【卷一·文臣5.9】“中流砥柱”们的不忘初心

【卷一·文臣5.9】“中流砥柱”们的不忘初心

00:00
18:57


李善感直言不讳,竞称鸣凤朝阳;汉张纲弹劾无私,直斥豺狼当道。


民爱邓侯之政,挽之不留;人嫌谢令之贪,推之不去。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幼学琼林》中编排的古代文臣的典范,前几期我们讲述的都是朝廷的高官,宰相啦,副宰相,国防部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级、副国级,今天我们讲一些官制当中的中层干部,省部级官员的代表。先来看第一位


李善感直言不讳,竞称鸣凤朝阳;李善感呢,是唐高宗时期的御史,御史这个官职,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就是监察弹劾百官,给皇帝朝廷提意见和建议的。御史的职责就是直言不讳,这里有个词语叫“鸣凤朝阳”,凤凰在太阳初升时鸣叫,就是来形容李善感的事迹,来比喻贤臣遇到明君,贤臣的谏言被明君所采纳,贤臣敢于进言,明君则兼听纳谏,择善而从。耶,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之前讲过,唐高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去泰山封禅的六位帝王之一,他封完泰山之后,意犹未尽啊,还想接着封其他五岳,而且准备在中岳嵩山,大兴土木,营建新的宫殿。这个时候,李善感站了出来,坚定得向皇帝进言,要知道早在二十年前,宰相韩瑗和褚遂良,都因为高宗要废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后,两人直言劝谏,均受到严厉责罚,一贬再贬。从此二十年以来,就没人敢直言进谏,可这李善感当时作为监察御史,职责所在,深感高宗此举,会极大得加重国家和百姓的负担,为天下苍生,不避个人荣辱和安危,冒天下之大不韪,挺身而出、上书直言规劝:“数年以来,菽粟不稔,饿殍相望,四夷交侵,兵车岁兴,陛下不思治国办法,反广造宫室,劳役不休,天下莫不失望!”他的一席激烈的言辞,最终使唐高宗清醒,最终放弃了继续封禅五岳的想法。这一事件以后,百官欢呼,天下皆喜,终于有臣子敢于进谏了,而且君王也听从采纳了,等了二十年,终于是贤臣遇到明君,此乃“鸣凤朝阳,大唐之幸!”


来看第二位:汉张纲弹劾无私,直斥豺狼当道。张纲是东汉时期的官员,年少时勤奋好学。他虽然出身于官宦家庭,但没有纨绔子弟的习气,很注重气节方面的修养。那么朝廷中,主管教化的司徒啊,知道张纲品学兼优,是个年轻才俊,于是征召他担任朝廷御史。


当时的皇帝是汉顺帝刘保,是一个由宦官扶持当上的皇帝,再加上外戚势力极大,外戚指的就是皇帝的母亲或者是妻妾那边的亲戚,也就是他们的娘家人,主要是皇帝的舅舅们或者就是大舅哥小舅子。外戚专权是汉代初年就有的不良传统,长期存在经久不衰,你家唱罢我登台。其中的始作俑者就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吕后,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皇后,大量任用娘家人-吕氏集团,疯狂排除异己,大肆陷害忠良。包括后来的窦太后及窦氏集团,还有卫青卫氏、霍去病霍光霍氏,你瞧这都是汉武帝时期的外戚,这汉武帝都逃脱不了任用外戚倚重外戚的宿命。接着还有,上官氏、许氏、和导致西汉灭亡的大名鼎鼎的王莽王氏、还有东汉的窦氏大将军窦宪、还有梁氏、董氏等等,到最后的何氏,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何进,大家应该很熟悉,《三国演义》一开篇就是他的故事。那为什么外戚能如此得势,作为服侍皇宫的宦官,为何能鸡犬升天,得以专权,而且还居然能扶持指定皇帝?这里时间不够,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拓展,或者来听蔡老师的其他课。


