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第七讲】左右为难,为何还要安之若命?

【人间世·第七讲】左右为难,为何还要安之若命?

00:00
14:40

本集文稿 


各位听友,大家好。


庄子人间世的前六讲,颜回想要劝谏卫君,孔子对他进行了考前辅导。第七讲与第八讲,也就是本讲和下一讲,讲叶公子高出使齐国之前,来向孔子问道。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关于诸侯国之间的“外交”的。转换到今天,其实就是诸组织间的合作与竞争。在这其中,负责协调关系的中间人,该如何保持分寸,既完成职责,又保全自己,其实是一件非常讲究的事情。


叶公子高,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是楚庄王的玄孙,因为封于叶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叶县,所以称叶公。


子高的名气其实很大,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叶公好龙”的故事,就是那个叶公。过去读音为“叶shè公好龙”,新的读音都换成叶yè了。按今天的学者考证,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应该是当时的某些学派编派他的。


叶公子高出使齐国,可能是发生在楚昭王时期,吴国来犯,楚国节节战败,就派遣子高去齐国求援。楚昭王的心情很迫切,但决策可能存在错误,齐国太精明,并不是个可以依赖的主,所以子高一方面忧心国家,一方面有担忧自己夹在中间难以做人,就来向孔子请教。


好,下面就请大家进入课堂,我们一起开启人间世第七讲的学习。




正文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生!夫子其行可矣!




解读


叶公子就是楚庄王的重孙子,楚庄王的玄孙,他姓沈,名字叫沈诸梁,字子高,它的封地在叶这个地方,所以叫做叶公子高,叶公子,字子高的,封在叶地的那位公子(老师的玩笑话)。这个人是个老实人,特别厚道的一个人,平常他想的也就是说过小日子。


但是,他被派要出使齐国,那么君王派的话肯定还是有目的的,有目标的,他就赶紧过来向孔子请教。他说,我们的君王看待我还挺重要,就让我去出使齐国,但是齐国历来的风格,在外交上是特别有手腕的。他对待任何使者都是很优待,恭恭敬敬的,但是不办事,谁去了齐国都拖,或者说,齐国的外交手腕特别好,谁去了最后都会被打发回来。 


他说你像我这样的人,我去说动老百姓做事,我都说不动,更何况你叫我去说诸侯,我很着急。夫子您以前给我有过一些教导,您说过,凡事不管是小是大,很少有说不行道就能够做得很愉快的,而且,事情如果做不成会有人道之患,就是君王会责备你;如果你勉强做成了,必有阴阳之患,就你身体会阴阳失调,你会生病的,真的是这样。庄子说的还真是这样,太厉害了是吧?真的,如果你不行道的话,你可以做成事儿,你做成了身体上造成隐患,做的不成,你的领导会批评你,你会出问题。


“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不管做成做不成,都没有后患的,有没有这样的方法?夫子你也说过,有德者能做到。这意思就是说您还是教教我这方面的方法,对吧?


然后为了强调自己的困境,他又说,夫子您看我吃饭,我都吃一些粗粮,“不臧”,不吃那些很精细的东西,做饭我也自己做,我甚至吃完之后洗碗都是我跟我夫人一块洗。这个历史上有记载,他俩特别的优待下人,洗碗都自己洗。


“今吾朝受命”,我早上接受了命令,晚上就开始吃冰块了,我着急上火,已经上来了,我晚上就吃冰块了,我这不就是内热了。我还没有干这个事,我已经有阴阳之患了;如果这个事情做不成的话,还会有人道之患,会有君王的批评,这两患要加一块我咋办?我是一个为人臣能力不够的人,我不足以胜任这样的大事。齐国那么狡猾,我怎么去做这个事儿?真是个老实人,齐国至少还客客气气的啊。 




