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013 四重二谛之第二重:无我

《金刚经》013 四重二谛之第二重:无我

00:00
20:21



《金刚经》导读正文:


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在《般若经》当中,在佛陀的“二时教法”当中,佛陀是怎么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的。


依据龙树论师的提示,我们知道,佛陀在《般若经》当中,解构我们凡夫的时候,他用了一个巨大的解构的善巧,一个巨大的解构的方便,这个善巧、这个方便就是“二谛”,就是用讲两条道理的模式。哪两条道理?就是“世俗谛”跟“胜义谛”— 这两条道理的模式,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什么是“世俗谛”?“世俗谛”就是佛陀他老人家作为一位智者,他老人家为了度化我们这些凡夫,往往他老人家迫不得已地向我们这些凡夫做妥协而建立的道理。


什么是“胜义谛”?“胜义谛”就是依据这个“世俗谛”,佛陀他老人家作为智者,他一定要引申出一个作为智者对这一重境界的一个更殊胜的理解,这就是“胜义谛”。


这“二谛”是个模式,它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递进的模式”。那么这套模式,我们依据古德,我们把它构建成“四重二谛”的模式。那么昨天已经讨论了第一重“二谛”,那么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是什么?我们说是“实有”,“实有”就是真实的存在,就是佛陀为了度化我们这些凡夫,他首先向我们这些凡夫做了最彻底的妥协,他承认了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比如说这张桌子的存在。


但进而他老人家又提出一个”胜义谛”,叫“缘生”,也就是佛陀他老人家说,我可以在”世俗谛”上承认这张桌子的存在,但是在”胜义谛”上我要告诉你,其实这张桌子的存在并不如你凡夫所想象的这个存在的那么坚固,佛陀开始解构我们了。


佛陀说,其实在我智者的心中,你非要让我承认你们凡夫境界上这张桌子是存在的话,我可以承认它是存在,但是这个存在不过是种种、种种、种种条件的临时的聚合的、那么一种松散性的存在。这就叫“缘生性”的存在。


噢,“缘生”一个重要的推论就是“无常”,既然佛陀认为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缘生的,都是依赖种种条件聚合而生起的,因此缘生的事物是不能常住的,不管是内在主观心灵的世界,还是外在的客观的物质的世界,它一定都是刹那生灭的,都是刹那变化着的。


上次我们讨论到,叫做“当生即灭,灭不待因”,“无常”。这第一重“二谛”大家可以理解了,那么下面大家开始构建第二重“二谛”。那么第一重“二谛”的“胜义谛”就成为了第二重“二谛”的“世俗谛”,在第二重“二谛”里边,“世俗谛”就是“缘生”。 


好的,我们已经认同了佛陀认为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不过是种种条件的临时聚合的存在,“缘生”。那么如果“世俗谛”是“缘生”,那“胜义谛”是什么呢?“胜义谛”就是“性空”。


什么意思?也就是既然佛陀说这张桌子是种种的条件的临时的聚合生起,对吧?那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有一种办法,我们可以把坐在这里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的“缘起”这张桌子的种种的条件、种种的缘,你能够把这些条件、这些缘,一个、一个、一个都剥除掉的话,佛陀问我们,那剥除到最后,是不是能剩下一个不依这些条件、这些缘而独立存在着的所谓的这张桌子的本性呢?


也就是不依这些条件、这些缘而独立存在的所谓桌子的本性,在佛陀看来,“有”还是“没有”?那么佛陀老人家的回答是:“没有”。


为什么?佛陀老人家说既然我说这张桌子是“缘生”的,这张桌子是种种的条件临时聚合而生起的,那就意味着,在佛陀看来,这张桌子它不过、它仅仅是这些条件聚合而生起的,当你把这些条件都剥除干净以后,那也就意味着这个事物荡然无存了。


如果你把条件都剥除干净了,把缘都剥除干净了,还能够剩下一个孤零零的、不依这些条件这些缘而独立存在的一个本性的话,如果这个东西存在,你就不能说这个事物是彻底的“缘生”。既然佛陀说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比如说这张桌子是彻底的“缘生”,也就意味着把缘、把条件剥除干净了,这个事物就荡然无存了。


所以“世俗谛”上是“缘生”,那“胜义谛”上我们就可以总结为,就是“缘生”的事物肯定不存在着一个独立于条件、独立于缘的“独立存在性”,这个“独立存在性”肯定是不存在的。


这个“独立存在性”我们就可以把它用一个“性”字来表达,性,就是竖心旁加个“生命”的“生”。这个词对应的梵文就是 svabhāva,bhāva 就是“存在”,sva就是“跟别人没有关系的一个独立的存在”,自我的存在,svabhāva。我们有时候把这个词也译作“自性”,有时候简译为“性”。


