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丨《区分》:拼单名媛的背后,透露出什么样的阶层鄙视链秘密?

社科丨《区分》:拼单名媛的背后,透露出什么样的阶层鄙视链秘密?

00:00
29:11

拼单名媛的背后,透露出什么样的阶层鄙视链秘密?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喜马讲书”重金招募撰稿人,详情点击进入>>>


精华笔记 


《区分》的作者:已故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他和英国的吉登斯、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当代欧洲社会学界的三杰。


区分的含义:区分社会各个阶层的,不仅有经济资本,更有文化资本,文化资本通过所谓的趣味表现出来,比经济资本更加隐秘地左右着我们的社会地位。


 

一、区分是趣味的差别


案例:所谓的鄙视链并非互相攀比金钱的多少:都是二十多一杯的奶茶,为什么很多人更愿意去喝广告有趣、品牌网红的产品,这里大家比拼的显然不是什么钱包谁的更鼓。另外,所谓看英剧的鄙视美剧,看美剧的鄙视看国产剧,难道是看英剧的比看国产剧的有钱,那就更不是了。这些的背后,还是所谓的趣味在作怪。


趣味的重要性:彰显人类审美的活动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人之为人,与动物的区别,除了会使用工具,更在于我们有文化。文化也并不等同于认识多少字,懂得加减乘除,而是人类创造出以绘画和音乐为代表的艺术,可以说,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象征,是人类优于其他生物,富有“灵性”和“创造力”的象征。


趣味不是纯然的天性,而是被后天塑造出来的: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将审美能力推崇为人类灵性或天性,并且在哲学层面,这种灵性与天性不仅是天生的,而且公平地赋予每一个人。但是,布迪厄尖锐地指出,所谓的趣味与审美,跟阶层,尤其是个人的家庭背景,密切相关。趣味,或者说审美能力,从来不是哲学家所认为的无功利性或者纯粹靠个人天赋,而是被家庭与教育这些社会要素塑造出来的。



不同社会阶层趣味差异的规律:


第一,社会阶层越高,其审美趣味,就越重形式,而不是内容或功能。


案例:曾经网上流传,怎么做一道法式大餐,就是盘子越大越好,食物越小越好。也就是说,一桌子菜,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看的。它们饱腹的功能不重要,重要的反而是它的造型、光彩这些形式上的东西。虽然是调侃,但这很形象地说明了布迪厄发现的规律。布迪厄解释说,中下阶层消费的是功能性,这就是为什么普通人总是追求性价比,在审美中追求直接的感官愉快,而对上层来说,早已摆脱了物质层面的需求,因此以非功利的、延迟享乐为荣,甚至,有时候会刻意追求痛苦。这些所谓最高级的趣味,是不谈用处的趣味。


第二、趣味有排他性。布迪厄说,对一种趣味的欣赏一定要呈现出对其他趣味的厌恶,而且这种厌恶,通常表现得不需要理由也没有理由。喜欢芭蕾舞的,基本上对广场舞嗤之以鼻,听古典音乐,贝多芬、巴赫的,不听凤凰传奇。只有排他,才能显出高低来。只有显出高低,才起到了区分或者区隔的作用。


总结:区分,就是拿趣味为标准,把各个社会阶层分隔开来。趣味是有排他性的,而且各个阶层确实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社会阶层越高,趣味越偏重形式,越抽象。



二、区分的形成


 “趣味”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家庭和学校教育,而家庭又比学校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文化资本: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是一种综合气质。包括教育水平、非正式人际交往中的技巧、生活习惯、为人处世的态度、语言风格等方面。文化资本对趣味的塑造至关重要。要获取这个文化资本,布迪厄认为,就要依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最广泛的文化资本生产地。


布迪厄对教育系统的定义非常特别,他不把学校看成是学习知识或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而是把教育系统和它发放的文凭证书,看成控制文化资本生产流通的重要国家机器。在他看来,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控制过程,只不过它是间接的、自愿的过程,而不是直接的、强制的过程。


