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9_对飞雪老师联第48讲《对联艺术表现手法》辅导

20201119_对飞雪老师联第48讲《对联艺术表现手法》辅导

00:00
01:50:44

表现手法:《对联的艺术效果》

对联的表现形式是一门艺术,诗人总是通过形象打动读者,表达自己的感情。即使是直抒胸臆的作品,也往往含着更深层的原因有待挖掘。今天这一课和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联的表现风格,出句,对句,炼句最后再谈谈对联的意境。

一.风格

我们先来说说对联的风格 对联的风格多钟多样,大致可归纳为典雅、清新、豪放、婉约等。这些不同的风格是由作者内在的“情性”,天生的“才”、 “气”和后天的“学”、“习”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风格虽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有规律可寻。不过就一个作者而言,它还是有一种主要的风格的。有人提倡“因性以练才”,此说有一定的道理。这里仅就对联的语言风格简要举例说明。

1.浓艳富丽 以重彩之笔抒发情趣。

如武昌东湖可竹轩联:

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 

明湖摇翠浆声欸乃壮诗情

2.清新俊爽

请看睡仙亭联:

黄鹤从何处归来,江汉双流,玉笛梅花吹不落 

仙人是哪年睡起,春婆一梦,晨钟暮鼓唤难醒

3.含蓄婉约

请看北京颐和园月波楼联: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

4.磅薄豪放

老骥追风抒壮志

雄鹰展翅入青云

对联作品格调的高低,并不取决于风格,不能说豪放格调比婉约高。就像宋代的诗词所分的婉约派与豪放派的一样,只是就诗词表达的言语与气势上划分,并没有好坏之分.。作品格调的高低是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决定的,只有作者具有高尚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方能写出格调较高的作品来。 所以在学习对联的时候要多看一些名句,读一些好的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很有道理的。记得看文字,有人评论过国外的贵族气质,有人说现代的一些新富贵们缺少的就是那种高的气质,就像就像叫花子穿龙袍一样,文中说道贵族气质是一种沉淀,是一种文化的修养,所以说对联要相对好也不是一朝一夕而成的,需要多次的磨合

二,出句

    下面我们来说说对联的出句。对联的出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动机

一般我们出句有一个动机或者说是有一个主题,如写秋,写离愁,或者因为某件事,某句诗,甚至是某个字和词引起你的感想。这就是动机,明确的动机是写好成联的基础。 也就是有着想要表述的自我愿望

2,取像

就是你选取什么道具来表演这个主题,表达你的意思。这个其实与画画一样,要做好选景,注意侧重点,所有的表述就是为了自己内心的表达而服务的。

3,组织

如何将这些东西组织起来,使它们流畅自然易懂。这个就要看自己的语言驾驭功夫了哈同样的词语,就看你怎么得排列组合了,排列好了就是一个好的对联,排列不好就回差强人意

4,调律

按照联律的要求,调整个别字的平仄,将不合律的字换成合律的同意字,或者将出句的词语顺序调整好。以使得句子符合联律。 这个是在选择词语的时候要斟酌,着一些符合表意。符合联律的词语。我国的词语非常的丰富,同一个事物有着不同的词语来表述,这就能很好的调节联律。

三,对句

    如何对句 对句是首先要根据出句给出的环境营造一种氛围,也就是造境,然后借助合适的词语表达出来,使上下联达到一个完整的统一。也就是首先看看出句的立意,立意不明确者,对之无用;立意隐晦者,要多加以分析,尽量走进出句者的思维里面——当然,你想在对句另有表现那是另一回事。 弄清楚出句者的立意后,便分析出句的手法和表现方式,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以及句子组合方式,以求使对句与之同步。 此后,就到了检查平仄了。检查平仄,应先对格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检查平仄的时候,应当先以普通话为准,遇到与句式有别的时候,就要查看一下出句是否用的是古韵。 在清楚立意,知道手法,了解结构,我们便可以进行对句的构思了。对句的构思(草稿)出来之后,有了一个完整的架构,便再进行平仄的调配。

进行平仄的调配要坚持几个原则。

一是不能古今混用;

二是在尽可能满足声律编排的前提下选、换字词,但绝不能造生字僻词或破坏句子结构;

三是平仄调配好后,还需要检查一下是否有过多的同声、谐声字,这些都是会造成拗口现象的。

能够做好以上的几个步骤,那么这一副对联就应该能够成为合格的联句了。至于联句能否成为好联,那就要视乎这个联的整体立意、结构、手法、技巧编排,以及字面以外的意象来论.

