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晦暗的内心如何重现光明?

158.晦暗的内心如何重现光明?

00:00
17:42


“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阳明先生此番话,看起来颇有派别之见,张讲师主张三教一家,他将做何解析?门人学习格物致知,不免产生各种疑惑: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是否要另外存个善念?专心用功,颇觉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窣窣的,如何能够心体光明?阳明先生以日常生活现象做比,道出了心体至善的本质,揭示了被遮蔽污染的心体重现光明的唯一正途。


1 为什么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腔子里,妄念就会减少?

2    让【内心光明】的方法是什么?


《传习录卷下》

(三六)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请问。

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如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三七)

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三八)

问:“近来用功,亦颇觉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窣窣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

先生曰:“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浊水,才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窣窣自能光明矣。今便要责效,却是助长,不成工夫。

各位好,欢迎来继续欣赏《传习录》,我们接着往下看。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那么,王阳明对弟子说,佛家,他们口口声声强调的就是:不要着相,不要着相;我想这个是大家都有经验的。不要执着,要放下执着,不要着相;但是,说这话的人,其实大多是着了相。“吾儒着相”那么我们儒家看起来着相,怎么样着相呢?要有礼貌,要有规矩,举止要怎么样,这个行礼的时候要什么态度,表情要怎么样,衣冠要怎么样,好像都是相,对不对?外在的样子就是相。“其实不着相”其实这些儒者的学问里面,从这个孔孟、尧舜、禹汤的学问里面,处处看到儒家虽然外在看起来着相,实际上他的心法彻彻底底的不着相。各位,当时是因为太多太多的人,轻视儒家的学问,那么王阳明为了要强调中华文化的伟大性,绝对不输给任何外来的宗教,所以有此一说。那么,作为一个儒家的信徒,当然强调自己的宗脉是最为高超,我想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佛家是不是如他所说的佛氏着相?也不是这样的。我想,这个在佛家里也有悟道的人,儒家也有悟道的人,当悟透了这个真相的时候,你会发现实际上是一致的。不过哪一个宗教的学问最能够经世,最能够应用,最能够跟世界的生活,是最契合而不违背?当然,佛家的学问提倡就是说要出家,到庙里面去修行,离开了社会人伦,那我想这个是跟生活是暂时脱节的,不过修行有成果之后,最后还是回归于社会,把佛法带入人间里面来,我想这个也是他们的目标。不能因此而说他们就是着了相。那先生为了护持儒家,他说:佛氏所说的不着相,其实挺着相了,儒家看起来是着相,其实是不着相的。”

“请问。”那弟子就有疑惑了,为什么这么说?“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说你看,佛家怕父子的关系造成他的修行拖累,造成他的心的罣碍。修行为什么拖累?因为在家庭人伦之间,事事物物它拖累你,事事物物为什么能拖累你?因为它拖累你的心情;所以,父子的关系,母子的关系,造成你的拖累,所以他就逃离了父子到庙里面去。

“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君臣的关系,为国家去效劳打拼,去效忠,日理万机,会拖累你的修行;所以,就放弃了这个君臣有义,君臣之义的大伦,逃到郊外里面去了。“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怕夫妻的关系拖累了他的修行,造成他的心累,所以逃离了夫妻。“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各位,这说起来是有道理的,为什么你需要逃?正是因为你怕它。为什么你怕它呢?因为它拖累你,它形成了你的心的罣碍。为什么它形成你的心的罣碍呢?不是动静是一物吗,对不对?不是静的时候也自在,不是动的时候也自在吗?不是日理万机的时候也自在吗?可是,实际上你看他的行为,进入到家庭,拖累了他就想逃;进入到国家里,为人君臣,也拖累了,他也想逃。看起来这些东西并没有彻底的开悟,并没有能够在里面悠游自在。所以,说他其实是着了相。