我们在学校里习得的所有知识,布迪厄称为“合法知识”,是人类文明的浓缩与总结。简单来说,有文理学科、音乐、绘画等等文化知识,还有为人处世,分辨是非善恶的理论。此外,从小学到大学的递进机制,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保证了整体修养的高低,从概率上来说,学历越高,整体修养越高。一张重点大学的文凭,本身只说明你修习了某些课程并获得了一个学位,但是在社会上,这张文凭所能提供的信息远远超过这些,甚至能帮你向银行贷到更多的钱。这就是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


家庭教育:惯习的力量


如果文化资本只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那么获得同等学历的人在趣味上就会非常相似,然而事实绝非如此。这是因为,文化资本还有着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来源,这就是家庭教育。这里,我们要介绍布迪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惯习,英文是habitus。也就是把中文的“习惯”两个字倒过来。惯习被定义为一个持久的禀性系统,在潜意识上左右我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所以不用习惯这个词来翻译,是需要突出惯习形成所投入的时间之长,如果要改变它,困难非常大。惯习可以是非常细小的行为方式,也就是布迪厄所说的最微不足道的身体技巧,例如说话的手势或走路的姿势,甚至擤鼻涕的方式,吃饭或说话的嘴型。同样的,惯习也可以是非常抽象的思维方式。就拿消费观念来说吧。


惯习是一种已经内化的生活方式,这一过程需要个体有意无意地模仿和学习。这需要大量时间的投入,而且别人替不了,必须由习得者身体力行。那么,家庭自然成为惯习形成最重要的场所。


两种教育的评价:对这两个路径不同的文化资本,社会有着非常不同的评价。通过家庭教育所谓“熏陶”而来的,被看作是“天赋单纯愉悦,而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往往被称为书呆子和卖弄学问。布迪厄指出,这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占有优势的阶层,为了巩固他们的地位而设置的障眼法。家庭教育造成的惯习,通常要投入更多的金钱、时间与精力。


案例:学习马术属于典型的家庭教育,马术需要的场地建设,还有马匹豢养,都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不具备学校教育大规模操作的可能;而且学马术的家庭,会把孩子一小就送去训练,这个周期,文凭学校或者培训班也赶不上来。


家庭教育对文化资本的影响之深:出生于上流社会的人,即便没有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文化资本,也能够把家庭形成的惯习,把与生俱来的经济和社会资本轻易地转变成文化资本。而相反地,出生于中产阶层或者民众阶层的人,即便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了一定的文化资本,却由于自身所处阶层的惯习,阻碍了获得更多文化资本的可能。


小镇做题家:不仅如此,学校教育带来的文化资本,还存在严重的贬值问题。曾经有个网络热门词汇叫做“小镇做题家”,指的是来自农村或三四线城镇地区的学生,依靠题海战术考进一流高校,但上大学后往往并不突出,毕业后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风险。小镇做题家是一个群体心酸的自嘲,这群人的遭遇,在某种程度上就反映了社会阶层逐渐固化后,学校教育提供的文化资本贬值的趋势。


总结:区分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文化资本,文化资本的积累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这两者之中,家庭教育促成的惯习,对人的举止和思维影响巨大,对文化资本的生产和积累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区分的存在对我们这个社会的意义:


第一、没有任何一种趣味值得神圣化,趣味的区分,不过是各阶层的人文化资本不同,进而审美趣味不同罢了。


举个例子,在布迪厄的时代,教授和大商人属于社会的上层,教授是文化资本最多而经济资本最少的,大商人则更好相反。所以,在审美上,教授体现出一种苦行特色,例如,选择爬山、远足等在经济上最节省,但是在文化上最有解释力的运动,对商人所爱好的高尔夫、度假酒店则嗤之以鼻。


第二、趣味高低的区分,不过就是把上层身上最常见的属性,与下层身上最常见的属性分成等级,并使两者互相对立。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以白为美,形容男女都是面若敷粉,肤若凝脂,为什么以白为美?因为统治阶层不用劳动、没有日晒雨淋,肤色自然就偏白皙。而今天,小麦色的皮肤才被认为是美的。为什么呢?在忙碌的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在室内工作了,正常情况下,皮肤都会偏白。然而,有钱有闲的阶层可以经常度假并运动,这样经过适度暴露的皮肤就是小麦色。


无视别人的攻击: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拿出审美标准,彰显自己,攻击他人。举个例子,在现代审美中,肥胖被认为是底层的象征,进一步地,被认为是缺乏自律的表现,上升到对个人品质的攻击。


