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李锦斌署名文章2021年第一期

省委书记李锦斌署名文章2021年第一期

00:00
57:21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 李锦斌

这次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0年全省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1年经济工作。

一、充分肯定成绩,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自信


2020年是安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中央放心、百姓满意、可以载入安徽发展史册的优异答卷。


一是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生产总值预计全年增长4%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前11个月增长5.3%、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前11个月增长4.4%、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三季度增长-0.5%、居全国第1;粮食总产803.8亿斤、居全国第4、实现“十七连丰”。


二是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全国较早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省级负责同志分市包保开展督导,先后推出“三防三查三加强”“八严八控”等措施,用一个月控制住疫情蔓延,用一个半月实现住院患者“清零”,用三个月取得决定性成果。中科大“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列入第七版国家诊疗方案并向全球推广。制定“六稳”“六保”工作方案,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系列政策措施,实现经济增长“二季红、半年正、三季进”。


三是防汛救灾取得重大胜利。全力以赴抓好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累计132.9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325个险情成功排查处置,长江、淮河流域启用蓄滞洪区11个,王家坝闸13年后再次开闸泄洪,全省没有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件、重要堤防没有出现损毁、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没有受到冲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没有受到影响。


四是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抗补促”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完成,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年初剩余8.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前11个月,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8.5%、降幅居全国第5;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4%、好于年度目标9.5个百分点;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全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五是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实验室创建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大健康研究院、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挂牌运行,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九章”量子计算机、“嫦娥钢”“质子刀”“量子显微镜”“柔性可折叠玻璃”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8。新增2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近2000家,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1%、13.4%。


六是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在全国率先推出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保持全国最少,企业开办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大众新能源汽车中国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总部、蔚来汽车中国总部落户安徽。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加快建设,林长制改革从安徽推向全国。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县域医共体实现县(市)全覆盖。


七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扎实推进,五个“区块链接”走深走实,“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启动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获批建设,前三季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货值增长11%,合肥中欧班列全年开行量接近600列,世界制造业大会江淮线上经济论坛和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成功举办。


八是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预计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2%左右、7.4%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左右。全省33项民生工程已累计投入1203亿元。文化旅游、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社会治理、保障性住房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5年奋斗,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生产总值从2015年2.2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接近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6万元升至超过6万元,发展格局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历史性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3.3%提高到40%以上。制造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12项改革入选中央推广改革案例,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57%,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00万人。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方位落地转化的结果,也凝结着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拼搏和奉献。回顾“十三五”特别是2020年以来的经济工作,我们有六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们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领导班子决策前学习制度,实施“三查三问”监督机制;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党内政治要件,做到办好一个要件、提升一个领域;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科学行动指南,召开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制定出台学习贯彻《决定》。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二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我们抓好重大战略部署推进,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研究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等大事要事;抓好重要工作运行调度,召开3次省委财经委会议、4次省委深改委会议,通过多种指导方式专题调度疫情防控、“六稳”“六保”、三大攻坚战等重点工作;抓好重大问题研究谋划,展开谋划“十四五”发展系统调研,召开系列座谈会深入研究我省未来五年及中长期发展目标思路举措,召开全会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建议》。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狠抓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夺取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胜利。


三是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贯穿于认识经济问题、把握经济规律、分析经济形势、作出经济决策全过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强化常态化调度、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度量衡,研究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干部评价体系。实践充分证明,只要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就一定能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四是必须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科技创新上。我们从基础科学研究“最先一公里”入手,构建形成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牵引的创新平台矩阵,力争在原始创新上出更多成果;从关键核心技术“断点卡点”入手,组织实施科技创新“攻尖”计划重大专项;从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入手,建设安徽创新馆,举办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支持“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大市场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只要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就一定能够实现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惊人一跃”。


五是必须坚持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以扩大有效投资畅通产业循环,深化“四督四保”“三个走”“集中开工”等项目工作机制,扩大以工业“四基”为代表的技改类投资、以“芯屏器合”为代表的产业类投资、以“两新一重”为代表的基础类投资;以全力促进消费畅通市场循环,制定实施促消费系列政策,支持生活性服务业恢复发展;以优化营商环境畅通经济社会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梗阻。实践充分证明,只要紧紧把握党中央重大战略抉择,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塑造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六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统一,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多渠道解决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统一,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坚持发展与安全相统一,落实省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大疫面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大灾面前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着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够作出正确决策,依靠全省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二、科学研判形势,抓住用好安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安徽已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新发展阶段,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宏观环境来看,一是国家保持宏观政策连续稳定带来新机遇,有利于我省更好地把握宏观调控节奏和力度,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二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局起步带来新机遇,有利于我们发挥比较优势、区位优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新型城镇化发展等方面争取支持,提升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三是国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带来新机遇,有利于我省扩大有效投资、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发展位势。四是国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优化组合带来新机遇,有利于我们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制造特色鲜明和科研院所高校集中的优势,抢占未来科技产业发展制高点。五是国家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带来新机遇,有利于我们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改革创新平台,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必须清醒认识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省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不容忽视。一是常态化疫情防控风险的挑战,二是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挑战,三是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的挑战,四是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的挑战。同时,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不平衡”,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二是“不充分”,主要是经济体量相对较小,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民营经济实力不强,城镇化率不高等;三是“不稳固”,我省经济仍处于恢复期,项目开工不快,中小企业困难较多,经济下行带来就业矛盾、财政收支压力,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