孔子说,首先你把心放平一点,你接受现实好不好?天下有两个事情是必须做的,第一是“命”,第二是“义”,什么叫“命”呢?父母、子女,这种关系就叫命,你想忘你也忘不掉,你不要骗自己,你想忘掉你的母亲你能忘掉吗?就算她做的事不对,你还是会牵挂她的,所以你就不要试图去做那种自我伤害的事了,哪怕她伤害你,你也不要伤害她。为什么?你会自我伤害。 


那么,“臣之事君,义也”,也就是臣被雇佣的去帮助君王做事,这是你的本分。你看看现在哪儿是没有君王的地方?去终南山行不行?可能行也可能不行,但是诸国交战的时期,你去钟南山可能也不行,也可能随时会出什么问题。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你逃不出去的,只要你还有家有口,你怎么能逃得出去呢?你逃不出天地之间。


“是之谓大戒”,这两个叫大戒(命和义)。你只能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去对待的方法。如果我们去侍奉自己的亲人,我们要“不择地而安之”,就是说我们不要说非得选择哪个时间哪个地点,我们才侍奉自己的亲人,我们随时随地要对他们好。不要说等我挣了一个亿之后,我再去供养自己的父母,你别这样,为什么?因为“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如果你做这种等待,你内心实际上很长时间会在一种不太安定的状态,你应该有能力你就做一点,你也不用做太过分。


那么,侍奉自己的君王的话,应该“不择事而安之”。不能挑挑拣拣。他给你派任务的时候,你不能挑挑拣拣说好事我就做,不好的事我就不做,这个叫做“忠心保君”。


你听这段,是不是觉得孔子在宣扬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这样的,你待会看后面就知道。前面这段说这个是事实,你要面对事实,你必须做到。因为这个世界现在的规则就是这样,如果你不做到,你会被这个规则直接碾压掉。


那么有些人自己侍奉自己的内心,“哀乐不易施乎前”,不会被哀乐痛苦去影响自己的心情。你在把这前面两者安排好的时候,你要把自己的内心安排好,你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安之若命”,这个词从哪来?就是从庄子中来。你要知道这是你的命运,谁要你在战国时期生在中土呢,你如果生到古希腊不就好很多吗?你如果生到雅典,你就可以到城邦里头到处去游说,到处去乱说都没事,对吧? 你也可以到处辩论。谁要你生在这个时候,我就说谁要各位生在这个时代,巨变的时代,谁也看不清方向的时代,对吧?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这是一个人德行的一个高度的体现,所以“为人臣子者,故有所不得已”,只要你是为君王服务,你肯定有不得已的地方。你首先要把你自己的身家你要放平一点,别想那么多,不要太过于贪生怕死,这样的话至少这一趟你就可以去了。


这话说了半天,绕了半天就是一个意思,就你不去行吗?是吧?就这意思,你不去行吗?所以古人说话真是......


所以,庄子祖上肯定是贵族出身,我跟你讲,只有贵族会说这样的话,所有的话全是侧面说,没有正面说的,全是一个故事绕过来,再一个故事绕过去,而且他知识水平越高的越倾向于绕着弯的说话。




好,各位朋友,子高问道孔子的上半部分,就讲到这里。


春秋末期人才辈出,叶公子高其实是当时相当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叶地主持修剪的水利工程东西二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比都江堰要早200年左右。据叶家的族谱记载,在子高的居所中,悬挂着巨大的水利施工图,施工图上渠网密布。古代称引水为引龙,所以外面渐渐就误传为子高喜欢龙,再进一步,就由文人墨客编派出叶公好龙的故事。


楚惠王在位期间,因为令尹子西沽名钓誉,引狼入室,非要把对楚王室有成见,报复心又很强的白公胜请回来做安置,最终导致了公元前479年的白公之乱。子西被白公胜杀害,楚惠王则仓皇逃出。最后,还是子高率军打败了白公胜,救回楚惠王,平定了楚国的内政。子高的作为,完全就是力挽狂澜。


此后子高身兼令尹和司马二职,军政大权一把抓,帮助楚国度过了春秋末年的艰难时日。4年之后,子高功成身退,回到叶地安度晚年。从这些经历来看,叶公子高的一生,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理想的君子的典型。


