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通讲座丨生活与烦恼之关系

禅通讲座丨生活与烦恼之关系

00:00
15:02

喜欢文章的朋友可以加个关注!!!

禅通达每天将给大家带来一篇优质文章!


禅通居士编语:前两篇我们简单的说到了生活和宗教的关系 与 生活和信仰的关系,这一篇我们就来简单的讲讲第三篇:生活和烦恼的关系。

知苦当知集,道谛常熏习。

能灭诸生灭,安详住本际。

善法呈大众,善学用无穷。

世间烦恼相,即是菩提种。


人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工农学商兵,三教和九流。生活的质量更是天地悬殊,有终日花天酒地而用之不竭者,也有一日一餐难以相继者。但唯有一样是共同拥有的——那就是烦恼。

烦恼与人如影随形,穷富尊卑无一例外。

正如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对弥勒菩萨所说的那样:“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  

因世人浅薄庸俗故,无论穷富都在屏营愁苦。累念积虑。无车无房的想拥有,有车有房的想更好。没有事业想有事业,已有事业的想做大,已做大的怕破产。没有爱情的渴望爱情,得到爱情的怕他多情,多情又怕成绝情。有求不能得,因此生烦恼。

佛说世人:“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重思累息忧念愁怖。横为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忧毒忪忪无有解时。结愤心中不离忧恼。心坚意固适无纵舍。

现在的物质更是丰富了,有车有房有家用电器,有钱有卡有金银古玩。于是就时时刻刻的提心吊胆着,在家怕强盗,出门怕小偷。打雷怕损毁,交友怕算计,真是忧毒忪忪无有解时。得欲怕减损,因此有烦恼。

佛说:“或坐摧碎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尊贵豪富亦有斯患。忧惧万端勤苦若此”。运里拥有上千万,命终带不走分毫。死去无所有,因此而烦恼。

佛说:“贫穷下劣困乏常无。无田亦忧欲有田。无宅亦忧欲有宅。无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亦忧欲有之。适有一复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齐等。适欲具有便复糜散。如是忧苦当复求索。不能得时思想无益。身心俱劳坐起不安。忧念相随勤苦若此。亦结众寒热与痛共俱。或时坐之终身夭命。不肯为善行道进德,寿终身死当独远去。有所趣向善恶之道莫能知者。

佛在很多的地方都在时刻的提醒世人,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不要忘记烦恼的存在。就如父母会经常提醒玩耍的孩子,小心车子,当心刀子,小心火焰,小心玻璃等等,以防止危险发生。其实烦恼不用提醒,因为世人几乎都生活在烦恼中。所以每个人对烦恼都有体验的,也都知道烦恼是痛苦的,是自己想远离的。只是因为没有办法解脱,只好被动的让烦恼来左右自己影响自己罢了。

那么世人为什么会无法解脱烦恼呢?因为世人不知道烦恼在哪里,或者弄错了烦恼的所在处,所以无法解脱烦恼。比如我们想杀敌人,但又不知道敌人在哪里,或者弄错了敌人的所在地。那么我们一定无法如愿杀敌。

有人会说,不可能的,我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的烦恼在哪里呢,我很清楚,就是这件事让我头痛。就是朋友向我借钱这件事,让我很烦恼。我很清楚,烦恼就是在这件事上,或说烦恼就是这事,这事就是烦恼。

那么我问,你是事吗?你是你,事是事。你是主体,事是客体,两者是绝然不同的。

假如没有你也就没有这件所谓烦恼的事。但如果没有这件事,你会依旧生活的很好。因为事是依附于人而有的。既然没有这件事你也能生活着,那就证明你不是事,事也不是你。

所以如果烦恼是在事上,那就不应是你感受痛苦。有如拿刀切菜,无有受苦者。人,刀,菜三可分故。人不会因刀切菜而有痛受。

有人在早上被鸟儿吵醒时,很恼火,会觉得鸟儿很烦,就会怨恨鸟儿。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烦恼是鸟儿给他的。事实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鸟儿就应该是公众的怨敌了。可偏偏有很多的人在早上被鸟儿的歌声唤醒时,觉得很惬意,会觉得鸟儿的叫声很好听,就会很喜欢鸟儿。因为他认为是鸟儿给自己带来了快乐。

所以也又有人说,烦恼在心里,是心在烦恼。那么我问,心是谁的?心又在哪里呢?大家都会说心是自己的,因为他人的心我们是不知道的,我的心在我自己这里。既然一切人的心都是自己所拥有的,那么就是说,是我们可以主宰的。

比如我们可以随意的花自己的钱,也可以随意的穿自己的衣服。如果心真是自己的,那就一定是可以随意的。既然可以随意,那我们何不让自己的心永远的快乐着呢,可现实证明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心不由己”

说到这里,不但烦恼在哪里没知道,就是心是谁的也模糊了。怎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我们还不明白,所谓的“我”是什么?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知道烦恼的所在处,以及心的内涵。比如一个从来就不明白手机是什么的古代人,是无论如何也不知道号码是存在哪里的,以及SIM卡的作用。