我们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坚定信心、科学统筹,既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又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化解挑战的高招,扎扎实实办好安徽的事,奋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三、把握总体要求,明确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目标


2021年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落实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加强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全面开启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实现上述总体要求,必须把党中央确定的宏观政策把准吃透,把党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落到实处。宏观政策上,要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政策实施上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研究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财政政策上,要认真落实国家及省里的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确保更多资金用于“六稳”“六保”。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货币政策上,要完善资金直达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降低融资成本,确保更多新增资金流向科技创新、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着力提升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四、聚焦主攻方向,扎实做好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


第一,要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先导,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四个面向”,构建自立自强科技和产业体系,打造“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升级版,加快建设创新安徽。基本思路是,规划和启动安徽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实施“一方案”“一计划”,强化体系化支撑。“一方案”,就是贯彻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研究制定我省具体行动方案。“一计划”,就是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建强五个支柱,构建体系化框架。建强国家实验室这个体系化“内核”。全面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争取更多创新平台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个体系化“基石”。加快建设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推进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建设,组建运行未来技术研究院、环境研究院。建强合肥滨湖科学城这个体系化“载体”。重点是打造“一心一谷”。“一心”是量子中心,加快建设量子信息创新成果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集聚区;“一谷”是科大硅谷,依托中国科大校友资源,支持建设海内外校友科创基地。建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体系化“区块”。支持“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更好引领和服务全省科技创新。建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这个体系化“网络”。试点推行科研管理“绿色通道”、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财务报销责任告知和信用承诺制。创建六大平台,加强体系化力量。争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依托“双一流”建设高校,加强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建设。争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服务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智能语音、硅基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做好争创基础工作。组建创新联合体,依托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等,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构建科技大市场,打造“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安徽科技大市场,参与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构建全省域重大科研成果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全链条转化机制。


第二,要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为基础,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持续优化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高端布局,打造“大体量”产业。重点是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锻造产业长板,扎实推进“个十百千”工程,打造一批千亿级乃至万亿级大产业。补齐产业短板,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千方百计把产业基础能力提上去。坚持前瞻布局,打造“战略性”产业。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强劲增长引擎。进一步聚焦方向,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载体,争取更多基地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鼓励竞争,建立健全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竞争淘汰机制。坚持优化布局,打造“服务型”产业。发展两类服务业,一类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产业,加快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一类是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加快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坚持抢滩布局,打造“数字化”产业。依托“人工智能+”发展数字科技,实施“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合肥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各地建设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依托“江淮大数据中心”壮大数字产业,联接各市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基地,打造数字产业集群。依托“数字江淮”集聚数字资源,建设“城市大脑”,提升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第三,要以“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为基点,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精准扩投资,增强高质量供给。有效投入才能获得优质产出。聚焦“两新一重”扩投资,加快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加大沿江高铁、引江济淮主体工程、城市防洪体系建设等交通水利重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用好“专项债券”扩投资,加快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深化“集中开工”扩投资,深化“四督四保”“三个走”等项目工作机制,继续实施“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机制,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全面促消费,满足高品质需求。坚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拓宽领域促消费,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扩大节假日消费。丰富业态促消费,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打造平台促消费,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消费中心,建设智慧商圈、文化旅游特色街区、特色商业街区等。统筹建体系,实现高效率流通。重点建好“四个体系”。第一个体系就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安徽1234出行圈”。第二个体系就是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培育一批销售额达百亿元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第三个体系就是社会信用体系,携手沪苏浙打造国家信用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第四个体系就是应急物流体系,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打造一批应急物流基地。


第四,要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为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大力弘扬小岗精神,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活力动力持续迸发。一方面,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通过深化改革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四送一服”“全省一单”改革,升级完善“皖事通办”、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大力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大力完善地方财税金融体系,推进省以下重点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大力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重点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另一方面,要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相结合,通过扩大开放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着力提升三大平台能级。一是以自贸区建设为牵引抓实制度型开放平台,合芜蚌三个片区要承担建设主体责任,尽快启动建设联动创新区,辐射带动全省开放发展。二是以开发园区为牵引抓实产业型开放平台,鼓励各地依法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施开发园区“亩均效益”评价和“标准地”制度。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拓展提升合肥等中欧班列覆盖面。三是以世界制造业大会为牵引抓实展会型开放平台,扩大世界制造业大会及“六百对接”活动影响力,积极办好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精心办好世界声博会、科创成果转化交易会、农交会。


