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娃哈哈:没有三新原则,巨人也生不出龙种

【多元化】娃哈哈:没有三新原则,巨人也生不出龙种

00:00
09:44

上节课,吴老师告诉大家多元化战略有四个优点:第一,可以分散单一产业的中长期风险;第二,能在既有产业之外寻觅新的增长点;第三,可以通过多产业的经营获得非线性的投资回报;第四,它是企业信用及资本的溢出性收益。


同样,多元化的缺点也有四个,本节课,吴老师将通过具体案例的解析,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多元化败局。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宗庆后娃哈哈的案例。宗庆后1987年创业,到2001年,娃哈哈在中国地区的饮料产销量超过了可口可乐。那个时候我帮他写了本书叫作《非常营销》,到2010年前后,他成为中国首富。在很长的时间里面,我们在广告里都能看到娃哈哈,它是中国第一饮料品牌,销售额最高达到过600亿人民币。

 

我记得大概十年前,他就在想:“ 我做饮料的,在儿童市场也好,食品市场也好,娃哈哈有什么东西呢?”

 

第一,我有渠道。娃哈哈的渠道能力是全中国最强的,它是全中国第一个提出产销联合体的。

 

全国开经销商大会,全部来,你要卖我的货就先给我三个月的货款,这三个月的货款我以今年银行的利息给到你,你拿这个钱走,拿三个月的货走,然后同时在循环。所以他每年1月开订货会的时候,就能拿到几十个亿的现金,就保证一整个现金流。

 

我跟宗庆后去过好几次的线下渠道,我一共跟过两个人,一个是跟他出去,还有一次是跟朱镕基。他们都有个特点,脑子里都有个算盘,他对整个数据的意识非常强。饮料有淡旺季,我这个地方果奶不好卖了,我这个地方的八宝粥不好卖了,我这个地方的纯净水不好卖了,你就要帮他做全国调拨。

 

“ 你已经把钱押给我了,所以我要对你的生意能不能赚到钱负责任。” 

 

所以宗庆后每年365天,基本上300天在外面跑,帮经销商做渠道的融合。宗庆后的渠道大会有个特点,基本上10年、20年,面孔是不变的,突然间跑出来一个新面孔,基本上是他儿子,要么是他侄子。

 

所以,宗庆后有像血管一样细的一个渠道能力。

 

第二,娃哈哈的品牌非常大。

 

第三,有资本。宗庆后有一段时间说坚决不上市,不缺钱,账上有很多现金。

 

那么你想,一个中国首富的公司,有渠道能力、有品牌能力、有资本能力,什么事做不成呢?但我告诉大家,在过去20年里面,美食城、童装、榨菜、白酒、少儿教育、进口百货,没有一件事做成功。

 

宗庆后没有在他的主营业务以外做成过任何的一件事情,为什么?是宗庆后没有能力吗?是这个团队没有能力吗?是因为他陷入了多元化战略的一个困局:

 

第一,突破消费认知的鸿沟并非容易之事。

 

娃哈哈饮料做得非常好,所以大家当年想到最容易做的事是童装,都是同样一批用户。当娃哈哈童装公司成立,进入童装市场以后,就发现问题了——

 

一、渠道是另外一个渠道,饮料渠道和童装渠道是另外一个渠道,甚至批发市场的批发逻辑、批发毛利也不是一回事。

 

二、娃哈哈的果奶很好喝,但我未必会买你娃哈哈童装,消费者有一个专业化认知,如果面对一个做了20多年的童装品牌和一个新进来的娃哈哈童装品牌,可能我一眼看过去 会看到娃哈哈童装,但当我仔细去研究的时候,我就会担心让我的小孩子穿这衣服,他会不会过敏?它里面的含棉量是多少?如果洗涤的话会不会缩水?这个时候就是20年的公司更具有能力,毕竟它干了20年。

 

消费者认知的突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个幻觉:我做冰箱的,为什么不做空调?不都是做家里的电器吗?但空调有空调的一套逻辑。

 

消费者认知的突破是需要有强大的一个能力。 

 

第二,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独特的竞争性门槛,无论是做白酒,做榨菜,做百货,都有很大的一个门槛,都非常困难。

 

娃哈哈到今天为止没有做纯牛奶,在我们研究这家公司20多年里,这是极其难以想象的。为什么没有做纯牛奶呢?因为按照做配置奶的逻辑,我只要一个工厂就可以了,奶通过奶粉来配置,最高15%,最低5%的奶配置就可以做了,核心竞争力是两个能力:第一, 调配能力,小孩子喜不喜欢喝;第二,是一个渠道和营销能力。

 