四,出句

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下如何对句出句:

云纱轻掩月

出句简单自然优美,以比兴手法描写的一个自然现象, 大家可以试对下这个联 对联体现的是意境美,如果单独从字面上对,是不对的哦记的有个联友是这样对的水镜不粘尘由远及近,身在境外,这样一副对联给我们的是淡淡的空灵之感,就是这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而有的朋友是这么对的:

云纱轻掩月

雪被淡铺苗

这个不叫对联,应该叫对课。古代私塾经常让孩子们联系对课,就是从词汇上对仗,有时候无须考虑出句和对句的意境统一。因为那是联系语感和增加词汇积累的一种方式。不叫对联。叫对课。

云纱轻掩月

荷盏慢斟风

这联就比较有味道,上联用比,下联一般的也要运用,这样才能形式上统一

五,炼句

对联的特点是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更多的信息。因此更需要仔细选择要用的每一个字。下面我们举两副对联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春风胆来

夜雨人去

 

心竹低头叶

骨梅仰面花

在以上这两副对联中,“放”、“瞒”、“梳”、“润”、“虚”、“傲”、“有”、“无”几个字用的都非常贴切传神。读之让人过目难忘。

对联中的炼句,和普通文章诗词的炼句差别较大。文章中的炼句主要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句式以便更好地表达需要表达的意思。而对联炼的不是句式,而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是否工整。因为对联中的一联往往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找到另一句使之成为一副,这就是对联中的炼句。在对联创作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清朝时期有一个穷秀才,屡试不弟,郁郁不乐。一日骑自家毛驴上街,见一酒楼,便想学李白一醉解千愁。上楼点了几两酒,要了几个螃蟹吃喝起来。几个螃蟹下肚,感到尚未尽兴,便想再要几只,一摸兜里所带银钱已无法再买一只螃蟹。于是边喝酒边吃起桌子上的螃蟹腿儿来。吃完桌上的螃蟹腿儿后,见酒壶中尚有余酒,有感而发,吟出一句下联来:

吃蟹不足吃蟹足足亦不足。

从酒楼出来,上驴回家。因为家贫,买不起鞍骣,便骑在光板驴身上。驴很瘦,驴骨头咯得秀才屁股疼,秀才便前后挪动骑坐的部位。但无论怎样都无法改变。就在秀才为此烦恼不已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想起了刚才自己在酒楼中吟出的下联,眼下的情景不正式一副很好的上联吗!

骑驴磨腚骑驴腚腚也磨腚。

如果说上面这个例子很有趣的话,那么王安石一联的双喜的故事不仅有趣,而且极富传奇色彩。王安石在去京城赶考途中,路过一个村庄,正赶上村中大户人家公开招婿,招婿的条件是对出小姐所出对联的上联。王安石自负才学,挤到近前去看对联的内容,下联写的是: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见到此联,王安石对出此对联的小姐非常仰慕,但思来想去怎么也无法对出上联。便带着遗憾继续赶路。巧的是,考试中皇帝出的殿试题又是一副对联,这回是有上联无下联,能对出下联者即在考试中获得优胜。上联是这样的: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一见此联就想到了在乡村招亲中所见到的待嫁小姐出的下联,皇帝所出的不正好是此联一个绝妙的上联吗?于是,王安石便以小姐所出下联和皇帝上联相对,皇帝见后大加赞赏,钦定王安石在考试中获得优胜。春风得意的王安石在回家的时候又想到了哪个对联招亲的小乡村,结果到这里一看,小姐所出下联仍然没有人能对得上来。于是王安石便以在殿试上皇帝所出上联对之,最终和小姐成就百年之好。

