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她宫斗、权谋样样稀松,却被赞为“女中尧舜”

127、她宫斗、权谋样样稀松,却被赞为“女中尧舜”

00:00
23:22

第一幕【日,大殿内,静】

出场角色:太监、隆裕、赵秉钧、胡惟德、群杂

太监: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国体一日不决,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岂不懿欤?钦此。

群杂:(哭腔)皇上啊!臣等有愧于大清,有愧于皇上,有愧于皇太后!

【隆裕呜咽抽泣声】

赵秉钧:事已至此,请皇太后速速在退位诏书上钤印大宝,昭示天下。

隆裕:(嚎啕大哭)祖宗啊祖宗!大清的江山社稷断送在我的手中,我愧对大清的列祖列宗啊!

【群杂随着发出哭泣声】

赵秉钧:(低沉、恶狠狠)一帮没用的东西!

【群杂的哭泣声中加入了胡惟德的哭声】

赵秉钧:(低声,严厉)胡大人,你跟着凑什么热闹呢?袁大人让你我来,是跟这帮家伙到养心殿唱戏来的吗?

胡惟德:(低声,不安)赵大人,我,我好歹也是大清国的臣子,如何忍心欺压于这孤儿寡母啊!

赵秉钧:(低声)一家人哭,总好过一国人哭!快去!

胡惟德:(调整情绪)皇太后,臣有一言。大局依然不可挽回,还望太后保重。太后英明睿智,顾全天下百姓,保全皇室上下,实为我大清的中流砥柱。如今优待条件已定,还请太后宽心,安心退养于宫中。

隆裕:(哭腔)胡惟德,袁世凯跑到哪儿去了?事情是他办的,今天怎么不见他来?

赵秉钧:回太后,袁总理日理万机,南方战事未平,朝廷内外多少事情都离不开他,他今天没有时间进宫面圣。

胡惟德:(装作恍然)对了,请太后恕臣疏忽之罪!

隆裕:你有何罪?

胡惟德:禀太后,臣这里有一封南方革命党人发来的紧急电文,上面说如果今日正午之前陛下不逊位的话,那他们非但要收回优待条件,恐怕……恐怕日后还会有不忍言之事发生!

隆裕:(呆愣)这……这……

赵秉钧:时间不多了,太后,请您早作决断吧!

隆裕:(长出一口气)将此诏书钤印大宝,昭示天下,以显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

群杂&赵秉钧&胡惟德:皇太后圣明!


 

一般来说,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在史书上的评价都不是太好——因为王朝的覆灭,身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不管怎么说总是脱不开干系的。当然了,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末代帝王本身没有权力或者执政的能力。比如说汉献帝,从打被董卓拥立到曹丕逼他禅让,从来都是个傀儡皇帝,所以人们对他大多是惋惜。再比如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我们批评他,是因为他后来不学好,跟日本人沆瀣一气,甘当小鬼子的走狗,可没人说清朝的灭亡是他的责任,毕竟他那个时候才六岁啊,做的了什么主?那个时候清朝正儿八经掌权的先是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所谓“皇族内阁”,后来是手握兵权的袁世凯,清朝统治的结束,跟这些人有着莫大的干系。

 

不过,在清末的这段历史中,还有一位女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于我们说她是清帝逊位的主角都不为过,她就是溥仪的嫡母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从史书上看,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皇太后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清史稿》里对她的记载,只有一百四十一个字。

 

但是“得益”于亲自颁布清帝逊位诏书一事,这个乏善可陈的女人一时之间成为了一九一二年的中国最受关注的人物。孙中山、黎元洪等人都称赞她是“女中尧舜”,说正是因为她把江山拱手相让,才使得中国免遭一场生灵涂炭的内战。

 

咱们有一说一,这其实就是彻头彻尾的场面话。因为当时的清朝虽然不至于说是到了众叛亲离、山穷水尽的境地,却也没好到哪儿去。他们主要的军事力量,都被以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将领掌握着,这些人只要有利可图,才不在乎满清的皇室是死是活。他们只不过是碍于自己还穿着大清朝的官衣,要是直接倒戈相向,将来难免落得个不忠不孝的骂名,这才扭扭捏捏地胁迫着人家孤儿寡母,在养心殿里演了那么一出。