而纯牛奶的能力是一个牧区的生产能力,在三聚氰胺之前,中国的牛奶市场是农户+牧场+工厂的关系。牛崽子给到牧场的牧民,让他们来养,养完以后通过一个中转站来收奶,收完奶以后再拿来生产,不需要建工厂。

 

三聚氰胺就是在中转站发生的事情,添加一些三聚氰胺以后,能够提高奶的某些含量,从而提高收购价格,最后还是整盘崩掉了。三聚氰胺以后,中国的牛奶公司和奶粉公司基本上是以自己自建牧场、自己养牛的一个过程。

 

所以,同样是卖奶制品饮料,如果配置奶是一个配置奶的模型,纯牛奶或者奶粉就是另外一个模型。同样是跟奶相关的行业,但其实它的竞争性门槛是完全不一样的,就需要进行完全重构。

 

第三,高度集权下,职业经理人很难拷贝创业家似的成功。

 

宗庆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家,1944年出生的,到了30多岁的时候,还在舟山扛木头。他跟我讲,每天扛一根木头,从A点扛到B点,赚十来块钱,回不了杭州,他是杭州人。怎么回到杭州呢?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他妈妈在一个校办工厂工作,当时还有退休顶替制度,妈妈提前退休,他就回到杭州来顶替妈妈的校办工作。

 

校办工厂没有岗位给他,于是工厂给了他一个破的三轮车说:“ 你拿去用吧。”他推了三轮车到小学门口去卖棒冰,卖了四五万元钱以后,突然间得到了一个配方。他有个邻居是浙江医科大学的一个老师,他有个配方是做口服液的,本来是给胡庆余堂用,但胡庆余堂说自己已经有很多秘方了,就不要了,配方里面有枸杞、红枣等很多东西。

 

宗庆后拿了几万元钱把配方买了下来,要做企业,又挂了校办工厂,就开始这么做起来的,所以他是个创业家。但是问题在哪里呢?2019年的今天,这家企业没有副总裁。

 

到今天为止,我看了中国那么多企业,有两家公司就只有董事长、总裁,没有副总裁。一家叫三九,当年赵新先在的时候,我们的总理去调研,说:“ 赵总,我要走了,给你们团队拍张照吧。”赵新先站在边上说:“ 团队就我一个。”

 

宗庆后也一样。所以娃哈哈这家企业的年销售额到了几百亿的时候,5万元以下的单子他亲自签的,他一年有300天在全国飞,非常勤奋,而且他腰又不好。但问题在哪里呢?高度集权体制下,职业经理人很难成长。连他女儿回国,现在30多岁了,一个80后,在他身边快10年了,也很难有成长。在高度集权这样的环境下,要做多元化经营就很困难了。

 

我们前面讲过增量改革需要三个新:新团队、新治理、新资本。没有三新原则,在一个巨人之下要产生一个“ 龙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所以你看,中国最优秀的创业家走多元化道路都非常地困难。

 

思考题:

同学们,今天吴老师讲完后给大家留了道思考题:如果你是宗庆后,你觉得接下来应该如何应对这三大困局呢?在评论区说说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05654158

    哇哈哈的现象是中国很多企业的代表,这种独裁式的经营模式首先就违背了“盖子法则”,给企业提前就设置了天花板,另外,不可复制性运营方式无法再多元化发展。最终,只能传承money,但实际获取财富的方法及渠道是无法传承的。因此,国内很难有领导退休也能持续增长的企业。

  • 绵薄流光年_j6

    新团队 新治理 新资本

  • 石家庄刘强

    首先招到专业性人才,分析新项目优势、劣势,定位核心消费人群,并创立独立部门,应对新项目制定新的管理模式和激励方式,通过验证、分析、学习、更新,以次循环迭代项目。

  • 生死相許

    家长式管理方式在创业初期还是很有动力的,但在后期经营中却需要发挥团队优势的力量。需要有新团队,新思路,新内容作为拓展延伸。

    s先之 回复 @生死相許: 家长是容忍不了新团队的

  • 皓扬宇音

    吴老师的声音很有磁性,就是听得不太清楚,得听多几次,还得是在安静的环境里…

  • 独行陌客

    娃哈哈做过纯牛奶

  • 读你ZDD

    多元化和专一化并行, 稳定基本盘

  • ikenneth

    为啥博世这种企业多元化比较好?

  • 岸芷汀蘭5

    我觉得宗庆后没有认识到他最大的财富是什么,他以为他的最大财富是他的销售渠道,其实他最大的财富是他自己,他没有用好自己这个品牌。广告营销部门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

  • 国志军Rocky

    他无法应对,他就是改变思维和固执,也不一定做的好,方法方式也不一定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