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00:00
04:59
前言
黄帝内针是源自《黄帝内经》的针法,以“六经辨证、易学高效、技术安全”为特色,属于经络辨证针灸学派。其代表性学术专著《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于2016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黄帝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拔刺、如雪污、如解结、如决闭。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黄帝内针之传承法脉,流传久远。从杨真海先生开始,打破“代代单传”的传统,开始广传此针以济大众。先后直接传授弟子、学生1000名以上,间接传授学人超过10万人,已经成为当代针灸学术流派中较有影响力的一支。
在针灸各家学说中,当代常用的针灸学术流派大略分为:
1.经络脏腑派:以经典的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为辨证特色的针灸学派。
2.阴阳应象派:以传统的应象理论、河洛易理、五运六气等为辨证特色的针灸学派。
3.专病专穴派:以“特效穴位、穴证相对”为特色的针灸学派。
4.生理解剖派:虽基于生理解剖而非中医理论,但临床疗效同样卓著的针灸学派。
在经络脏腑派里,以“六经辨证、易学高效、技术安全”为特色的黄帝内针,当属纯粹的经络辨证针灸学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之后,受到了全国各地医生们的欢迎。相当多的医师读者在熟读此书后,体悟六经辨证之理,临床疗效得到很大的提升。这种传承模式即是传承主要路径之一的“文字传承”。中医历史上《脾胃论》《医学衷中参西录》都曾仅靠文字传承就培养了无数临床人才。当然,作为传承模式中更深层面的口耳传承(甚至直接传承),则具有更特殊内涵的师承特色,学员的感受自然不同于单纯的读书学习。当然,没有哪种治疗方法可以包治百病,黄帝内针也会碰到很多疑难,甚至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学人们不断深研、精进。
黄帝内针已经受到全国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医界学子的欢迎,不少院校师生提出希望能够开设黄帝内针课程,广州中医药大学则直接开设了“黄帝内针班”。鉴于此,编写一本适合医药院校(包括但不限于中医药院校)学生乃至“西医学习中医”人群需求的教材,已经成为越来越迫切的事情。
我们组织从事黄帝内针临床并进行黄帝内针教学的医药院校教师,编著《黄帝内针讲义》,试图为医药院校的中医教学创新改革提供一块“实验田”。
本教材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介绍了黄帝内针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法则;各论按照疾病所在部位进行分类,详细论述了诊疗方法、医案示例,并附有练习题。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书中如存在不妥之处,恳请广大师生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
《黄帝内针讲义》编委会
2019年5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胡杨_a8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