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阳明先生读书的目的是调摄内心,可不免科举功名的念头就油然而生,心累不已,该如何应对?现在的学生不也是如此吗,忙于分数和升学。王阳明回答,读书只为致良知,良知真切,虽做千事万为,不离良知之根本,心又哪里会累呢?良知觉察到心中有强记的心、争胜的心、欲速的心、浮夸的心,即克去之,终日与圣贤以心印心,就是纯乎天理之心,而这个“克”的功夫就是观照情绪来时其实相就是一股能量。学生又问自己想弃科举,又因父母要求而不能舍,因而苦恼,怎么办?阳明先生一语告之:“其实只是无志”。此志就是要恢复我们的良知,千事万为只是致良知,困扰又岂会在于外在的事情上呢,“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1 一直在练习反观内心,为何没进步?
2 一个【我】字,如何反应我们的人生常态?
《传习录卷下》
(四一)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
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纵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鬪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曰:“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窃闻穷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肖为声利牵缠,甘心为此,徙自苦耳。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
先生曰:“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为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因叹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担搁了几多英雄汉!”
不是和情绪共处,而是和气机实相共处。
当你身上有点痒时,常人如果不让抓,就会心烦气躁,甚至气急败坏,这就是气血攀附,把痒给放大了。当试着用本心去观察它,虽说痒,抓也把不抓也把,但是无碍于我心,只是痒,痒但不躁不乱。
终日与圣贤以心印心,就是存乎天理之心!
之前就走入了与情绪,妄念共处的误区,误把这些当成是自性的本有,而不得真正的解脱,今天老师帮我堪破了,感恩之极!!
一粒小虾米 回复 @无我而为2017: 我也是,以前认识的接纳自己,其实接纳的是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和解,而非实相,真正的接纳自己是反观实相,去恶为善。
学生问阳明先生,读书的目的是调摄内心,可是不免会有科举功名的念头,让人心累,该怎么办?就像现在的我们开始读书时只是为了求学问,但慢慢的就变成了为权力,金钱,名头而忙碌不已,矛盾不已。那该如何做呢,看阳明先生怎么回答? 我们经常为自己志向高远却沦为平庸或是被功名利禄所捆绑时,总是为自己找借口说因为家庭亲人的拖累才不得不处于此困局。但阳明先生却指出,这是自古以来许多英雄好汉的借口,根本只是在于没有立志。更多精彩请听张庆祥讲解的传习录
志在于本心,这是一个人的灵魂。
感恩讲师,遇到名师今生之大幸,比重千万大奖都好啊。
❤反观实相而非观察自己的情绪,情绪来时要么相处或要么抑制,实相和情绪,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实相是情绪的上一级,也是情绪的本源。就如同知行合一的讲解,只要念头有的时候就代表已经行了,克制要克制念头,念头便是知,情绪是代表已经行了,实相便是念头。反觉实相要参照自己的志向,有志向,所有事情就是一件事,就容易多了。重点是要立志。
感恩!202103212210
只是志不切,立必为圣人之志!立志就是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