“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反过来看我们儒家,因为世上有父子关系,我们就还他以仁。怎么叫还他?他本来该如此。父子关系要以什么相处?我们的良知泯灭了,我们良知被掩盖了,被我们的欲望掩盖了;本来父子有亲,这个亲却亲不起来。各位,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家庭人伦关系,父子的关系,母子的关系一塌糊涂——敌对、对立。打父母的不说,杀父母的还有之,对不对?那我们的天良泯灭,我们应该恢复它,恢复它叫作。还我们良知的仁,来应对父子关系绰绰有余,一点也不为拖累;而且这个仁还极为养生,极为养性,因为它本身就是佛性里面的,原本的成分。“有个君臣,还他以义”;国家社会不能没有君臣关系,有君臣关系,我们恢复我们的良知;良知里面的义,来应对君臣关系,不止不拖累,而且还养生,而且还养性。“有个夫妇,还他以别“;夫妇就是男女,这个男女我们只要以礼相处,就不至于越分;有了男女的关系,男女有别,我们有本着我们的良知,我们不占为己有。这个人是好人,我们可以欣赏他;这个人是好人,我们可以交朋友。但是夫妇有别,有别的意思是什么?礼,以礼相处,不杂居。“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儒家哪里有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各位,什么叫着相?着相,就是心有罣碍而拖累了他本性的造化,拖累了他内心的自在,拖累了他内心的安定。这个儒家,父子关系在的时候,有一个天然的仁,可以来相处;君臣关系有一个天然的义,可以来相处;夫妇男女有别,可以有天然的别可以来相处。非常的安定,非常的养生,非常的自然,哪里有着相?并没有着相。各位,我们离相是为什么?离相就是为了要应用。应用的时候,我们先把这个心法离相,放下执着,先练清楚了,最后要入于尘世之间,然后就不会着相。不会着相,你要是从种性里,有一个天然的东西可以来参与这个应对进退,不然你怎么能够不着相,怎么能够不伤生、不伤性,对不对?所以儒家所讲的东西,各位,你看起来很浅,非常非常深。他都已经把你本性里原有什么成分,可以应用在那里都写清楚了,你看它深不深?非常非常地深。就是以这个仁,以这个义,以这个夫妇有别,以朋友有信,以兄友弟恭,长幼有序,我们就可以养我们的性,恢复我们的性,这是一个多么精当的一个学问!各位,读这段千万别批评说佛家就着相,实际上儒家着相也很多,佛家不着相的高僧也不少。我们读这些书,我们就是最后要了解,三教本来是一家。而在中华民族,融合了三教五教的精髓于一炉,然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人也不少;所以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批评。

我们看下一段。

这下一段是由门人黄修易所节录的。黄修易,字勉叔。我们看本文。“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黄修易,黄勉叔问:当我的心没有恶念的时候,这个心就是空空荡荡的,是不是要另外再来存个善念,需不需要这样?需不需要没事,然后来存一个为人好的心,需不需要这样子?

“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各位,这个定义要搞清楚,说我现在没有恶念的时候,没有恶念,剩下什么?剩下这个东西,它只是一个气机的实相,但是它是符合天理,符合天伦,符合天然的造化次序,它不是善而已,叫“至善”,在《大学》里叫“至善。说“既去恶念,便是善念”,剩下的那个感觉、那个觉知,就叫作善念,便是天理,便是“至善”。“便复心之本体矣。”心的本体就是这样,恶去了,所剩下就是本体。各位,那这个时候你会问,我常常在讲说心怀善念,心中有他人,怀着为人好的心,那你说,讲师,你告诉我的,不是要怀着为人好的心吗?对的,那个是在什么时候?在与人接触那一剎那,他有困难的时候,他需要帮助扶持的时候,那一剎那,我们自然就会有一个为人好的心,用在这一剎那,而不是时时刻刻提着为人好的心,提着那个心那会累死。各位,要知道这个意思。所以,恶念去了之后,所剩的是什么?宽阔,自然,安宁,那也就是善念,没有再比这个更善了。善就是好,没有比这个更好的,那个就是心体的自然,一团气机,自然泰和的感觉。

