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035 四重二谛之第三重:名言假有

《金刚经》035 四重二谛之第三重:名言假有

00:00
21:13


关键词: 

1、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缘生而性空:把凡夫境界上的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解构了是佛陀二时教法的前行法

2、 第三重“二谛”是入大乘佛法的门。远离颠倒梦想。
解构、破除、颠覆第三重“二谛”的“世俗谛”:缘生性空

3、《中论》第一品(观因缘品)诸法无自性,故无有有相。无自性 = 不存在


《金刚经》导读正文: 


我们前面的课程讨论的教理,是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也就是第一组“二谛”。这第一组“二谛”告诉我们,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也就是前两重“二谛”,把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的存在的“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了,缘生而性空。

对于这样教理,我们有的人能接受,有很多人已经接受不了了,因为过去多生累劫在我们心中所熏习下的这个“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也就是那个“我执”是极其强烈的,很难被解构的。

虽然前面的教理已经很多人无法接受,但是,我现在要郑重地告知大家,如果我们在教理上,只讲到这两重“二谛”—— “缘生性空”,各位,大乘佛法的门还没有入,还在大乘佛法的门外。这前两重“二谛”,只是佛陀“二时教法”当中的前行法,“前后”的“前”,“行走”的“行”,前行法。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为讲真正的大乘佛法做准备工作的,做铺垫工作的,还没有真正进入大乘佛法的门。

为什么我们说教理讲到这一步还没有进大乘佛法的门呢?第一,如果只讲到这里,那么与小乘法相比,还是没有显现出根本的不同。虽然讲到这里,与小乘法相比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解构模式的差异。小乘法是用“十二缘起”来解构,在这里是用“二谛”来解构;第二方面,就是解构范围的差异。

小乘法重在解构“人我执”,而在这里不仅解构“人我执”,同时还要解构“法我执”。也就是讲到这两重“二谛”,跟小乘佛法相比确实是有点差异的,没有根本性差异,也都是在讲“无常”、“无我”。因此,这种境界并不真正超越小乘佛法的境界。这是第一;

第二,讲到这里,甚至与佛法之外的思想文化相比较,也显现不出大乘佛法的特殊的思想的不共。比如说讲“无常”,虽然讲到“当生即灭,灭不待因”,那么对事物的这种变化的理解相当地彻底。但是讲变化,中国的《易经》也讲变;古希腊哲学家也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下到同一条河里;有的哲学体系也说,事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因此讲变化,在很多思想文化体系里都讲,虽然我们讲到这两重“二谛”的时候,我们讲的变化、讲的“无常”,讲得相对确实彻底些,“当生即灭,灭不待因。”但是,只讲到“缘生性空”,注意,这是“生灭无常”,注意这四个字“生灭无常”,它是不能凸显出佛法与非佛法的不共,不能凸显出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真正的思想的不共。

所以,就讲大乘佛法如果只讲到这前两重“二谛”,实际上大乘佛法的门还没有入,这只是前行法,是铺垫,我们必须在教理上继续深入,进入到四重“二谛”的后两重“二谛”,也就是第二组“二谛”。可以讲第三重“二谛”是入大乘佛法的真正的门坎。四重“二谛”里最大的要害、最难的突破,是第三重“二谛”。

大家要知道,“二谛”是个模式,是佛法对凡夫境界的一种递进的解构模式,也就是第一重“二谛”它最接近凡夫境界,越往后越远离凡夫境界,越接近智者的境界,因此,往后的“二谛”作为凡夫在理解上就会越来越难。

大家还记得,我们这个课程一开始,我就引述了《心经》的一句话,叫做“远离颠倒梦想。”我请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个词“颠倒”,“颠倒”就是把事儿搞反了,也就是我们凡夫认为的存在,佛陀认为它一点儿都不存在,而佛陀所证悟的世界的真实,我们凡夫一丁丁点儿都没有看到,而恰恰就是我们凡夫执着于我们凡夫境界的所谓的存在,使得我们见不到佛陀所证悟的真实的存在。

所以,我们说佛陀首先干的一件事儿,就是“解构”我们,“颠覆”我们,“破除”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的理解。大家要对这件事情呢,要提起认识,这是非常关键的。

讲前两重“二谛”,有人理解,有人不理解了,这很正常。还不能理解的,那日后慢慢理解。那么当我们讲后两重“二谛”的时候,大家注意,能够理解前两重“二谛”的人,一定会继续产生分化:有人能接受,能理解后两重“二谛”,但有很多人是无法接受、无法理解后两重“二谛”的,因为它太远离我们凡夫的境界了。所以,我要提醒大家,如果你能够理解后两重“二谛”,很好,说明你具有大乘根性。