对联的炼意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都需要用简练的语言,创造出一个特殊的意境来。在创造意境方面,对联有着其他文学作品不具备的优势,我们还是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解放前,北平有一个学校的数学教师因病去世。此教师正值壮年,英年早逝。家中留下娇妻幼子和年迈的双亲。出殡这天,前来送殡的同事中有人写了一副挽联置于厅堂之上。读之者无不唏嘘。对联是这样的

XYZ送了性命

WFS怎样生活

这幅对联表面让人难懂,不知里面的英文字母代表什么。上联的XYZ是在说明死者生前的工作性质是一名数学教师,下联的WFS代表的是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妻子),F(父亲)S(儿子)。这副对联巧妙地将英文字母和汉字结合起来,不仅形式新颖,所表达 的意境也是十分深远的。整个对联的意思是:为了教数学(可理解为教书谋生),你丢掉了性命;叫你的妻子儿子、老父依靠谁呢?读来凄婉冷清,催人泪下

抗战胜利,举国欢腾,报纸上庆祝胜利的诗词、对联层出不穷。成都有一报纸副刊曾刊载一个对联,构思精巧,意境深远,一时不胫而走。 其上联为中国捷克日本

其下联是南京重庆成都

上联均为国名,其中捷克一语双关,既指国家又含胜利击败之意,点明了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主题;下联均为市名,其中重庆、成都同样一语双关,既指城市,又含重新庆祝,成为首都之意。因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抗战胜利后又迁回南京。

一副仅十二字的对联,没有一个动词,却能通过别解,记载重大史实,反映民族感情,的确令人叫绝。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以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深远的意境方面,对联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创作对联的过程中,需要创作者拥有深厚的文学文字功底,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在没有获得深厚的功底之前就没资格去创作对联。许多名联也是来自民间的。但要创作对联,对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一无所知是不行的。

六,意象

对联的创作艺术就是新颖的意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世间物象无数,诗人选此舍彼,或舍此选彼,完全是根据创作时内心情感和表达志趣的需要。在不同情感或志趣的导引下,就是同一物象也会选取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意象。同是月亮在不同诗人笔下的意象就不尽相同。

王维说“明月松间照”

柳永说“杨柳岸晓风残月”

刘禹锡说“淮水东边旧时月”

李清照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里是“明月”、“旧时月”、“残月”、“月满”,都是根据诗人当时的心境选取的不同意象,传达的是诗人的个人情感。

文学作品有抒写众人之情和个人之情的区分。如果所书所写是人人心中同有之情,故字词再美,终不能做到真切感人。只有那些书写个体生命意志的作品才能脱颖而出,成为经典。古往今来楹联作品不下几十万副,往往能感人的作品总是那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作品。同为春联,我们试着比较一下下面两联不同之处:

  新年纳馀庆;

  嘉节号长春。

  和

  不须着意求佳景;

  自有良机逢早春。

前联虽然更有名气,然而后面这副对联给人的感受却更为强烈。也更有意境可言。

我们在创作中,往往是想把自己所感到的最深切、最鲜明的意象传递出来,通过意象形成的意境去影响读者;而对于读者来说,也不是先“思”后“感”,而是先“感”后“思”。可以说,对联的语言是意象的语言,而不是具象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而不是逻辑的语言。比如我们读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个句子,如果只是简单的把它解读成“落花里有一个人独立着,微雨里有成双的燕子在飞”。这里的诗味立刻就会消失不见。显然是有一个无形的力量在发挥着作用。再如“潮水涨起与两岸相平,使得河面显得更加开阔了”。这句话听来平淡无奇甚至有些像是废话,可如果这句话浓缩为“潮平两岸阔”,立刻就显得格外的雄浑磅礴,甚至成为千古名句。又如“云霞出海曙”,如果只是解读成“云霞从海上映出一片曙光”,那还有什么诗意可言?那这些差异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呢?原来在文言的句法里,景物自现,在我们眼前展现出的一种更合乎真实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出的空间。这个空间是读者自己就可以接触与体会到的。