“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譬如太阳的光,有一朵云飘过来把它给遮住了,那我们现在遮住叫作恶,把恶拿掉之后光不就跑出来了,而不是把云拿掉之后,再拿一个灯泡过来,不是的。“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如果恶念已经拿去之后,现在剩下实相,剩下气机的实相,不善不恶;这个时候你又要存个善念,硬加个善念,就好像日光已经现了,然后再烧一把火把,这不就是画蛇添足了吗?对不对?就又把这个自然的心性的光芒,又再添一物,又把它给覆盖住了;所以这一点,各位,是要注意的。不过,人自然会有七情的这种流动:看到一个东西什么时候喜欢?就像前面所讲的,看到一个人不对的,强辞夺理,自然会有一股怒气;这都正常的,只要对它廓然大公,不要攀附好恶,依然都是我们的心体的自然。那平常也是我们维持这样:就是看着内在气机的实相,无事的时候、有事的时候是善是恶,我们的含藏识,潜意识,自然会鼓动着这个心体,会有所变化;有所变化的时候,喜怒哀乐不计较,重点是对它廓然大公,不妄自攀附好恶在上面,一样可以得到心体的自然,“所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问:‘近来用功,亦颇觉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窣窣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学生问阳明先生说,我近来依照您的格物致知方式在用功,“亦颇觉妄念不生”,各位,格物致知的用功就是在内,我们说在内是指身体里面;但是回到心体的时候,就没有分内外了。譬如说,感觉你的手,就是感觉你的手,没有分手的外面、里面,不这样分;感觉就是那团感觉,当我们进入到我们的心的时候,我们就不分内外了。   

一般的人注意力都在外,所以我们要告诉他说不在外,在内,把注意力抓回到身体里面来。“格物致知”功夫的人,大家都是注意力开始会收束到里面来,到哪里来?到腔子里。腔子是什么?胸腔。你只要注意到你的胸腔,常常把觉知放到胸腔里面不善不恶,你的妄念自自然然就减少,为什么?因为人的注意力有个特色,你的注意力注意在感觉上,就不会注意在好恶分别上;注意在善,就不会注意在恶;注意在恶,就没有了善。注意力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前面也讲过;所以,学这个返观觉照功夫的人,自自然然妄念自然会少。

但腔子里黑窣窣的。”“黑窣窣”什么意思?那个“窣”,是极黑的意思,“黑窣”,就是很黑;好像一个人从山洞里面,进到山洞里极黑,说我这个胸腔里,你说常常要观胸腔,可是我在胸腔里眼睛闭上,往里面观察,我觉得模模糊糊,我看不清。

“不知如何打得光明?”我不知如何能够让它廓然大公,大公而无私,心体光明,光明磊落,我觉得我阴私满腔,“腔子里黑窣窣的。”我们从这句话就知道说,王阳明平时在讲学的时候,叫他的学生“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叫他们返观他们的心体的本质;他会叫他们观哪里?肯定就是这三个字,“腔子里”,就是胸腔。所以我在提倡黄庭禅的时候,首先就要指出心的位置。佛陀说“直指人心,要指出这个内心情绪的位置,我们第一堂课,我的禅学班第一堂课,就把位置指给你了。很多同学怀疑,有的时候甚至会激烈反抗,为什么?因为没听过。各位,你好像来这里要学一个你都听过的东西,那你就当老师就好了。如果你对你的内心并不了解,那你很希望把它搞清楚,那你就要听已经搞懂的人;王阳明就是搞懂的人,他告诉他的弟子往哪里去?往腔子里面去。腔子,就是这个胸膛,心田,中丹田,佛家叫心轮。就是我不知道,要怎么样把它弄得很光明,我总感觉里面阴私满腔,所以叫“黑窣窣的”。

“先生曰:‘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你刚开始返观,习性多深重,对不对?怎么能够一下子就光明?那势必需要一点时间。初下手工夫,“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我们就可以知道,王阳明叫人初下手的时候,从里开始,“从腔子里”。这个程颢,《二程遗书》里面程颢说心要在腔子里体道,少能体即贤,尽能体即圣。”说心要放在腔子里体会道。道是什么?气,良知。那么王阳明又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所以这边讲腔子,各位不要以为,他只是随便的一个形容词,他确定是指内心的地方,胸中有个圣人。

譬如奔流浊水,才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说你刚开始用功,腔子里怎么能够要求它很光明,比如说你从一个奔流的浊水里面,黄河的水,随便舀一勺起来,把它倒在缸子里;才刚倒在缸子里,你就想要它很干净,这不可能的。所以,“初然虽定”刚倒进去,虽然水已经不动了,“也只是昏浊的”这个水还是黄的。

须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那你要等等,今天倒进去,过了一个晚上,明天再看,它就分成两层了,对不对?这个渣滓,就沉沉沉,沉下来了。

