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手握大权的“鬼子六”,为什么没有报复抢他皇位的咸丰?

123、手握大权的“鬼子六”,为什么没有报复抢他皇位的咸丰?

00:00
22:02

我们在形容外国人的时候,有个蔑称叫“鬼子”,这个称呼古代之前没有,就是从晚清那时候开始才有的。因为那段时期中国频繁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人们发现这些白种人的五官和我们的差距非常大,再一看许多画卷上的小鬼儿形象,跟他们差不多,所以就把这些侵略者称作“鬼子”。

 

有意思的是,晚清时期有一位中国人,也被冠以“鬼子”的名头,不过这里不是贬义,而是形容他很聪明,鬼精灵。这个人就是前面讲到的咸丰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奕䜣,因为排行老六,所以被人称作“鬼子六”。

 

在晚清的历史中,奕䜣的地位非常之重要。不夸张的讲,如果没有奕䜣,清朝很可能活不到二十世纪,更别提什么所谓的“同治中兴”了。大名鼎鼎的“洋务运动”,最初的主导者就是这位“鬼子六”。在最辉煌的时候,奕䜣基本就跟顺治前期的多尔衮似的,扮演着清朝实际领导者的角色。不过同样的,他这一生的轨迹也和多尔衮一样曲折,先是因为夺嫡失败被兄长忌惮,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冷板凳,直到皇兄死后才得以一展拳脚;后来又因为皇帝和皇太后掣肘,不得不交出权柄,退居二线。

 

要讲清楚奕䜣的政治生涯,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切入点。公元1860年9月,英法联军的进逼,将吓破了胆的咸丰皇帝赶到了避暑山庄,临走前,他把北京的烂摊子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时年仅有二十七岁的奕䜣。在这之前,奕䜣虽然也曾被赋予过重任,但因为给自己的生母康慈皇贵太妃争取皇太后的尊号,和咸丰产生了矛盾,被后者免去一切职务,赶回上书房读书。虽然天资聪颖,但奕䜣此前从未和洋人正面打过交道,更遑论这种丧权辱国的烂摊子了。果不其然,奕䜣在签订《北京条约》时,被英法两国一再羞辱,毕竟身为战败者,他没有趾高气扬的资格。更让奕䜣感到愤懑的是,咸丰皇帝对他依然抱有戒心,担心他通过这次议和会捞到大量政治资本,日后向自己发难。

 

虽说咸丰这事儿办的确实不地道,但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事实上,奕䜣的确通过这件事得到了很多留在北京的大臣们的认可,这些大臣和奕䜣一样,都是之前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的边缘人物,跟当时统领朝政的领侍卫内大臣肃顺、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等人关系恶劣。如果咸丰能够及时回到北京,那么这些人自然掀不起什么风浪,然而由于这场战争的打击,咸丰自甘堕落,在避暑山庄花天酒地,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很快就一命呜呼了。这样一来,围绕在奕䜣周围的留守大臣就起了翻身的念头。

 

咸丰临死前,任命肃顺、端华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要他们辅佐年幼的载淳处理政务。肃顺这个人虽然忠心耿耿,但贪恋权势,而且不大会做人。他之前就因为任用亲信,得罪了北京的那些同僚,此时又为了争权,想要架空慈安和慈禧。顾命八大臣的行为,被两宫太后视作对皇权的威胁,需要尽快铲除。这与想要重登政治舞台的奕䜣等人不谋而合,于是双方联手发动了政变,一方提供大义名分,一方负责出兵卖力,迅速地就将这八人一网打尽。这其中的详细情况,前面我们也已经讲过了。

 

为了回报奕䜣的努力,慈安和慈禧在除掉顾命八大臣后,一口气授给了奕䜣四个重要职位:议政王、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和内务府总管大臣。按照清代祖制,亲王、皇子不得干预政事,就算之前有议政王,那也是多人同时担任。像奕䜣这样既担任军机大臣,又一人独领议政王职务的,在清代历史上绝无仅有。此外,宗人府统管着所有的满人贵族,内务府则掌有宫内的所有事务。这四个官衔加在一起,再加上军机处的人选也都是奕䜣挑选的,全是他的心腹,可以说奕䜣已经集大权于一身,几乎是不坐皇位的皇帝。