就是因为世间芸芸众生,皆不知道我们天天在说的,天天在用的“我”的本质。无法知道为什么会有千差万别的个性;无法知道父母未生前,到底有没有我;无法知道自己死后,到底会不会还有我;也无法知道持善与作恶,到底有没有报应;更无法知道地球外,还有没有我们的同类等等。

每个人都按着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经验、习惯来判断和评论着种种的世间人事万相。可是知识、经验、习惯都不是“我”,他们都是“我”以外的东西,是可以增减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东西。正是因为人们用来判断和评论,世间万象的标尺是不固定的,可以增减和改变的缘故,使得世人皆陷于迷惑之中,不能自拔。

世人皆能知道自己的烦恼痛苦,因为是亲身感受的缘故。佛说人生有八苦难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还有三苦难免:苦苦、坏苦、行苦。 

生苦:人生世上,入轮回纠扰,诸苦纷至沓来,因此生即是苦。  

老苦:气力衰减,精神日下,色身朽坏,盛年之日不复再,此为老苦。

病苦:身病煎熬五官,心病煎熬心识,此是病苦。

死苦:人之限将近,若残烛将灭,或寿尽而终,或遭天灾人祸而亡,此乃死苦。

怨憎会苦:仇怨憎恶,挥之不去,反而集聚,此谓怨憎会苦。 

——以上五苦,均属苦苦,就是坏事所生之苦

爱别离苦:生死无常,聚散无定,亲爱之人不得共处,此即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世间万物,心有爱乐而不能求得,此名求不得苦。 

——上述二苦,属于坏苦,即好事破灭离散之苦

五阴盛苦:色想受行识谓之五阴,集众苦于一身,入色身苦扰不得脱,此是五阴盛苦。

——此苦属行苦,诸行无常,变异流散之苦

佛说人生一定有苦,千古不变,帝王难免,所以说苦是世间谛,(谛是真实如是的意思),上面我们说的就是苦谛。  

因世人无法正确的了解自己,也就无法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所以就无法知道,苦和烦恼是如何来的。更无法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烦恼和痛苦。

佛说世人的一切苦,其实都是自己找来的。是有情众生贪求外界之色、声、香、味、触之五尘境(指世间享受的各种事物),于各种顺逆境中起诸贪厌,造诸善恶业行,因此集聚了未来世再受后有的种子(即种下了未来世“有我”、有烦恼的因),是名“苦集圣谛”。  

比如贪求烟味,从刚开始的一两支,慢慢的就形成了习惯。终于会因过量而引发种种病苦。比如因贪酒而过量,引发自身的种种痛苦。更有许多的病苦和死苦,如车祸等都是因贪求酒味直接造成的。因这个“苦集”的道理是真实的,所以我们称为谛。

包括我们自己的,这个接受烦恼和痛苦的“我”,也是因过去世贪求外界之色、声、香、味、触之五尘境,于各种顺逆境中起诸贪厌,造诸善恶业行,因此集聚了出生今世的种子,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我”。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解脱烦恼和痛苦呢?佛要我们在知苦集之理后,经过修行实证“无我”,能灭除意根对五尘境及其所生的种种法的贪爱,贪爱若断,便出三界,名为“苦集灭圣谛”。

当我们知道苦是因为自己对外境贪求而聚集的,也就知道了如果能断了苦的集聚,就一定能灭苦这个道理。

于是佛陀教导弟子如何修行,才能灭除种种苦的灭苦之道,如修“四念处观、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这三十七道品,称名“灭苦集道圣谛”。

这三十七种修道品是真实能断苦集故,被称为道谛。能真实灭苦故被称为道谛。那么在苦灭、集断以后,就“无我”了,“无我”是否什么都没有了——断灭了呢?佛说不断。有真实道——本际永远不灭。  

因这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佛所说,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四圣谛”。世人若想解脱烦恼和痛苦,就必须修学四圣谛,而四谛只有佛法中有。所以如果不学佛,有情众生的五蕴(指人的身心)身躯,就是只是一个充分展示“因果昧力”的舞台,完成“因果报应”的工具。

众生每一期的生死,都是重复地向世人昭示因果法理丝毫不爽的时段。不论他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庶民,即便他是个乐善好施、慈济社会、或者积极应世,能福利人天的大善之人,也逃不过来世在人天两道中的“轮回”。等前世所造的福报享尽之时,又会堕落三塗。

即便是修习道家,能生天成仙,结果也是一样,都无法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所以唐朝皇帝李世民说,“学佛是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

下面请想真正了解佛教和希望能真实修行佛法的人,进入第四篇:生活与五蕴。

温馨提示:

寻求皈依道场可以联系我们。

修学真正的念佛法门,静坐法门,

或者学佛遇到什么困难可以评论。

禅通达,有问必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