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6(卷一中风第二)

医学三字经6(卷一中风第二)

00:00
09:20

第六集 卷一 中风第二

1.人百病 首中风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证;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此段中“风为百病之长”引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唇缓”指口唇弛缓。“目瞀mào”意为目眩、眼花。“口眼wāi斜”指口眼歪斜于一侧,目不能闭,口角流涎。)


2.骤然得 八方通 中风病骤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痰涌、掣搐、偏枯等证。八方者,谓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也。(此句中“掣搐”chèchù指抽搐。“偏枯”即偏瘫,半身不遂。“八方通”理解为来自四面八方的风邪都会导致中风。)


3.闭与脱 大不同 风善行而数变,其所以变者,亦因人之脏腑寒热为转移。其人脏腑素有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而风为热风矣;其人脏腑本属虚寒,则风水相遭,寒冰彻骨,而风为寒风矣。热风多见闭证,宜疏通为先;寒风多见脱证,宜温补为急。(关于闭证与脱证,我的粗浅理解,闭为实,脱为虚。闭证多为邪热、痰浊等闭阻于内,突出表现为牙关紧闭、两手紧握,肢体强痉。脱证则是阴阳气血大量消耗的综合表现,多为大汗、目闭口开,双手散开,肢体瘫软。闭证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分,脱证与闭证既可同时并见又可相互转化。)


4.开邪闭 续命雄 小续命汤,风证之雄师也,依六经见证加减治之,专主驱邪。闭者宜开,或开其表,如续命汤是也;或开其里,如三化汤是也;或开其壅滞之痰,如稀涎散、涤痰汤是也。


5.固气脱 参附功 脱者宜固,参附汤固守肾气,术附汤固守脾气,芪附汤固守卫气,归附汤固守营气。先固其气,次治其风。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则为标本并治之法。正虚邪盛,必遵此法。


6.顾其名 思其义 名之曰风,明言八方之风也。名之曰中,明言风自外入也。后人议论穿凿,俱不可从。(此句中“穿凿”指非常牵强,意为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曲解其义。)


7.若舍风 非其治 既名中风,则不可舍风而别治也。


8.火气痰 三子备 刘河间举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皆因热甚,故主乎火。大法用防风通圣散之类,亦有引火归原,如地黄饮子之类。李东垣以元气不足而邪凑之,令人卒倒如风状,故主乎气虚。大法补中益气汤加减。朱丹溪以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大法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之类。(此段中的三类情况并非真正的中风,而是因火、因气、因湿引起的类似于中风的病证。“五志过极”指神志过度表达,过喜、过悲、过怒、过思、过恐。)


9.不为中 名为类 中者,自外而入内也。此三者,即非外来之风,则不可仍名为中,时贤名为类中风。


10.合而言 小家伎 虞天民云:古人论中风,言其证也;三子论中风,言其因也。盖因气、因湿、因火、挟风而作,何尝有真中、类中之分。(介绍一下虞天民,即虞抟,号华溪恒德老人。浙江义乌人,明代中期著名的医学家。《金华府志》中载:“义乌以医名者,代不乏人,丹溪之后,唯抟为最。”他们与现代名医陈无咎(号黄溪),合称义乌医家“三溪”。虞抟一生著述甚丰,有《医学正传》8卷、《方脉发蒙》6卷等医学著作。此段我理解其义为中风并无真中和类中之分,将中风之证中风之因,混为一谈,以此来区分中风和类中风是没有弄清楚本质的。)


11.瘖斜 昏仆地 瘖者,不能言也;斜者,口眼不正也;昏仆地者,不省人事,卒倒于地也。口开、目合,或上视、撤手、遗尿、鼾睡、汗出如油者,不治。(瘖yīn wāi)


12.急救先 柔润次 柔润熄风,为治中风之秘法,喻嘉言加味六君子汤,资寿解语汤甚妙。


13.填窍方 宗《金匮》 《内经》云:邪害空窍。《金匮》中有侯氏黑散、风引汤,驱风之中,兼填空窍。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矣。喻嘉言曰:仲景取药积腹中不下,填窍以熄风。后人不知此义,每欲开窍以出其风。究竟窍空而风愈炽,长此安穷哉?三化汤、愈风汤、大秦艽汤皆出《机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则无名下士,煸乱后人见闻,非所谓一盲引众盲耶? (以此篇“中风”为例可知陈修园先生的写法由浅入深,先讲时方,最后再引出经方,时方较易理解,经方则需要一定的积累才能明白其中就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