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20)痰饮第二十

医学三字经(20)痰饮第二十

00:00
02:46

内容来源:孙光荣 主编 《中医诊法·中药·方剂口诀浅释》gmzyjc.com/read/qs/qs00.html


痰饮第二十

痰饮源,水气作。

痰饮病的根源,是由于体内的“水”和“气”不能正常运行,所谓“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何痰之有”?“水气上逆,得阳而煎熬,则稠而成痰;得阴之凝聚,则稀而成饮。”

燥湿分,治痰略。

方书关于痰、饮的论治极多,可概括为燥痰与湿痰,燥痰粘稠色黄,难以咯出,治宜润肺;湿痰清稀色白,口中粘腻,治宜温脾。这是治疗痰饮的大略。

四饮名,宜斟酌,参五藏,细量度。

duó,读夺,推测、揣想。

《金匮要略》医书中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很有参考价值,但“四饮”并没有将饮邪之为病概括无遗,还应该结合五藏来仔细思量揣度,研究它的病理变化。

补和攻,视强弱,十六方,各凿凿。

凿凿cuò,读错,确实可靠的意思。

治痰饮病必须根据患者身体的强弱情况,结合临床所见病势之盛衰,再决定用“补正以攘邪”或“攻邪以保正”的治疗方法。在《金匮要略》书中,列举了十六个治痰饮的方剂,如果运用得当,每张方子的疗效都是可靠的。

温药和,博返约,除阴霾,阳光灼,滋润流,时医错。

 照耀。

《金匮要略》治痰饮,提出“当以温药和之”,这是张仲景从治痰饮的广博理论与方剂中,提炼出来的一项简明扼要、具有钢领性的治疗法则。他认为痰饮病的性质属于“阴邪”,只有“阳光”灼照,阴邪才能退散消除,用滋润药治痰饮,如果成为一种“主流”或“趋势”、那就是错误的了。

真武汤,水归壑,白散方,窥秘钥。

hè,读喝,作山沟解。 白散 方剂名,指《三因方》所载之白散,适有滑石、半夏、附予、生姜、蜜糖五种药物。

用真武汤治痰饮,正好比将泛滥之水引归到山沟里去一样的适合。另外,用白散治疗痰饮,也可作为“窥测”和“打开”治疗此种病症的“锁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