“复得清来。”上面的水就很清澈了。“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窣窣自能光明也。”你只要一直返观觉照这个胸膛,时间久了,时间够久了,观照气机的实相够久了,对它不分别取舍够久了,它的定力就会越来越增加,那这些阴私满腔,你不用除它自己会除掉。各位,这个事情就是,你只要一直做对的事情,一直做返观觉照,返观什么?返观腔子里,腔子里什么?感觉。如果我们说气,你听不懂,看不到,是不是练气功的气,是不是太极拳大师的气?我告诉你,太极拳大师来观察黄庭,还观察不到,大多数都是这样;因为他们只知道运气的气,这个运气是人为助长,练功的时候是这样没错,但是观照我们良知的时候,却刚好相反。所以很会运气的人,来练黄庭禅都练不好,练这个“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那个中,练不好,为什么?因为他习惯了就是助长,这个练太极拳的习惯用意,用意带气,沾粘(),用意,就把人给黏住了。但是学黄庭禅刚好相反——要完全任其自在,学观其自在,你只要常常这样做,做对的事就好了;你不要管说:我里面藏污纳垢怎么拿掉,我的我私我见怎么拿掉,我的嫉妒怎么拿掉,我的恐惧怎么拿掉,你就不用管这些;你只管做对的事,观察内在的天理。你要去人欲,不要做去人欲的事,各位要做哪一件事?存天理的事;存天理就好了,存养既久,“黑窣窣自能光明矣。”

“今便要责效,却是助长,不成工夫。”

你现在刚开始马上就想要里面很光明,你想要求速效,要立刻见效;各位求学问的,每个都是这样。我要告诉你说,要把黄庭禅这个心法要悟透,那可能不是一两年,可能不是两三年。古代好多的很有智慧的和尚,跟在师父旁边过了十年忽然开悟,过了三十年忽然开悟,一辈子没有开悟的还一大堆;有这么简单吗?可没这么简单。不过,根据阳明先生的指引,已经都直指到你的人心一窍了,这是一个千古的奇缘,有幸能够知道说人心是有位置,情绪有位置,里面有一股气机可以观察;只要看它的实相,观察它的自在,就能够解脱所有的习气烦恼,解放我们本性的自在,启开奇妙的造化,这是千古奇缘。只要每一个人跟着尧舜的方式走,学着尧舜的存心,每一个人都可以当尧舜。所以不要求速效,求速效反而是一种自促其死,助长,揠苗助长,自促其死的做法,不是个什么功夫。功夫就是什么样?存养既久,存养你的良知越来越久,观照实相越来越久,自自然然那个黑窣窣,马上变成无比的光明。好,我们这一节讲到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桃之夭夭_5tu

    着相:心有挂碍,而脱离了他本性的造化,脱离了他内心的安定、自在。就是有我。 佛氏:侧重先修心再厉事,优点:易于锚定本心,缺点:遇事易不堪用,不扎实,易于流于断灭相。吾儒:厉事炼心,优点:务实、扎实,深入。缺点:易走偏,脱离本源,迷失本旨。

  • Panda_kc

    黄老师我一直有听您的课,听到后面想问个问题,现在越来越发展的人工智能后面大概就完全可以做到知行合一,没有喜怒哀乐。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处理得很理性,我们修理是不是最终也是像它一样

    黄庭心学 回复 @Panda_kc: 您好!我是志工,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解释过知行本来就是合一的,具体可以收听专辑《张庆祥讲传习录》

  • 听友9983487

    真该感谢张老师,把心学讲的如此通俗明白。是真正贯穿学问的大师,信手拈来都是真理。

  • 摩诘道人

    感恩张老师,我要好好的学习,

  • 慈声小语144319小嫒

    字体颜色加深了,特别好!感谢志工

  • 1569375orjm

    赞同讲师对"佛氏不着相"句的观点。

  • 一粒小虾米

    ❤注意力有限,就把注意力放在美好的事情上,长期以往,良知存久,自能光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日光之中添一灯就是画蛇添足,知善知恶是良知。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212055

  • 笨笨的素素

    常常觉察到人欲接着陷入懊恼,原来那一刹那只要回到胸腔里的感觉上,观察内在的天理就好。 就这么简易!难在存养既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