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上一节课我们讲到蘧伯玉为了把“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这十六字真诀说得更加透彻明白,就举了一个螳螂挡车的故事。
螳螂搞不清楚自己有多大的能耐,竟然张开手臂去挡车轮的前进。它这么做,估计是它觉得自己展开的双臂姿势很美,生着斧形的两臂很厉害。可是,美有什么用啊,斧形又能怎么样呢,面对车辙,照样还不是自取灭亡。可见,螳螂自夸其美,就会招致灾祸。人也是如此,不能觉得自己的水平很高,读过很多圣贤书,琴棋书画样样清通,就了不起了。这个太子本来是不学无术的,你若是这样自恃其才在他面前一番夸耀,肯定就触犯了他,就好像螳螂面对车辙一样,那也是很危险的。所以要“戒之,慎之”。
接着,蘧伯玉又举了一个养虎的案例。他说就像一个有养虎经验的人,是不会把活着的生物拿给老虎吃的。为什么啊,因为老虎生性残忍,生物被撕裂的感觉,会更加激发它的残杀本性。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时其饥饱,达其怒心”,饿了给点吃的,平平它的怒性就可以了。这样的话,老虎慢慢就会被驯服了。老虎跟人是异类,却还能顺从养虎的人。这是因为养虎的人,善于顺应它的本性罢了。而遭到老虎撕杀的人,被老虎反咬一口的人,都是因为养虎的这个人违反了老虎的本性。比如,像刚才说的,如果要拿整只羊给它吃,就会激起杀戮之心。同样,生活当中还有一件事与此也很相似。那些养马的人,因为爱护马,经常“以筐盛矢 ,以蜃 盛溺 ”,用精美的筐子装马粪,用大贝壳的壳装尿液,反正对马很好。有一天,“适有蚊虻 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 胸”。他看见一只蚊子叮咬马,因为爱马心切,就会去拍打蚊子。这一下就惊动了这匹马,它立马会跳起来咬断“缺衔”,就是口中系着的那根绳,撞毁笼头,并且“碎胸”,把头部胸部的装怖也毁碎了。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有心爱马,反而因爱有所损失了。这种适得其反的情况,在生活当中也屡见不鲜。所以,说话行事也要谨慎啊!
这一段的“十六字真诀”,可以说是世间人处世的大法宝。它有一个顺序渐进的次第过程,先要“形就”,这个与后面《应帝王》篇里讲的“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还是很不一样的。虽然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行动,但是“虚而委蛇”是比较狡猾的,有打太极的感觉,甚至还有“假动作”在里面。而“形就”却是讲抹掉自己的痕迹,趋同于对方,与对方合而为一。与“形就”并行的是“心和”,就是说在“形就”的同时,“心和”也要跟上去。打个比喻,你在屈就、附和对方的时候,心里表现出的肯定是和善的一面,这样才能为日后的感化与诱导铺好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不能入”“心也不能和”,入戏太深,对自己会造成大麻烦;和声太响,也会惊扰对方,误解自己的动机。在这个猎捕对方的过程中,自己始终是站在外围看热闹。或者说心在外围,身在其中,寂然不动,微笑着看自己的深情演出,看世间人在股掌之中被玩转的样子。这又是庄子的狡猾与可爱的地方。至于这一段后面出现的螳螂之喻、养虎之喻、爱马之喻,都是从反面、正面来证明这“十六字真诀”的真理。
世间险恶,尔虞我诈,尤其是那个整天打打杀杀的战国,更是缺乏一种生存的安全感。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按照庄子的话说,这都是大自然“物化”的作用,变到那里算那里,化成什么就是什么。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安之若命”。所以,在这个“无可奈何”的狭缝之中,怎么才能达到自保呢?在对外的交往相处上,就要学会与世间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本领。在对内的策略上,也要学会对自己的重新定位。可见,“攘外”与“安内”两者必需同时进行,才可以真正达到生命无虞。这个对内的定位就是藏拙,抹掉棱 角,混同于江湖,“踏雪无痕”,不留任何迹象。虽然庄子也知道“绝迹易,无行地难”,但是在这个世路艰险的时代,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在下面的这场戏情里,庄子选择了更为藏拙的“无用”来证明“大用”的藏身保命之法。
这个藏身保命大法,准备要让谁来充当主角发声呢?庄子找了一个叫“石”的木匠出场。
有一天这位石木匠,带了一个徒弟去齐国,那天正好路过一个叫曲辕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神社里面有一棵叫“栎”的大树。这棵树长得很高大,树荫可以遮蔽一千头牛,树根若是量起来足足有十丈之粗。树高直达山顶,十几丈之后才长出树枝。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取当中的一点树枝出来,都可以造十几条船。庄子的这个描述够夸张的,反正越荒诞越好,这样才能引出后面真正想要说的话。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在现实生活当中是不多见的。所以,就来了很多人围着观看,这里用了“观者如市”来形容观者之多。奇怪的是,这么一个大场面,这位木匠如同没看见一样,“遂行不辍”,只顾往前走。而与他同行的那位弟子,却停下来看个不停。后来他追上老师后,就很不解地问,自从我跟您学艺以来,还从没看过哪一棵树长得这么高大,但是您却不看一眼,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位木匠听了弟子的话,就说:“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意思是说,打住,不要再说了,我告诉你,这是一棵没有用的树。“散木”就是毫无用处的木头。没用到什么程度呢?以我的经验,“以为舟则沉”,要把这棵木头造一只船,肯定会沉下去;“以为棺椁则速腐”,要把它当做棺材用,马上就会迅速腐烂;“以为器则速毁”,要用它造器具就会毁坏;“以为门户则液瞒”,要用它做门户马上就会流出污浆;“以为柱则蠹 ”,要用它做屋柱,就会生蛀虫。这里连续用了日常生活当中,五种常见的木制器材,来说明这棵叫“栎”的大树“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正是因为太无用了,做这个这个不行,做那个那个不行,“故能若是之寿”,这棵树才会长得那么高大。
说来也巧,木匠白天把那棵大树数落了一顿,说它一无是处,晚上那棵栎树就立马给他托了一个梦,把他大骂了一通。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