 

而被他们逼宫退位的隆裕,当然也不是一心为天下苍生着想的白莲花,她起初也并不想就这样拱手交出对中国的统治权。虽然以溥仪生父载沣、庆亲王奕劻等人为首的老一辈王公大臣,已经看透了局势,同意退位,但还有一批态度强硬的满洲亲贵主张继续用兵,他们搞了个政治组织叫“宗社党”,放出狠话说宁可流亡海外,也要和革命党人战斗到底。这些贵族的表态,让本已下定决心退位的隆裕,又燃起了垂死挣扎的念头。

 

可搞笑的是,这帮贵族好像除了嘴硬,别的什么都不行。狠话刚放出去不到十天,“宗社党”的领袖良弼就遇刺身亡,这个消息让那些先前还嚷嚷着玩儿命的满洲亲贵心惊胆战、闻风而逃,隆裕在失去了最后一份可以仰仗的力量后,也不得不认命,对袁世凯手下的赵秉钧和胡惟德说:“现在保全我们母子二人的性命要紧,我知道,袁世凯在等我这句话”。到这一步,隆裕能做的,就只剩下为清朝皇室争取一个比较优渥的条件了。

 

平心而论,这件事儿隆裕做的还真不错,每年四百万两的岁用,对于一个名存实亡的朝廷而言已经不算少了。放眼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末代帝王要么被轰到国外,要么不得好死。只可惜隆裕并不是那种能看得开的人,清朝灭亡后不久,她就积郁成疾,一病不起了。

 

第二幕【日,大殿内,静】

出场角色:隆裕、梁士诒(yí)、溥仪、群杂

【零零散散的脚步声先后进入殿内】

群杂:(有气无力)臣等恭贺皇太后万寿无疆!

隆裕:(黯然)唉,难得我大清还有你们这几位忠臣。你们看看,今天到场的王公大臣,和两年前相比,少了何止一半!我们孤儿寡母,经历了千古伤心事,眼瞅着这宫中荒凉的宫宇,真不知死后将要魂归何所啊!

【稳健有力的脚步声进入殿内】

梁士诒:(傲然)外臣中华民国交通银行总理梁士诒,参见大清皇太后,祝太后万寿无疆。

隆裕:外臣,呵,外臣!梁士诒,你好歹也是光绪朝的进士,曾是我大清的臣子,今日见到我,难道连跪拜都不跪的吗!

梁士诒:外臣不明白大清皇太后的意思。《优待皇室条件》里写的很明白,大清皇帝辞位后,尊号仍存不废,我中华民国以对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放眼当今世界,有哪一个国家会让外国的使节三跪九叩的?

隆裕:好你个狼心狗肺的贰臣!先帝和我真是瞎了眼,怎么就让你这种东西青云直上,如今还能在我面前大言不惭!

梁士诒:外臣自担任北洋书局总办起,当的便是袁大总统的差事。今日进宫来,也是以袁大总统专使的身份来为大清太后贺寿。太后如果不喜欢的话,外臣告辞便是!

隆裕:你,你——!

【人摔倒声】

群杂:太后!太后!

【略停顿】

隆裕:(幽幽苏醒,有气无力)你们,你们都是逆臣贼子……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宣统:(呜咽)皇额娘,皇额娘!

隆裕:(叹息)是皇上啊……皇上,额娘对不起你啊……

宣统:(哭)额娘!您别生气了!

【背景垫宣统哭声】

隆裕:额娘不生气,额娘只是心疼你……孩子,你生在帝王家,一件事情都没来得及做,国家就已经亡了,额娘又命不久矣……看着你茫然的样子,为之奈何,为之奈何?

宣统:我只要额娘,我只要额娘!

隆裕:皇上,额娘与你要永别了,前路漫漫,种种的艰难坎坷……只能靠你自己,额娘不能……不能再照顾你啦……

宣统:(大哭)额娘——!