那么“世俗谛”是“缘生”,“胜义谛”就是这个“独立存在性”、这个“svabhāva”没有,我们就表达为“性空”。“空”就是没有。


佛教是个讲“空”的宗教,如果一个人出家做比丘,我们说“他遁入空门了”。噢,佛教是一个擅长讲“空”的宗教,佛教讲“空”是在不同层次上讲“空”。那么在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话语层次上,我们讨论的“空”是“性空”。什么没有?那个“独立存在性”没有。


那个“svabhāva”没有。梵文表示叫做“asvabhāva”,是对这个“svabhāva”的否定,没有,性空。那么佛教有时候也把“性空”翻译成“无自性”。无自性,没有那个自我的“独立存在性”。噢,这就是第二重“二谛”的“胜义谛”。


大家一定要理解,这第二重“二谛”所讨论的“性空”仅仅指的是“独立存在性”没有。比如说,不是这一杯子,杯子里装了满满的水,我们说那当然它不空,噢,当你把水倒掉了说,噢,这个杯子空了。


“性空”的“空”不是指这个“空”,“性空”指的就是这个杯子现在装着满满水的这个状态,不要等一会儿我们把水喝掉,也不要等一会儿我们把水倒掉,就是这个杯子装着满满水的这个状态,佛陀说这个状态是“缘生”的。


这个状态不过仅仅是种种条件的临时聚合而生起的,这个状态此时此刻它的“独立存在性”就没有!性空,无自性,这是你们凡夫境界上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佛陀说:你是凡夫,你不了知,我是智者,我告诉你,这是“性空”的法义。


噢,第二重“二谛”,“世俗谛”是“缘生”,“胜义谛”是“性空”。构建这第二重“二谛”,大家发现,这第二重“二谛”,佛陀在干什么?依然是解构我们,解构我们什么?解构我们对凡夫境界上存在的那个“独立存在性”。


我们昨天上一讲说过,我们凡夫当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其实在我们的凡夫心中,这个存在就是有某种坚固性的,这个坚固性就体现为在时间上的那种不变性,我们叫“常一不变”;在空间上的那个存在性,那个“独立存在性”。“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是我们凡夫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一个认定的默认前提。


上一节我们讨论过了,我们之所以说这张桌子是存在的,就是因为它在我心中的感受是前一时刻是这桌子,后一时刻我发现它没变,还是这一张桌子。今天看到是这张桌子,明天看它还是这张桌子。


我现在看是老李,明天看还是老李,后天看还是老李,虽然过了二十年,这个老李满脸皱纹、他老去了,但是在我心中,他是老李!他的内在的那个精神的东西没有变。正是因为我们对凡夫境界存在的这个不变性的默认,我们才能说这张桌子、这个老李是存在的。


那么空间上的独立性,我们之所以能认定这张桌子是存在的,实际上我们就是认定了这张桌子它不是那张桌子,这张桌子肯定不是那把椅子,它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我们认定老李是存在的,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是完全可以确认老李不是老王,老李不是老赵,老李不是小刘,老李有它的独立存在性。所以凡夫当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其实我们心中就是默认了这个“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


那么上一节我们讨论的第一重“二谛”– “实有、缘生”,就是在解构我们的“常一不变性”。我们说“缘生”的一个重要的推论就是“无常”。


那这第二重“二谛”呢?“缘生、性空”,其实它就是在解构这种“独立存在性”,就是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是没有那个“独立存在性”的,它是“缘生”,它是依赖于这个事物之外的种种的条件的临时的聚合。任何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佛陀说它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没有那个“独立存在性”,所以叫“无自性”,叫“性空”。


那么“性空”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一个近似的表达方式就叫“无我”,无什么“我”?这个时候说的这个“我”,梵文是“ātman”,这个“我”就是表示那种“独立存在性的存在”的那种特征,所以“性空”的一种近似的表达方式就是“无我”。


所以第一重“二谛”,佛陀要告诉我们“无常”,没有“常一不变性”,在时间上的不变性没有。这第二重“二谛”,告诉我们“无我”,“无我”就是没有空间上的“独立存在性”。所以这两重“二谛”,佛陀就是把“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解构掉了。


如果我们把“无我”的概念扩大一点,涵盖了“无常”,也就是“无我”,“无”的什么“我”?“无”的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那么可以讲,佛陀这两重“二谛”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佛陀告诉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是“无我”的存在。“无我”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一个非常的重要的道理。理解佛陀的教法的第一道门槛就是“无我”。


佛陀说我们是颠倒梦想的凡夫,佛陀在这个理论层次上告诉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一个最基本特征,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是“无我”的存在。


大家想一想,我们作为一个凡夫,对我们凡夫境界上的理解,在这个层次上跟佛陀是不是相悖?确实是相悖!我们认定一个事物的存在,就是我们认定了这个事物的“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而佛陀通过这两重“二谛”解构的就是我们对凡夫境界存在的“常一不变性”跟“独立存在性”,佛陀告诉我们:“无我”!


