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讲 “应帝王”者“亦虚而已”

第八十八讲 “应帝王”者“亦虚而已”

00:00
08:2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前面几节课我们讲了做一个帝王,应该要具备的一些即便素养。但是,为帝王者,乃人中之龙,绝非一般人所能攀就。所以对帝王者的要求,也就远远高出了普通人。所以,庄子又提出了几个具体要求。

首先,为帝王者,应当“无为名尸”。尸就是主(尸不等于屍,这里的尸是指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一般为子孙,因而尸可代表主人),意思是说应当绝去求名心理。因为一有名,就有压力,容易弄虚作假。所以,应该把名还给那些应当得的人,使之各自当其名。第二,“无为谋府”,要去除谋虑的想法。因为一有谋虑,就会动心思,想计谋。为帝王者不应拘泥于这些小智浅见上,而应该使物各自为谋,让那些该动谋虑的人动谋虑去。第三,“无为事任”,要舍弃专断的行为,也不要大包大揽,应该发动所有人的主观积极性、能动性,使人各任其事。第四,“无为知主”,绝去用智的打算,不要成为智慧的主宰,应该发动所有人的智慧,使他们各尽其智,为自己服务,为天下谋福。这里的四个方面,其实是对帝王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总之,帝王者要“体尽无穷,而游无朕”。“无朕”就是毫无迹象、征兆。这是说,帝王者应当体悟天道自然的无穷之理,随顺万物之变而变,不需要名,也不用智虑,让天下各安其事,各得其所,在那个寂静、无形无相的境域里悠游自在。他只是“尽其所受乎天”,极力保全大自然所赋予自己的本性,说话做事合乎天意,“而无见得”,就像前面说的,对于天下的治理不会自我夸耀,把功劳占为己有。他只是按照自然所赋予的本性去做,按照大宗师的旨意去办。总之,“亦虚而已”!帝王者能如此,也就只做到了一个“虚”而已。这个“虚”的境界,庄子在《人间世》篇里提到过。在那里庄子借孔子之口,道出了“虚”是“心斋”之后的心境。“心斋”其实就是清心、静心、安心的过程。一个人若是长期经过这么一个过程的洗礼与净化,那他的能量就会非常强大,心境就会非常高远,放到政治上讲,那么治理整个天下就如股掌之中一样轻便,更何况对待哪些区区蝇头小事呢?所以,庄子说经过“虚”境之后的“至人”们、帝王者,他们就会“用心若镜”,镜就是止水,可以起到正己的作用。正己而后诸人,放在那里让天下人作为效法的榜样。而且就像镜子一样,光明一片,物来顺应,一点隐藏都没有,说话做事完全出于无心无为。如此一来,对人对事“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来了也不欢喜,而是因事即应,不去隐藏;去了也不伤心,而是顺应自然,不存私心。总之,来来去去,任其自然,怎么样都可以。帝王者的这番无心无为心境,才可以做到“胜物而不伤”,超然于物外,而无丝毫地劳心费神之累。

这一段其实是对帝王者提出了一个总要求,按照现代人写文章的思路,应该放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段可能会更合适一些。文章的最后一段,又用寓言讲了一个为帝王者的案例。

在这个寓言故事里,庄子一下子请出了三位帝王,当然都是虚拟人物。第一位叫“儵”   的帝王在南海,第二位叫“忽”的帝王在北海,这两位帝王相貌齐全,威仪八方。第三位叫“混沌”的帝王在中央之地。这位帝王的相貌就如他的“混沌”之名一样,整个面部就像一个圆球,连耳目鼻口的七个(耳二、目二、鼻二、口一)孔穴都找不到。有一天,南海的儵与北海的忽,恰巧都在中央之地的混沌那里游玩,得到了浑沌的热情招待。儵和忽就想着要报答一下混沌的恩情。于是这两人就商量,这个“混沌”也没有七孔,没法做到像正常人那样来看、听、饮食、呼吸够可怜的,我们就试着帮他把身上的七孔打开吧!于是,儵与忽拿着铁锤在浑沌脸上敲敲打打。遗憾的是七窍没有敲出来,浑沌就死了。俗语说,有时候有心做好事,反而会把好事变成了坏事,大概说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儵与忽这么做,一是太有为,二是以己度人。这不但违背了天道自然的原则,而且也害了浑沌。本来浑沌什么事也没有,没有七窍也活得优哉游哉。儵与忽非得按自己的想法给他弄一番,结果死了。可见,帝王者不能以自己的私智,做违背天道自然的事。

《庄子》的内七篇,加上外篇的两篇,到今天为止就全部讲完了。如果要做一个总结的话,我想有个话题有必要提出来再讲一下。什么话题这么重要,值得在收官之际,竟然还要再次拿出来强调一下呢?欲知详情,且听庄子最后向世间人发出的声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鱼呃

    终于听完了,谢谢老师!

  • 清林Amelie

    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