如果暂时还理解不了后两重“二谛”,那么,我建议:第一,如果你目前只是把佛法、佛教的思想当作一种知识文化来学习的话,那么,你就把它当一个你暂时不能理解的一种思想文化学说来学习。大家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能理解的思想文化学说其实还有很多。

不能理解,不能认同,其实这是每个人的自由,可以。但是我提醒大家,不要诽谤,不能把自己不理解的就斥为胡说、斥为错误,这样不好。所以,我建议把佛教当作一种思想知识文化来学的人,当你不能理解佛陀教诲的时候,你就把它当作一个你不能理解的思想文化来学习就可以了,你就知道,噢,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来理解世界的人!当作一种文化知识来学习,这是第一;

第二,如果你是佛教徒,那么你在听受第三重、第四重“二谛”的时候,你不能理解、不能接受,那么我建议你要生起忏悔的心,这说明福德不够,千千万万不要因为自己不理解而对佛陀的教诲产生怀疑,这是佛教徒不应该的。好的,我该铺垫的都铺垫完了,下面我们就开始讨论第三重“二谛”。

第三重“二谛”是基于前两重“二谛”而建立的。前两重“二谛”,佛法告诉我们,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是“缘生性空”的,那么“缘生性空”就是对前两重“二谛”的一个总结。因此,“缘生性空”也就成为了第三重“二谛”的“世俗谛”,第三重“二谛”的“世俗谛”是“缘生性空”。那好,如果“世俗谛”是“缘生性空”,那“胜义谛”是什么?

我们前面讨论了,佛陀这前两重“二谛”在干什么?已然是在解构我们凡夫的见解了。解构我们什么?解构我们的“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为什么这是解构呢?因为我们凡夫当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默认了这个事物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

比如说这张桌子我们说它是存在的,其实,我们之所以说这张桌子是存在的,其实我们在我们的心中就是默认了这张桌子的不变性。比如说此时此刻我看的是这张桌子,我闭上眼,再一睁眼,那么在我心中所呈现的还是刚才那张桌子,没有变。

我今天看是这张桌子,我走出这个房间,明天再走进这个房间的时候,在我眼前所显现的这张桌子,我认为还是昨天的那张桌子,没有变。正是这种不变性,才使得我们能够认定这张桌子是存在的。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独立存在性”。我们之所以能认定这张桌子是存在的,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这张桌子不是那张桌子,这张桌子不是那把椅子,它的这种相对独立的存在,在我们心中是明明了了的。

也就是,我们凡夫之所以能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其实这个认定的前提,就是这个事物在我们的凡夫的心中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是我们凡夫能够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这个认定的前提。

可是,大家注意,问题就在这里,佛陀的前两重“二谛”——“缘生性空”,恰恰把我们凡夫认定一个事物存在的这两个前提给解构了。我们之所以能认定它存在,是因为我们认为它有“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而佛陀恰恰把这个“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了,这意味着什么?

各位听好,这就意味着,既然把我们认定一个事物的存在的认定前提给解构没了,那其实就是这个事物不存在了。各位,这第三重“二谛”,佛陀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其实,就是“不存在”,“缘生性空”。这个“性空”就是“独立存在性”没有,我们也翻译成“无自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

所以,把“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掉的最终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我们凡夫所认定的凡夫境界上的所谓的存在,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各位,这是进入大乘佛法的门坎,这是要害!

龙树,也就是对佛陀“二时教法”作了最权威诠释的那位印度的佛教学者,他的最著名的著作是《中论》,这我们前面讲过的。那么在《中论》的第一品当中,这一品也叫《观因缘品》,在这一品当中的第十诵,龙树是这样说的:“诸法无自性,故无有有相”。

“诸法无自性”,也就是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事物,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那么,正是我们凡夫境界上的这些事物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故无有有相”,因此,它就没有丝毫的存在性,“无自性”就是“不存在”。

所以大家能理解吗?佛陀安立“缘生”的概念,它是一种解构,是佛陀解构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的真实存在的一个解构的方便善巧,是我们凡夫认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那么佛陀随顺众生,他先承认了凡夫的见解,这就是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承认了凡夫境界的存在。进而佛陀指出,凡夫境界的存在不过是“缘生”的。

佛陀提出“缘生”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解构,目的是导出与我们凡夫见解相反的结论。“缘生”事物就是没有“独立存在性”的,没有“常一不变性”的,也就是“无自性”的,而这个“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缘生”是佛陀解构我们凡夫境界的一个巨大的解构的善巧方便。