那么我们还是说过到这个张纲,张纲,不是外戚专权,而且他十分痛恨外戚和宦官勾结,专横跋扈,危邦乱国,而且作为朝廷御史,几次向汉顺帝上书,但都被搁置不理。汉顺帝期间,朝政混乱、民不聊生,外戚-梁冀掌权,更是目无法纪,肆意妄为,贪赃枉法,结党营私,残暴不仁、任人唯亲。于是朝廷选派了八位专使,巡行各州郡,宣讲圣上的威德,推荐人才,弹劾奸佞。那么这八位专使,大多都是年老博学的名士,都有显耀的职位,只有张纲年纪最轻,官职最低。张纲才出巡到近郊洛阳都亭这个地方,将车轮卸下埋在地底下,不走了,愤然宣称:豺狼挡道,安问狐狸!意思就是说朝廷之中,豺狼多得是,他们的罪行昭然若揭,还用得着出巡,去问什么天下人!随即草拟奏章,弹劾一系列官员的罪行,而且都是朝廷重臣:有的人擅离职守、有的人贪赃卖放、有的人目无朝纲……其中还包括我们刚才提到的外戚,当朝国舅、大将军梁冀,他的诸多罪状,共十五条!京城为之震动。可怜的汉顺帝知道后,怎么敢得罪外戚权臣自己的大舅哥呢!知道张纲仗义执言,但怎么敢采纳,更不敢法办梁冀,但张纲说的又都在理,也都不是诬告,也不能降他的罪,只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可是受到冲击和挑战的梁冀可不干,纠集其他被点名的官员们,准备伺机报复。当时,广陵郡有个叫张缨的人,聚集数万人在扬州和徐州之间,割据长达数十年之久,对抗官府,杀刺史,朝廷深感棘手,梁冀,意欲,借刀杀人,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派张纲出任广陵太守,去对付这个叛逆。


张纲到了广陵之后,得知张缨是由于蒙受冤屈,才聚众反抗朝廷,于是以利害祸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居然劝说张缨归降投诚成功!张缨一事,居然被最小的代价被平息,张纲胆识过人,居功至伟,天下尽知。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张纲积劳成怨,竟然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前去哀悼的百姓不计其数,人们哭嚎道:千年万载,何时才能再遇此君。张纲死后,梁冀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汉顺帝去世,他拥立了三位帝王,而且还涉嫌毒杀其中之一,忍无可忍的越来越多的大臣,向朝廷开始弹劾梁冀等权贵的不法行为,最终梁冀及梁氏集团终于在汉桓帝时期被扑灭,梁冀被杀,梁氏被灭族,梁冀这一挡道的豺狼,终于清除。至此,张纲在九泉之下也能得以瞑目了。


好,我们最后来看:民爱邓侯之政,挽之不留;人嫌谢令之贪,推之不去。这里的邓侯就是晋朝的名臣邓攸,邓攸出身贫寒,七岁就丧父,而后又连丧母、祖母。他先后服丧九年,以孝道著称。成年后被举孝廉,成为国家官员,又以其高尚的节操,先后进入司马家族三个分封王的幕府。但是在西晋永嘉之乱的时候,被五胡十六国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俘虏,石勒十分欣赏他,任命他为参军,周围的胡人,无不拜服他的才华与恩德。但是邓攸始终身在曹营心在汉,乘石勒兵渡泗水的时候,趁机逃离。车子坏了,就用牛马驮着妻子走,中途又被强盗掠走牛马,只得步行往南逃难。这时,一个关于邓攸特别著名的故事发生了,这个故事被记载在《世说新语》之中,经常被拿来考试,我们简单讲一讲。邓攸带着妻子和两个男孩的步行逃难,其中一个孩子,叫遗民,是他弟弟的孩子,也就是他的侄子,还有一个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邓攸从小和弟弟相依为命,而且弟弟早逝,就将孩子托付于邓攸。但是这个时候邓攸拖着一大家子,后边又有石勒的追兵,这时,邓攸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死得早,只留下了遗民一个孩子。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都会死。不如我们撇下我们自己的孩子,带着遗民逃走吧。”妻子听后泪如雨下。邓攸安慰她说:“不要哭了,我们还年轻,日后还会有孩子的。”妻子最后同意了。这个故事就叫“弃儿保侄。”