我们认为外在的物的世界有没有“我”?桌椅板凳、山河大地都有“独立存在性”,都有“常一不变性”,有“我”。那作为我们内在的主观心灵世界,我们认为有没有“我”?大家想一想,它没了什么,它也不能没“我”呀!生出来是“我”,上幼儿园的是“我”,上学要得好成绩的是“我”,毕了业要找到好工作的是“我”,要挣到很多钱的还是“我”,要出人头地的是“我”,最后有一天死了,还是“我”死了。


也就是我们几十年这漫漫的人生,你会发现,我们的相貌变了,我们的思想变了,甚至我们的财富变了,地位变了,社会关系变了,什么什么什么都在变了,但是我们总觉得这一切的变的背后它得有一个没变的吧?那个“我”总是没变吧?大家想是不是?很多人都在这点头“是”,佛陀说,我要么说你是凡夫呢!


佛陀想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不管是外在的物的世界的存在,还是内在的主观的心灵的存在,恰恰就是没有这个“我”。没有这个“我”是佛陀要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重要的道理。因此从这一重教理上,我们已经可以品味出佛陀引领着我们趋向涅槃、走向解脱的那种味道。


我们从这一重教理上可以理解,佛陀怎么样引领着我们走向解脱?比如说,一个人,这老张,说,哇、我要修行、我要涅槃。那佛陀说,好吧,跟我来,跟我修行。那么佛陀把老张带走了,教他修行。各位,老张修着修着,突然有一天开悟了。


各位,学习佛法悟的第一个道理是什么?就是“无我”。老张突然有一天开悟了,哇!真的没有这个“我”呀!大家想一想,突然间有一天,这个“我”没了,因此那个“我死了再来,我怎么能死了不来”这个问题,在这个理论层次上就被佛陀怎么样?化解了。佛陀在这个理论层次上告诉我们“无我”。


我们凡夫不知道“无我”,我们非误以为有个“我”,比如说我们非误以为我们内在心灵有一个内在世界的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我”,死死抓住这个在佛陀看来根本没有的“我”,我们不撒手,哇,“我死了再来、我死了再来、我死了再来”。在“我死了再来”的过程当中,我感到很痛苦,我想死了不来。


各位,这一切问题的前提都是你认为有个“我”,死死抓住这个在佛陀看来根本没有的“我”而造成的,包括“我怎么能死了不来”呢?包括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都是你认为有个“我”,而佛陀在这一重教理上恰恰解构的就是这个“我”。


佛陀说你跟我修行,修到某一天,突然你开悟了,悟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哇,无我呀!突然有一天这“我”没了,因此“我死了再来”跟“我死了不来”的问题,在这一重境界上其实就被佛陀化解了。


所以大家理解吗?你怎么都没有想到,佛陀在这一重教理当中,最后是把“我”给搞没了。各位,严格讲不是把“我”搞没了,是佛陀首先要让我们去证得,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它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没有这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这个“我”。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于晓非_

    京东淘宝当当

  • 谭谭小谭谭

    请教:老师讲的“灭不待因”的前面一句是什么?

    于晓非_ 回复 @谭谭小谭谭: 当生即灭

  • 一念花开心逍遥

    无我又何需再涅槃呢?

    于晓非_ 回复 @一念花开心逍遥: 是的,实无涅槃可得。请继续往下听课。

  • 于晓非_

    音频下面文字资料中有“《金刚经》导读学习交流辅导群”的入群二维码,截图扫码入群,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群中还有辅导员解惑答疑。

  • 听友502805320

    买课了,请问如何进群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502805320: 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以扫 码入群学习。

  • 听友55236003

    2021年皈依后,总有人让我聊聊佛法,自己总觉得千言万语无从说起。感恩于老师的法布施,深入浅出,可以推荐给对佛法有兴趣的朋友。2024年第一天,发愿要精进修行,自利利他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55236003: 新年吉祥!

  • 雁南飞4114

    大乘佛教普度纵生,vip还不能听?还要另外收费,喜马拉雅给我们点优惠吧!

  • 隐逸_0v

    您好于老师 我是广州的弟子听完您的课之后感觉受益匪浅 有种醍醐灌顶的开悟感 平时我就是一个国学经典的拥趸者 完全认可您的思想,但是由于学习比较分散又缺乏名师指点所以一直都感觉收效甚微🙏建议于老师百忙之中开一个微信群以供佛法爱好者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如有佛缘希望能够私下跟老师多多请教!

    E刀刀 回复 @隐逸_0v: 我也想进群🙏

  • Amy_00823

    每节课都有很大的收获!感谢老师的耐心讲解~~

    于晓非_ 回复 @Amy_00823:

  • BZJZ

    无我,那么中阴身该如何理解呢?感恩老师解惑

    于晓非_ 回复 @BZJZ: 中阴身也无我,只是相似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