在布迪厄时代的法国,有一项调查发现,那些容易让人长胖的食物,比如土豆、菜豆、肥肉这些,社会等级高的人不怎么吃。而脂肪少、清淡而且不增肥的食物,如牛肉,小牛肉,羊肉,还有新鲜水果和蔬菜,在社会高层的食谱上占了很大比重。


下层人民多吃土豆、猪肉等,在于他们需要充沛的体力进行劳动,这些食物又是最符合他们经济能力的,只是这些食物附带的效果就是容易发胖。这就是经济上的不平等,被非常隐秘地转化成了审美上的不平等,不仅穷,而且丑。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布迪厄揭露这一点,当然不是为了认同这种逻辑,而是着力指出这种逻辑背后的不公平,大众阶层没有任何理由为自己的身材感到自卑,觉得是



第三、在文化资本的视野下,社会阶层的流动远比人们想象中的困难。


难以跨越的场域:场域,对应的英文单词是field。如果用最通俗的话来表达场域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基于某种职业或领域的社会圈子,比如艺术场域、法律场域、科学场域、政治场域、教育场域。


每个场域都形成自己的市场,并且会给予这个圈子里边生产的产品最高价值。例如,教育场域给予文凭最高价值,但是在学校之外的场域,例如上流社会的沙龙或晚餐会,或者面试、会议这类职业生活的机会,文凭价值就不是最高的了,取而代之的,是言谈举止和社会关系,你要是在这里拿文凭说事,那就会被人白眼,说你书生气


文化资本流通原则:文化资本的流通,不像经济市场那样。经济市场是建立在统一的交换手段上,货币是打通一切的流通手段。卖西瓜赚的钱,买手机电脑,甚至去看话剧歌剧,都没问题。文化资本就不一样了,不同职业圈子的资本,出了圈子不是没人认,就是大大贬值。这导致一个结果,就是社会阶层的流动变得异常困难。


阶层内部的横向流动:如果要实现阶层内部的横向流动,例如从一个教授变为商人,同样是社会上层,结果却要大费周折。首先,这个教授要在一个新的场域积累资本,他原来的理解力,审美趣味,商人们最多就是给点礼貌性的赞扬。商场上的人脉,话术,打交道的方式,你要是学不会,你永远没有进圈子的可能。这些都是漫长积累出来的东西。很难想象一个成名的教授,能迅速补齐商人圈子的这些惯习,还能游刃有余。因此,横向流动也不是轻易能实现的,如此我们便能理解,做生意的教授是非常罕见的。


纵向的、特别是向上的社会流动:在这个问题上,布迪厄给予中产阶层最多的关注,因为中产是最努力不让自己滑入民众阶级,同时最奋力想要跻身上流的。为了实现向上的阶层流动,中产首先要保证自己资本总量的上升,说白了,除了努力赚钱,还要努力扩展人际关系和努力提高文化资本,然而一夜暴富的可能性极小,很多人因此寄希望于提高文化资本来拓展人际关系,因此,中产阶层努力活成一个全方位体面的人,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自己也要吃好穿好,保持身材,更要时时刻刻举止得体,最忌讳跟不上潮流或者没有品味。


惯习上的失利:这种种努力在品味与趣味的游戏中最终显得吃力不讨好,因为布迪厄指出,真正的熟悉表现为疏远和随意,只有上层的人敢于说不喜欢梵高,抽象派无聊,中产阶级总是过分严肃地对待文化,在这种严肃的态度中,暴露出他们被文化统治,而不是他们在享受或创造文化。大部分中产阶级意识到自己无法实现阶层跨越,转而将目光投向下一代,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一掷千金。


学校无法弥补惯习:学校教育只提供很小一部分的文化资本,在一个阶层逐渐固化的社会,由家庭提供的文化资本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即便是花了很多钱给孩子培养钢琴、舞蹈等种种特长,仍旧无法改变潜藏在惯习中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方式。


总结:布迪厄通过区分的研究,告诉我们,文化资本具备流通性,有类似经济资本的地方,它可以互换,可以积累,还可以升值贬值,所以没有任何一种趣味值得神圣化,趣味背后都是特定的阶层利益的斗争。但是,文化资本又有与经济资本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的流通一般只在特定的圈子里完成,更换圈子,就要重新积累。这让社会阶层流通,无论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都变得相当困难。