这个故事后来还有延续,最终石勒还是抓到了他们,邓攸无奈跪下向石勒请求说,亲生儿已不能保,今求石勒只杀他夫妻二人,保全侄儿性命,以存亡弟一脉生机。石勒听说邓攸弃儿保侄,大义可钦,甚然感动,也发现实在难留,遂决定让其逃生,但是又害怕这三人在路上又有不测,兵荒马乱的,于是随手采下路旁的菖蒲和艾枝,插于三人身上,并传下军令:“若遇身插菖蒲艾枝者,乃仁义之人,不准滥杀!” 五月五日,邓攸等三人终于逃至福建宁化石壁洞,此处乃中原南来者之转运站。眼看追兵将至,此地百姓将成刀下冤鬼,他记起石勒亲传的军令.忙叫各家各户都在门上插了菖蒲艾枝。当追兵到此之时,见家家户户门插菖蒲艾枝,军令如山,不敢滥杀,扬长他去。而这些百姓日后转徙闽南、台湾各地。为感念邓攸救命之恩,每于端午节插上菖蒲和艾枝,以作纪念,有的还在门上,贴上对联:“菖蒲驱恶迎吉庆,艾叶避邪保平安。”


听到这里,大家应该听得出来,一望而知,这“弃儿保侄”后续的故事,多半应该是后人伪托的,强行和端午节联系起来。但不管怎样,邓攸的高贵人格确实是深深得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


我们再说回历史,邓攸花了几年时间辗转,终于成功南渡。这个时候,司马家族已经在金陵建立了东晋,暂时延续了汉人的血脉。邓攸随即被委以重任,先在朝廷任太子中庶子,后又拜为吴郡太守,注意,两汉魏晋时期的郡,管辖范围很大,相当于现在的省。邓攸在吴郡期间爱民如子,生活简朴,奉公廉洁,深得民心。后来他在病重离职之时,对于老百姓馈赠的数百万送迎钱,分文不受。数千百姓,拉住他的船挽留,以致船只无法行驶。他只得暂时停留,直到夜间,方得悄悄离去。吴人为此,作了一首歌唱到:“击打五鼓的时分,公鸡啼叫,天色将明,邓侯拖着他都不肯留下来,谢令推他都推不走。” 这里的谢令指的是邓攸的前任吴郡太守,姓谢,是个贪官。可见,邓攸是何等得受到百姓爱戴。这就叫民爱邓侯之政,挽之不留;人嫌谢令之贪,推之不去。吴郡百姓,甚至到尚书台求情,请求让邓攸留任一年,可惜未获允许。


好,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三位值得铭记的官员及其光辉事迹,都已经讲完了,不知道同学们,朋友们有何感想?蔡老师想给他们一个总结,这三位官员,尽管他们的官职并不是最高,但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不忘初心,拨乱反正,不辱使命,心系天下,殚精竭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乐慈周琼

    蔡老师您其他的课在哪里有啊?

    蔡鋆老师 回复 @乐慈周琼: 其他的课主要以网课的形式,有兴趣的话可以私信我感恩关注

  • 国学拥护者

    蔡老师,鸣凤朝阳的朝应该读chao吧?中华书局是chao的读音

  • 小凌子a

    蔡老师您好!其他课在哪里有啊?怎么找到

    蔡鋆老师 回复 @小凌子a: 您好,其他课程为网络直播课

  • 心星闪耀

    冬瓜,🐂

    蔡鋆老师 回复 @心星闪耀: 嘿嘿嘿

  • 留下本质

    真好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