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文稿
各位听友,上一讲,庄子提到了,人在思考和认知的时候,都是从自己的成见出发的;各个学派,就更是抱住了长期形成的巨大成见,彼此不断争论,越争论,就越是各执一端,不管不顾。庄子举出儒墨的例子,凡是儒家赞成的,墨家就反对,墨家赞成的,儒家就反对。长此以往,这两个学派的路子都越走越窄,越来越不讲道理,这种情况对自己不好,对社会也没好处。
那么,怎样跳出这种彼此、是非的窠臼呢?这一讲,庄子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实用又深刻的方案。这个方案分为三层:
第一层,可以分彼此,但是,一定要站稳脚跟,从此处出发,而不要从彼处出发。
比如,想让自家的孩子进步,有时候可能真的需要和别人家的孩子作交流,作对比。但是,如果从彼出发的话,那么天下优秀的孩子多得是,数都数不清:小明的语文比咱家的强,小红的数学比咱家的孩子强,小憨的脾气比咱家的孩子好,小逗的颜值比咱家孩子高。这种比较,完全脱离实际情况,除了给孩子气受之外,可以说是毫无用处。
正确的做法,是从此处出发,再用彼处的经验做参考。也就是,观察清楚自家孩子他自身的特点,他自身的条件,然后再根据他的情况去外面取经。心里有数了再去取经,就会知道,别人的经验,哪些是可以学的,哪些是可以参考的,哪些是根本就学不会的,哪些是学了反而会坏事的。这样的父母,才算是及格了吧。
这是第一层,尊重万物的个性,求证发展的道路。按照这个看法,儒墨两家相互攻击,还不如彼此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相互研究,相互促进。
第二层,可以辨是非,但是一定要明白,天下没有固定的是与非,是非是人的态度,不是天道的态度。是非的依据,是彼此的立场不同。所以,当情况变化的时候,立场转换了,是与非是很快就会变的。与其去寻找不变的对,给自己找道德高坡,居高临下地说各种刻薄的话,还不如豁达一点,包容一点。
说实在的,每天有太多的人困在是非里头了。内心被是非困住了,遇到该转换生活路径或者事业路径的时候,就会被各种莫名其妙的心理压力和情绪绑定,转不过来弯。更可怕的,是用各种是非来绑架自己的孩子,不让他们开放地、实事求是地研究这个世界。
第三层,是庄子认为的理想境界,叫做超越彼此与是非,把握道枢环中。这个层次呢,庄子说是圣人的境界。圣人照之以天,他是从天道的角度来看待全局。在他眼里,是非其实就是此起彼伏的呼声;这些呼声的背后,其实就是各种利益诉求。当然了,每一种利益诉求,都把自己打扮得很冠冕堂皇,说的话也都很雄辩,很有煽动力。但是。圣人不为所动,因为他是无我的,他的人格是没有那种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割裂的,所以,他看得很清楚,他不会被卷进去,他要做的,只是不断地去转动和平衡这些事情,不断去弥合社会的分歧,这个就叫做道枢环中。我想大家肯定明白其中的意思了,就是把握天道的枢纽,稳居循环变化的中心点。
这一讲的经文虽然不长,但是内容可以说是异常的丰富和受用,所以我也特地做了这个比较长的前言,希望能帮助大家读懂吃透庄老夫子的意思。
---------------------------------------------------------------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
到这里,庄子就要为后面跟名家的论争做准备了,所以这里的语言就变得越来越抽象了。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同样一个事物,它可以是“彼”,也可以是“此”,就看你的立场了。关键就在于你从哪个立场,哪个角度去观察。
“自彼则不见”,如果你观察一个东西,老是从外界的眼光往那观察的话,其实你观察不清楚。为什么?因为如果定了一个“此”,那么相对来说“彼”就会有很多很多,所以,这就像盲人摸象。
与其这样,还不如回到这个“此”的本位,去观察外界。这样的话你就有好多可以比较的东西,你比较的越多,对“此”的认识就越深。这里讲的是一个实用的认知方法。
“自是则知之”,就是从主体角度去观察。这和我们今天的认识论有点区别。我们今天总讲要多个角度去讨论问题,但是庄子却说要在本体上以多个角度对外界进行观察,然后反过来照自己,这样自己的缺陷、毛病各方面全出来了。
如果你悬在空中,以其他的立场去观察你想要的那个对象,那么你永远是混乱的。
也就是,我们的立场必须定在“此”上,不要定在“彼”上。定在“此”上,然后用“彼”去观照“此”,那么我们就能清楚。
如果我们定在“彼”上,那么就没有东西可以观照“此”,那么我们对这个事情的认识就始终会有问题。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所以彼此之间是相互比较、相互对待的。
“彼”和“此”,全看我们在一个系统当中怎么进行切割,比如说你和我,当我把我切出来之后,其实我抛弃了整个宇宙,亏不亏呢?所以叫“方生”之说。同步的,同构的,就像一个跷跷板似的。这边压下去,那边就翘起来了。
