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前面两次课,我们讲完了怎么样跟上司领导相处,怎么样完成外交使命。在庄子看来,人世间里还有一件最难处理的事,就是如何与桀傲难驯之人相周旋。要是把这件事也能做好的话,那其他事情处理起来就游刃有余了。这位桀傲难驯之人,庄子就选择了卫国的太子。像前几次一样,被拿来说事的人往往是不出场的。整个剧情的演绎,都是由站在前面说话的人来完成全部过程。这是庄子惯用的手法。
这里站在前台说话的有两个人。一位叫颜阖 ,是鲁国人。一位叫蘧伯玉,是卫国的一位贤臣。有一天,鲁国的颜阖接到一封来自卫国的邀请函,希望他能去卫国给卫灵公的太子当老师。这位卫灵公太子估计就是蒯 瞆 ,后来的卫庄公。这个蒯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说一个人大家就知道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就是蒯瞆的妈妈,也就是《论语》里“子见南子,子路不悦”的那位。蒯瞆虽然日后也当了君王,可是也并不容易。先是杀妈妈南子不成,逃亡国外,回来后,儿子蒯辄已经霸占王位,还派兵不让他回城。最后蒯瞆使劲一切办法,把儿子赶出了卫国,才夺回了王位。蒯瞆弄成这样子,不知道与颜阖当初有没有教好这个学生是否有关系。反正给未来的国君当老师,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差事。弄不好,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颜阖也想到了这一点,他拿不准,就来请教卫国的蘧伯玉。
见到蘧伯玉,颜阖说据他了解这位太子“其德天杀”,天性恶劣,残酷无比。如果我“与之为无方”,教学不得当的话,这位太子即位之后恐怕会危害国家。而且人家也会说是你这个老师没有把学生教好。假设“与之为有方”,真要认真教的话,那我就会非常严厉。而太子现在这么恶劣,肯定会不适应严厉的教学,对我肯定也不利。而且据说这位太子,“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他只知道别人有过错,而绝对不会去反思自己。像这么一个太子,我都不知道如何去教他。听了颜阖的话,庄子的替身蘧伯玉会怎么说呢?大家注意,凡是在庄子书当中出现的这些高人,背后都站着一个庄子在那里指挥着他们说话。
刚才讲了蘧伯玉是卫国的一位贤臣,他自然知道自己国家这位太子的性格为人。所以他一听颜阖的话,就立马说“善哉问乎”!问的太好了。这个老师确实不好当,你要“戒之,慎之”,万分的谨慎才行。不过,我觉得你最重要的是“正女身哉”!先要把你自己的身立正了,才可以去教太子。这里的“正身”,相当于《德充符》篇里,谈到的“人莫鉴于流水,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只有把自己的身立正了,才可以让别人作为榜样去效仿。端正了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就要谈到如何去正人了。下面蘧伯玉谈到的这十六字秘诀,我觉得说得特别好。
先说前面八个字:“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什么叫“形莫若就”呢?这个“形”是指表面上的意思,这是说在表面上,你最好要符合、屈就他。比如这位太子穿得衣服奇奇怪怪,你也要穿得奇奇怪怪;他讲话的时候手舞足蹈,你也要手舞足蹈。总之嬉笑怒骂,都要跟他一模一样。表面上跟他一样了,但是实际上却是“心莫若和”。与对方在一起的时候,你要在言语当中慢慢地开导他,带着一种诱导的意思在里面。就是说你要用自己的纯善,跟对方达到一种非常和谐的状态。做到这两点还不够,最好还要加上另外八个字:“就不欲入,和不欲出。”什么意思呢?你在附和对方的时候,千万不能把自己也陷进去了。也就是说,你在与对方亲近之时,不能太过于密切。脑子永远要清醒,你是来教导他的,而不是要学他的样子。同样,你是带着诱导对方的目的来的,所以还要把这层心意隐藏好,不要轻易地显露出来。这就叫“和不欲出”。一个是讲自己不要陷进去,一个是讲不要把诱导的心思显露出来。这十六字真诀,与《道德经》上说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非常相似,都是以退为进的方法。看得出来,老子、庄子思想一脉相承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
这十六字真诀的核心,其实也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上怎么来都可以,屈就、附和都没问题,但是在诱导感化对方这个内容的过程当中,却不能停在了形式上拔不出来。所以一旦“形就而入”,把自己陷进去的话,那就大麻烦了。怎么个麻烦啊,“且为颠为灭”,那就是颠倒毁灭了;“为崩为蹶”,“蹶”就是失败,你就跟他成为一种人了,一同颠倒下去。同样,虽然你没有在形式上颠倒拔不出来,但是如果在内容这个诱导的环节上,不小心泄露了你的心机,或者用力过猛显露了出来,那也是很麻烦的。怎么个麻烦啊,“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 ”。对方还以为你是为了名声而来,那你就会招致灾祸了。可见,与人相处最高明的办法,就是若即若离,既不能太当真,也不能不当回事。如果能把这十六字真诀应用无碍的话,行走天下,绝对不比读半部《论语》差多少。
蘧伯玉继续说:“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对方如果像婴儿一样烂漫,你就姑且跟他一样,也要像个婴儿那样烂漫。并且“彼且为无町 畦 ,亦与之为无町畦”,“町畦”是指界限的意思,就是说对方的行动漫无界限,你也要跟着漫无界限。而且“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对方的态度大而无当没有威严,你的态度也要跟他一样。总之,对方怎么样你也要怎么样,要跟他完全合拍。就像我刚才说的,对方奇装怪服,你也要穿得奇装怪服,对方说话漫无边界,甚至有时候暴粗口,你也可以暴一下粗口,没有关系的。但是你心里永远要清楚,我是“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这样的话,对方就可以慢慢地接纳你了,进入了你设定的教化计划当中。而且,因为你跟他一样了,所以对方对你也就不会有防范之心了。然后在“润物细无声”中,慢慢地把他往好的方向引导。到了这个地步,就是“入于无疵”了,你就不会因此而担心自己会犯错误了。
为了把“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这十六字真诀说得更加透彻明白,蘧伯玉就举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不过现在还不能说,下一节课再讲。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