《区分》这本书回应的对象:它的副标题是判断力的社会批判,有哲学背景的朋友,可能很快意识到这是回应康德著名的《判断力批判》。没错,前面我们说过,在西方的哲学传统中,认为判断力或者审美能力是纯粹而无功利的,是人类灵性的表现,而布迪厄通过在判断力批判中加入社会二字,解释了这种所谓无功利背后的阶层因素或者不平等因素。



书           名: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

作           者:[法]皮埃尔·布迪厄

主    讲   人:解佳

主讲人简介: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学博士

主           播:孙潇

策 划  编 辑:袁博

总    编    辑:徐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RoseCrossingecho

    真是把社会阶层分析的很透彻,恍然大悟的感觉,再听一遍

  • 婷婷美的

    趣味涉及到各个阶层的社会性,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的,排他性,显出高低,各个阶层不同的趣味,概率上学历越高品质越高,微不足道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的小镇做题家,社会阶层逐渐固化后,学校教育提供的文化资本贬值的趋势,古代皮肤以白色为美是因为普通人需要劳作,今天是小麦色,是普通人在室内工作,食物发胖的鄙视链,文化圈子的流动性弱,横向流动,过去的圈子变鄙夷,想加入的圈子被排斥,向上流动变为学校也是效用变低的,模仿上流行为是无法融入上流的。

  • 舒心的舒欣

    主要是资本,说白了那就是靠金钱堆积的。财务层面的资本是指可以继承的股权。社会层面的资本是指可以传承的社会关系。而文化层面的资本,说白了就是财务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的一种转化过渡机制而已。所以说根本上必须有钱。如果没有钱,就三种资本就都没有 ,而不是只缺其中一本。当社会阶层比较固化的时候,说到本质上就是要赚足够的钱才能完成阶层的跃迁。当社会阶层差距极大的时候,也就是一辈子也挣不到完成阶层跃迁的那笔钱的时候,也就只能安心在自己的阶层中过一辈子了。其实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不同阶层有不同阶层的幸福与烦恼,有钱了也会得富贵病。人活着都是一样的辛苦,彼此彼此

    1872871jnek 回复 @舒心的舒欣: 只是拿文化场域和资金场域做了对比,场域很多的,包括权利,技术等,有权的人没那么多钱也鄙视你钱多的呢,就像文化人说有钱人满身铜臭味一样的。只是因为资金场域能很好的流通,你才觉得那是最重要的。

  • 爱旅行的小二哥哥

    穷逼和名媛是一个意思 文里说的都是婊子,不是名媛。 奢侈品真的有其存在意义,当然除了哗众取宠和赚快钱的营销品牌。

    爱旅行的小二哥哥 回复 @幽暗雨: 奢侈品现在有多少还在做质量?能成为奢侈品代表了它曾经的无论伦比和辉煌。实在抱歉,我目前接触过的些许质量都一般。

  • 金鱼7V

    感觉这些写讲书稿的作家也很了不起,真的,如果我自己去看原书,恐怕还不能明白那么多。

  • 背心专用小马甲

    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不是书读的太多了,本来可以写得通俗易懂,非得写很多专业名词搞得深奥难懂,其实就是要表达社会现象,世间万物有高级低级之分,有的人并不是因为兴趣爱好,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表现他人优越,我看作者也是同样的人不然写得那么深奥彰显他的厉害

    超爱读书的喵 回复 @背心专用小马甲: 你不理解以理论框架系统阐述社会现象的学术意义,看来不是学术圈的啊

  • 卍丿o乂o乚卐

    说到底是生存本能,图个利也图个乐。人的强大都是因为有个复杂的脑子,人的痛苦还是因为有这么个复杂的脑子。

  • Joey_voice

    这里所谓的“惯习”,应该就是现在普遍强调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吧。 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有人能够突破阶层的局限而实现跃迁,只是少之又少,机缘不同,难易有别。

  • hellom7

    希望多来这种类型的,很受启发

  • 信息返回中

    挤进名媛圈的目的是什么?获得炫耀的资本还是获得利益?

    阮书静 回复 @信息返回中: 想获得资本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