所以叫做“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彼和此的生生灭灭,就像跷跷板,一边高,另一边就会变低。完全把其中一个从中割裂,就相当于把它弄死了。你这边把一个所谓自我的界限刚划出来,其实你就已经不是一体了。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所谓“可与不可”,不就是个彼此的立场问题吗?关键看你站在彼的立场上,还是此的立场上。站在“彼”的立场上,“此”都变成了“彼”。好像是可以的,好像是不可以的。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非之间是没有一个定论的。
当你“是”这边的时候,你就要“非”那边,当你“非”这边的时候,你肯定要“是”那边。所以,立场是不可靠的,立场不会带来真理。
所以圣人不会跟着彼此割裂的路线走,他要“照之于天”,他要照之于天道,他要用天道来关照、观察一切。原因在哪呢?这就是原因。以谁为本体,以谁为主体性去关照呢?以天道!天道究竟是怎么样的,后面还会说。前面是隐喻,从人籁隐喻到地籁,地籁隐喻到天籁,后面会有答案。
---------------------------------------------------------------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此”也是“彼”,“彼”也是“此”,“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从“彼”出发的时候,有一种“是非”,从“此”出发的时候,又有另外一种“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真的能够绝对区分出一个“彼”和“此”吗?你想想,这边按下去,那边就翘起来,不就证明跟你是一家吗。既然是方生方死,既然是你隔出来的,不就证明是一家吗。
“果且无彼是乎哉?”难道能说没有彼此之分吗?
不要在彼此之间做这个割裂,就叫做道的枢纽。“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我们只有得到这个枢纽,才能说我们在“彼此”运转的圆环当中,找到了一个中轴的位置,可以应对所有的彼此变化、彼此是非。
在《道德经》的课上我就说过,凡是认为阴阳是道的,他们就是不明白道的。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简单的说,阴阳在相互推动,但是推动力在哪呢?难道是阴阳自身的力量?不!是那个“一”的力量!不恰当地说,那是一个永恒的外部力量。对于任何具体的阴阳,这个大环境永远都会给出一种自然力来推动它。这个就是“一”。
谁生的 “一”呢?“道生一”!所以道不可言。这个力量是从道这里来的。但是老子说“道隐无名”,没有办法用名位可以再解释它了。在“一”这一步还可以比喻,叫做“玄牝”。
所以庄子在这里就在找玄牝,找到之后就可以应对无穷尽的所谓的是非。是非是什么?其实就是人类的“八态”,总想要喜欢的,不想要不喜欢,总想要此,不想要彼。
其实,这章讲的人籁,我给它的定义,其实就是“追求圆满的分裂性人格”。所以庄子就说不如回到自己的本性,回到天籁,因为它本身就是圆满的。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如果身处“环中”,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是非对错都是无穷无尽的。
“故曰:莫若以明”,所以说不如彰显天道。
那么讲到这一步,就没有目的性了。为什么讲到这步就没有目的性了。大家想想,我为什么要“环中” 呢?好像没啥好处。其实,这样它就没有善恶吉凶可以说了,这个叫做至善的境界。没有善恶吉凶了可以说了,它就不会堕入茫茫轮回。茫茫轮回才有喜怒哀乐,才有虑叹恋慹。
如果你喜欢“喜怒哀乐、虑叹恋慹”,那你可以不要求这个“环中”,你就“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如果你厌倦了,你应该求什么?求“求枢始,得其环中”。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次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更难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我们很快乐,在这样一个纷乱的世间,坐在一起,玩味一些很值得玩味的东西,所以非常感谢大家,共同陪伴了这一个晚上,谢谢!
黃老師的解讀思路清晰,文字教案詳盡,幫助我們逐步去悟齊物論裡講述的大道。
黄明哲博士 回复 @WQTang: 说实在的,庄子真是考验人
认识黄博士缘于《黄哲明正解道德经》,受益匪浅,同时也很喜欢听他的声音,很平静,很安宁,能放下很多。感谢
老师的智慧,一定会有人去发扬光大的,思维堵住了,就来听一听
黄明哲博士 回复 @明心见性一LZ: 祖先们确实脑洞比我们大
分彼此,就有了是非。
讲解和分析的道理很清晰,
两遍下来,有点懂了,庄子的文章,真是很难看懂,网上搜了很多翻译,看的云里雾,不知所终,听老师道来,渐入佳境,感谢老师的音频及文字办,可以对照来学习与领会
故曰:切己而优游
黄明哲博士 回复 @2020黄祥斌: 放下无谓的种种情结,还是蛮重要的
外在要有取舍,但内在心性不要因外在的取舍而堕入贪嗔分别,一但堕入本性就跑掉,所以外境要有取舍,心头不要堕入取舍,身体中的枢(中心)在中丹田黄庭内,一股气机
讲的真好啊,这章好难啊,反复看了好几遍。
我一般不吹捧人,但老师确实是个高人,悟性和语言水平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