 

没过几天,慈安和慈禧又给了奕䜣一份“世袭罔替”的大礼,这就是我们俗称的“铁帽子王”。在奕䜣之前,除了开国的八大铁帽子王外,只有雍正的弟弟怡亲王允祥一个人有过这样的荣誉。

 

听到这个消息后,奕䜣非但没有激动,反而十分地惶恐。聪明的他很快就联想到了多尔衮,虽然生前煊赫一时,但死后呢?不还是被褫夺了爵位吗?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尸骨未寒的肃顺、端华和载垣,那也都是铁帽子王的后人啊!他奕䜣凭什么就不会步这些人的后尘呢?想到这一点,奕䜣在出了一身冷汗后,忙不迭地跑到宫里,想要推掉这份可能要命的恩宠。

 

虽然慈安和慈禧给了奕䜣十分慷慨的赏赐,但这并不代表她们已经甘愿让出大权。毕竟顾命八大臣逼迫她俩的先例在那摆着,奕䜣又不像肃顺那样对咸丰忠心耿耿,万一他来个秋后算账,这娘仨不就完了吗?所以在褒奖奕䜣的同时,她俩还以小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系列谕旨,要求各地呈上来的奏折必须先经过她们的手,然后再交给奕䜣等人处理。

 

两宫太后的这个动作,虽然合情合理,但在当时的局面下,其实是有不低的风险的。那些之前留守北京的大臣,在策划政变的时候就有表态,希望奕䜣能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独掌大权,甚至进一步讲,万一以后同治不成器,还可以像汉朝的霍光那样行废立之事。他们这样想的动机很简单,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且他们相信,备受皇兄压制的奕䜣,心里早就有一肚子气了,现在大好的机会摆在面前,怎么可能不出一出这口恶气?

 

然而奕䜣的表现让他们失望了,他们倒不是高估了这位年轻王爷的野心,而是低估了他的稳重。咸丰在位这十来年里,国家的内忧外患让奕䜣感触颇多,他认为,此刻对于大清最重要的,是如何尽快解决问题。虽然眼下慈安和慈禧势单力薄,而奕䜣的心腹党羽遍布朝野,双方力量悬殊,奕䜣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控制住皇太后和皇帝,掌握实际权力。但若再发动一次政变的话,像曾国藩那样只效忠于皇权,厌恶内斗的人必然会和他斗争到底,这将令本已陷入困境的清王朝雪上加霜,万一清朝因此灭亡,那他奕䜣就是爱新觉罗家的千古罪人!

 

更难能可贵的是,奕䜣虽然想要获取权力,但他实际上并没有肃顺、慈禧那样的权力欲。他之所以想要掌握大权,为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意图,而不是万人之上的尊荣。在他看来,什么铁帽子王,什么议政王,这些头衔都是虚的,说话有用才是真的。既然眼下朝廷就是自己说了算,那还不赶紧的想办法拾掇大清朝的烂摊子?当初想要夺嫡,不就是因为相信自己的实力比哥哥更适合领导大清吗?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名号,搞出一大堆麻烦呢?

 

虽然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奕䜣低估了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的野心和实力,随着后者的羽翼渐丰,双方的矛盾逐渐走向激化,仅仅过去了四年,奕䜣就被免去了议政王职务。后来又因为支持诛杀安德海等事情与慈禧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接连遭受打压,但最惨也不过是被罢免一切职务,而且事后都会被再次起用。这是因为清朝的权力中枢虽然有斗争,但却讲究“斗而不破”,争斗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权力的分配和改革的方式上,除非像戊戌变法那样,一方先起了杀人的念头,否则绝不会搞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正是因为如此,清朝才能在十九世纪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国祚。对于奕䜣而言,这就是对兄长咸丰最好的报复了,因为事实证明,他对于清朝的贡献的确胜过了庸庸碌碌的皇兄。

 

今天的节目就讲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请您继续关注《清代皇陵秘闻录》,跟我们一道了解清朝宫廷里的更多故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飞雪之冬

  • 小萤火之森

  • 美丽人生_s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