“松风”“云山”是古诗中常见的词语,“松风”就是“松中之风”、或“穿过松树的风”,这种解读把“松风”所提供的“置身其间”、物象并发的全部环境缩改为单线的说明。又如“云山”是“云盖的山”或“像云的山”或“在云中的山”。注意我的解释是不带任何修饰成分的,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解释才是最准确不带主观色彩的译法。但事实上,因为“云”和“山”的美学特征,在古诗词中应用往往能够同时兼顾各种解法。不同的人读了,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读了,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种千变万化,兼而有之的美学体验其实才是最高明的写作手法。像这样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字词,呈现在我们感受中的,是玲珑明彻的具体物象,我们一直都身处其中,若即若离地感受着那些似有似无的情绪。  

类似“松风”“云山”的词语,在古诗中甚多。下面列举一些,请注意带引号的部分: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杜甫)

  “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杜甫)

  “楼云”笼树小,“湖日”落船明。(杜甫)

  “风林”纤月落。(杜甫)

  “涧户”寂无人。(王维)

  “溪午”不闻钟。(李白)

这些词现代文中是不见的,但在古诗词中极为常见。通常我们称之为“诗家语”。当然“诗家语”的存在不代表就不能在诗和联中使用白话,但“诗家语”大多是浓缩后的生活意象这是毋庸置疑的。“诗家语”贵在以比兴写情,而一般不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诗词中“诗家语”的存在,可以增加诗词的美感,这是不会错的。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可以包括诗家语和词家语,也包括以文入联,以曲入联种种形式,这一特征也许并不明显。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联的第一个美学特征是:言由心生,不落俗窠。同样是写愁的句子,

杜甫说:“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赵嘏说:“夕阳楼上山重迭,未抵闲愁一倍多。”

李颀说:“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说:“落红万点愁如海”。

贺铸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最后一句同时用三种意象喻愁,尤为新奇。这里面的区别在那里?或者是给读者的感受有何不同?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这个作业留给各位思考。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哪一首诗句更能达到“意味更长”的境界,显然艺术手法就更高明。

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中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又咏书,如曰“银钩空满”,便是书字了,不必更说书字。“玉筯双垂”,便是泪了,不必更说泪。如“绿云缭绕”,隐然髻发,“困便湘竹”,分明是簟。正不必分晓,如教初学小儿,说破这是甚物事,方见妙处。往往浅学俗流,多不晓此妙用,指为不分晓,乃欲直捷说破,却是赚人与耍曲矣。如说情,不可太露。

这段话自然不能尽信,但其实用性是非常强的。“说情,不可太露;言事,不可尽明。”这种观点是符合大众的美学观念的。平心而论,诗词要追求清辞丽句,便不能不用隐字。尤其是在古诗词创作中,为了避免重复或因声律有碍,通常我们不得不换用同义异音的字。总的原则就是以新鲜之字换去陈旧的字,以美丽之字换去平常的字。如:以霜丝换白发;以秋镜换秋水;以商素换秋天;以金缕换柳丝;以银浦换天河。甚至有时以“小蟾”代新月,以“嫠蟾”代孤月,以“素蟾”代白月,以“寒蟾”代凉月,以“银蟾”代明月,以“冰蟾”代冬月。

当然对联中用代字,一般都是比较浅显的,因为诗人也得考虑使人不难理解,否则就会比较晦涩,反而妨碍了词意的表达。这其中有一个度需要把握好。 

另外,有些意象还有着传统的特有意义,而且它们的意义较为固定。例如,

梅花象征不屈和高洁,鸿雁象征相思和信使,

浮云象征游子,梧桐象征凄凉和悲伤,

菊花象征清高和坚强等。

懂得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对我们对联的创作有较大的助益。择取的意象与灌注作者情感的氛围共同营造对联的境界。营造意境是我们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手段。

另外,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没有真情实感,作品自然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如果创作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内容和中心又怎么感动别人呢。总之胡子眉毛一把抓,反正字词华丽就行,全然不顾这些字词对于文章本身有没有用。最后就是实在是个人能力有限,就算是愁也表达不出来。只能找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凑成句子作数,也就是“我有闲愁说不得”。

那么如何才是顺利通过这种瓶颈的最佳途径呢?一个方法就是大量的阅读,多读优秀的作品,提高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的积累。见多自然识广!另一个办法就是不断的修改自己的作品,力求在质量上努力提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