子高和孔子的关系不错,不过观点有些相左。有一次和孔子探讨什么是正直,子高说,父亲偷了羊,儿子去告发,这种做法就叫做正直。而孔子则认为,父亲偷了羊,儿子替父亲隐瞒,这才是正直。两人彼此都没有说服对方。那么,这就是我们这一讲的讨论主题,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说一说,你同意子高,还是同意孔子,请简要地说明一下理由。


好,本讲到此就告一段落,我们下一讲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有主人的汪

    感恩导师解惑 我心才坦然平静 上有五个姐姐 我是幺妹 妈最不待见我 扪心自问——尽了为人子的本分 先生常怼我 你妈那样对你 你还为她做这做那 怨不得别人把你当做傻子 “我之所以仍这样做,不是为她 只为自己心安”虽这么说 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梗 直至听到黄老师这节课 方涣然冰释 “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自事其心,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感恩导师 感恩庄子 否则我真的以为自己就是别人眼里的傻子

    黄明哲博士 回复 @有主人的汪: 处理上要理性一点,也不要因为顺从而伤害了小家庭的利益。

  • ganlebaji

    记得孔子还有个故事。路上遇见山贼被抓,承诺不告发,被放后随即报官。

    何小何_3 回复 @ganlebaji: 我还记得有个故事说孔子不愿意舍弃自己的马车。具体说啥的忘记了

  • 青青1227

    血缘伦理要更优先,价值也更高,而且这种亲情伦理一旦破坏,则很难弥补,而法律举证显然有其他渠道可以补上。要知道先有天理,后有法律,法律是建立在天理的基础上的。

    黄明哲博士 回复 @青青1227: 这个思考是有深度的

  • 1357115xexe

    以立场看,子高治国要避免利益集团耍手腕给邦国带来危害,相互告发是成本最小的治国措施之一。国治则民安,这大概就是子高认定的“正直”。而孔子以家为基点,如果子告发父,在乡土社会中一家人甚至整个家族都会倍受指责,甚或对一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带来负面影响。危害立身根基都当然不是家族价值观中可取的行为。故保密以保护家族整体利益,就是“正直”。 现代中国已不是乡土社会,大家族也已分裂成原子家庭。社会价值观取向是保护合法财产及公平诚信交易,这样才会促进社会繁荣。公德是对现代国民行为的倡导,“正直”这一对个体人格特质的正面评价,对是否子告父密作为评价标准是不适当的。在实践中,以是否合法更可接受。

    正解国学经典 回复 @1357115xexe: 那就要提倡相互告发吗?

  • Jasonjhh同乐

    出发点不同,理解也不同,持中道的话,就是都正直,因为子高从法律层面,孔子从亲情伦理层面,正直跟非正直,就跟是与非一样,立场不同,不能说谁对谁错。我选择两边都不站队,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有我的方法,该道歉道歉,该赔偿赔偿。

    正解国学经典 回复 @Jasonjhh同乐: 如果规定你不举报就受惩罚,你觉得对吗

  • 冬立春

    既不隐瞒,也不告发,偷偷还回去。

    正解国学经典 回复 @冬立春: 不是一个人这么说

  • 明恬

    做为个人,就同意隐瞒,同意孔子。 如果制定规则,就子高。 并行不悖。

    黄明哲博士 回复 @明恬: 制度应该鼓励大家互相告密吗

  • ivy666666666

    同意孔子,亲情是天性。

  • 資塵

    同意孔子,事情已经发生了,一起扛,才是真性情。

    正解国学经典 回复 @資塵: 敞亮!

  • 1586031wesp

    老师,课程的内容我特别喜欢,就是音量时大时小,我每次用耳机听都要不停地调音量。放音乐的时候声音最大,朗读原文音量稍小一点,课程讲解的时候声音最小。能不能麻烦老师把音量调得统一一点?

    正解国学经典 回复 @1586031wesp: 好,尽量调一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