这段内容是基于理论做的探讨,大家可以理解,可以接受吗?那么,“缘生”、“无自性”就是不存在。我再从另一角度来论证这件事情。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几年前,我去一个汽车制造厂讲课,他们高管培训,讲一天课。那么,中午的时候,我就到这个汽车制造厂的车间里去参观了一下。那么这是一个什么车间呢?是这个汽车制造厂最后的组装车间。大家设想一下,这个组装车间什么样?是一个巨长的流水线。

那么,流水线的两侧,往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种各样的汽车的零部件,而这个流水线就是把各处输送来的汽车的零部件往上组合,不断地组合。那么流水线开端,你不觉得是车,但是你顺着流水线往前走,那个车的模样越来越清晰了。

当你走到这个流水线的尽头,一辆整车下线了,大家能想象出来。那么这个流水线、这个汽车制造厂的组装车间就是把各处运来的汽车的零部件把它组装起来,注意是组装,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缘生”的过程,大家想是不是?

就是把种种的零部件,这都是“缘”,不断地组装起来,组装、组装、组装,组装的结果是一辆后来我们起名叫“车”的那个东西下线了,我这段话表达清晰了吧。可是大家要仔细想,在这个组装车间里,它不过就是把四处的汽车零部件把它组装起来,组装的结果是我们起名叫“车”的那么个东西出现了。

大家要听好我的问题,大家一定要仔细思考这个问题,最后,我们起名叫“车”的那个东西,是不是在这些汽车的零部之外又产生一个这些汽车零部件当中没有的一个新东西?

我再把这段话重复一遍,这个汽车组装车间,就是把四处运来的汽车零部件组装起来,这是一个典型的“缘生”过程,那么组装的结果,是一个后来我们起名叫“车”的东西出现了,下线了,那么,我的问题是,后来,我们起名叫“车”的这个东西,是不是在这些汽车零部件之外又产生出了一个汽车零部件当中没有的一个新东西?那个汽车零部件当中没有的那个新东西产生了没有?请大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于晓非_

    想要深入学习《金刚经导读》,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扫码入群学习。

    于晓非_ 回复 @1594838yzlq: 会更新

  • 黄志明_op

    老师还是没解答无我,那到底谁在修行?

    于晓非_ 回复 @黄志明_op: 作为凡夫,误以为有的我在修行。

  • 于晓非_

    《金刚经》导读 文字版出版发行了。

    于晓非_ 回复 @于晓非_: 京东上有售!

  • 于晓非_

    音频下面文字资料中有“《金刚经》导读学习交流辅导群”的入群二维码,截图扫码入群,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群中还有辅导员解惑答疑。

    于晓非_ 回复 @于晓非_: 企业微信可以加,先截图,再加。

  • Show沐枫

    于老师 三年了 我一直不敢往下听 害怕自己没有根性

    于晓非_ 回复 @Show沐枫: 《楞伽经》导读课程也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了!

  • 1373939bqta

    我们认为事物是存在的,从来不认为它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的。没有常一不变性,没有独立存在性,并不意味事物就不存在。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变化中存在的

    于晓非_ 回复 @1373939bqta: “我们认为事物是存在的,从来不认为它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的。没有常一不变性,没有独立存在性,”我们都这样认为了,佛陀把我们凡夫的认为又重复说了一遍,肯定了我们的见解?是吗?佛陀真是没事找事干。 佛陀做为一位伟大的智者,一定讲了我们这些凡夫不知道的,甚至很难理解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否能够认同佛陀讲授的教理,首先需要耐心听授。

  • 阿尔法龟

    人有躯干,头和四肢,切下来,再组装,就装不回去了呀。这怎么说,人是不存在的呢?

    米饭米饭呀 回复 @阿尔法龟: 个人理解,车也好人也好,都是以解构为目标而举的例子,是为了说清楚这么个道理,不然怕咱们不能理解啊!

  • 梵鱼听月

    老师的善知识非常好👍,买过这么多网课最有价值的一部

    于晓非_ 回复 @梵鱼听月:

  • 听友280284704

    车不存在,因为它是所有部件被人为的拼在一起的结果。车是人无中生有的,而每个部件也不是车。于老师,您教我第一次真正认识到空。感谢!推翻半辈子认定的理论,感觉有些害怕。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280284704:

  • 江北刘五

    彻底解构 震撼啊

    于晓非_ 回复 @江北刘五: 彻底解构在第53讲到第57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