 

其实隆裕心中的忧郁,早在被逼退位之前就已经积累了不少。别看她在光绪朝贵为皇后,母仪天下,可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光绪心里头只有珍妃,压根儿没把她当做媳妇儿看。当初慈禧为光绪选后的时候,光绪本来想选的是德馨家的二闺女,因为长得最好看,结果慈禧一努嘴,光绪就不得不乖乖从命,选了自己的表姐“喜子”,也就是后来的隆裕当皇后。这个“喜子”是隆裕的小名,因为她的正名没人知道,有人说她实际上叫“静芬”,那也是野史的记载,可信度不高。

 

慈禧的这个举措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让叶赫那拉氏继续把持皇后的位置,就跟咱们在清宫剧里看的似的,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家族的地位;二则是因为皇帝大婚意味着成年了,可以亲政了,但慈禧打心眼儿里是不想交出权柄的,让性格柔弱、没有主见的侄女坐上皇后的位子,扮演一个密探的角色,有利于她继续操控光绪。可见这桩包办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没什么好结果——光绪在慈禧面前唯唯诺诺,可不代表他也同样要在皇后面前忍气吞声。于是乎,光绪和这位表姐皇后白天在慈禧的耳目面前表现出一副相敬如宾的样子,但晚上转过头来却几乎不搭理她,而是三天两头地翻珍嫔——也就是后来的珍妃——的牌子。

 

虽然遭受冷遇,但贵为皇后的喜子并没有勇气去争取自己的权利,有些野史和电视剧里,把她塑造成一个善妒的悍妇,说她跟慈禧和光绪中间挑拨离间如何如何,这是没有的事儿。事实上,不光光绪不喜欢她,后来就连慈禧都嫌弃她。一开始慈禧看着她受委屈,还会明里暗里地点拨光绪两句,但她在光绪面前总是摆出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一点儿主动性积极性都没有,久而久之,慈禧也就懒得管她了。

 

后来珍妃因为卖官鬻爵得罪了慈禧,被杖责的时候,这位大光绪三岁的皇后,居然被打屁股的场面吓得晕了过去。慈禧一看她这么没出息,心里这股子火别说多大了!等她醒来后,听到的头一句话就是慈禧在跟光绪说:“就算皇后真的死了,你放心,我从今以后,也不会再为你立皇后”。话音刚落,她这一抬头就看见了光绪冰冷的目光,那意思分明是说,你怎么不死了得了呢?

 

丈夫的仇恨、姑妈的鄙视,让喜子这个皇后当得是味同嚼蜡。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慈禧重新走到台前执掌大权,她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每天除了到慈禧这儿请安,就是按照慈禧的要求做一些等因奉此的礼仪活动,跟傀儡没什么两样。

 

这种尴尬的局面,一直到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也就是慈禧太后去世那天才被打破。现在我们知道,光绪是被慈禧谋杀的,老太婆担心她死后会遭到光绪的报复,所以就在自己临死的时候把他也一道儿带走了。慈禧死前宣布,由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所有的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载沣处置。虽说载沣的水平不怎么样,可在人才凋零的满清皇室里头,实在也挑不出别的合适人选了。在安排好这一切之后,慈禧紧跟着又加上了一句要求,说有重大事件的时候,载沣还不是最终拿主意的人,必须得让皇太后,也就是隆裕下懿旨。

 

这个决定说实在话,那就是给娘家人一个面子,慈禧难道就不清楚,以隆裕的性子,什么主意都拿不了吗?只不过她也想不到,后来居然是她这个自私的决定,给了清王朝一个体面退场的台阶,让隆裕这样一个软弱的女人,承担起了终结帝制的使命。更妙的是,因为退位的事儿是隆裕拍板定下的,所有那些个满清的遗老遗少们,就算有不满,也只能生隆裕的气。反过来说,那些需要利用清朝和平交出权力的政治团体,也可以放心地将隆裕推上神坛,因为大家都清楚,就算把隆裕说成是王母娘娘下凡,她也没能耐利用自己的名声去做什么事情。在这件事情上,要说有谁吃了亏,那也就是隆裕一个人,她把所有的委屈都放到了自己的心里,活活地憋屈死了自己。这是国家的幸运,也是她个人的不幸。

 

今天的节目就讲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请您继续关注《清代皇陵秘闻录》,跟我们一道了解清朝宫廷里的更多故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董爱历史

    这个片段是不是电视剧满清十三皇朝?

  • 小臭小子

    不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