第五,要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安徽样板。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分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推动安徽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围绕“强”字,狠抓现代农业。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筑牢粮食“压舱石”,严格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实施“皖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抓好生猪稳产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强农产品“精加工”,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打造百亿级产值龙头企业、千亿级产值农业产业化集群。擦亮农业“金招牌”,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国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围绕“美”字,狠抓乡村建设。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突出科学规划引领,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突出优化人居环境,继续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围绕“活”字,狠抓农村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障碍。持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推进宅基地退出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有效衔接。持续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围绕“富”字,狠抓工作衔接。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争创一批国家共同富裕示范区。接轨目标,谋深谋细接续推进脱贫摘帽地区乡村振兴的思路和举措。接续政策,抓紧研究谋划相关帮扶措施的完善优化办法。接力队伍,持续向相对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工作队。


第六,要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共同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服务好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推进“一圈五区”发展布局优化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加强与沪苏浙“合作对接”,以落实重点协同事项为战略抓手,确保合作意向项目尽快签约、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全力推动“五个区块链接”,以“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作为战略牵引,推动城市、城区、县城、园区“五个区块链接”全面结对共建。主动对上“沟通衔接”,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国家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长三角区域合作办沟通联络,争取更多政策支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工程,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有序推进“县改区”“县改市”。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化“四创一建”,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打造宜居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将集聚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强化方案设计,尽快拿出高质量的《实施方案》和《任务分工》。强化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两群”“两区”“多点”城镇空间承接格局。强化产业承接,聚焦先进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沪苏浙及合芜马等地创新共建合作园区。


第七,要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发挥好“三山三江二湖”优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突出生态治理,增强全面绿色转型的发展底色。打造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综合整治大气特别是细颗粒物污染,全面治理水质,治理和修复土壤特别是工业场地污染。打造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升级版,加快推进“智慧环保”,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健全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打造区域协同治理升级版,深化区域协作互商,推动建立与苏浙毗邻地区同等生态环保考评体系。突出生态保护,增强全面绿色转型的发展动能。提升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深化“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令”。加快建设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实施方案。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把“新安江模式”推广到全省重点流域和森林、湿地、耕地、空气等生态领域。大力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统筹环巢湖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湿地群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合肥骆岗生态公园,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全面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健全“五绿”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发挥森林碳汇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生态经济,增强全面绿色转型的发展支撑。发展绿色能源,研究制定我省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超前谋划碳中和愿景实现路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项目上马冲动。培育绿色产业,持续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提升行动,培育壮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倡导绿色生活,开展绿色创建行动,厉行勤俭节约,推动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推广“生态美超市”模式。


第八,要以“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为标志,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提升民生工程精准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切实解决好住房突出问题。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加快完善落实长租房政策,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坚持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倾斜,整顿租赁市场秩序,合理调控租金水平;建立完善公开透明体系,实行规范阳光操作,切实保障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切实做好稳就业工作。抓好“四进一促”,解决好重点人群就业问题。抓好“创业江淮”,大力发展“科技孵化器”“农民工创业园”,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抓好“技能安徽”,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养更多工匠型人才。切实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围绕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统筹抓好各级各类教育。围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入实施健康安徽行动,构建“1+5+N”重大疫情分级分层分流医疗救治体系,推进药品和疫苗科研攻关,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提高基层诊疗能力。围绕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第九,要以“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为突破,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经济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安全。更大力度防范化解风险。深入实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审慎监管,坚决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大力度推进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社区现代化治理工程,拓宽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渠道,构建“网络化+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升级版。更大力度维护社会稳定。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持续开展“铸安”行动,以“四启动一建设”、新一轮“一规四补”为抓手,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扫黑除恶行动。


五、提高政治站位,重视从讲政治的高度做经济工作


总书记强调,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一,要增强政治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能力。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坚定扛起政治责任。认真执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若干规定》,对党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要狠抓落地,真抓实干。持续优化政治生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打造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第二,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努力成为行家里手。强化专业思维。注重运用辩证法、系统论来分析研判发展形势,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形成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专业素养。增强补课充电的紧迫感,下大力气完善知识结构,自觉跟上时代步伐。掌握专业方法。运用宏观分析、微观比较、战略预判、调查研究等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努力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要调动积极因素,切实凝聚强大合力。经济工作范围广、条线长,统一思想、凝聚合力至关重要。各级党委要发挥好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作用,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创造性做好人大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更好运用法治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要发挥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职能作用,加强经济运行调控调度。各级政协要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作用,紧扣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凝聚共识。各级人民团体及协会商会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凝聚好所联系的工作对象,积极投身安徽改革发展。各类市场主体要乘势而上、发展壮大,共同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制作团队】
值班统筹|丁艳
主播:汪勇
剪辑:秀丽 |审听: 江淮杂志 张想想
编辑:陈珺  秀丽| 复核:丁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