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四讲】抱住成心,何谈真理

【齐物论·第四讲】抱住成心,何谈真理

00:00
17:13

本集文稿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化?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


正文解读

怎么样能够获得天籁呢?怎么样能够让天道体现到我们的身上,生生不息呢?庄子就提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化”?如果说,你跟随着自己的成见,也就过去的一味要追求好,趋吉避凶,趋善避恶,趋乐避苦,也就是按照人籁的吹法去做,以此作为自己成功的标准,那谁没有成功的标准呢?谁都有!那又何必要知道这些造化的事情呢?“师”,就是效法的意思。


“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如果说只是相信自己的人就能够得道的话,那愚者也是一样的。越是笨的人就越觉得自己对,越能得道。如果一个笨人能够知道自己有问题的话,他就不是一个笨人了。


所以,今天有一些学生老跟我说他笨的时候,我真觉得他不笨,因为他至少知道自己笨。真正的笨人他觉得自己是对的,真正的坏人也觉得自己是好的,不然他怎么那么有信心地去做呢?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如果说他没有成见,没有人籁的这种趋吉避凶、趋善避恶的想法,他就想去悟道,想得天籁,那又怎么可能呢?他连愿望都没有,又怎么得天籁呢?那不等于说今天出发往越国走,但昨天已经到了吗?那不是等于说,一个没有的事情等于有吗?把一个没有的事说成有,就算是神禹(大禹号称是神智、通神),他也不能够搞清楚,我又怎么能搞清楚呢?


这里是一个矛盾:你用自己的成见、爱欲之心,去追求解脱,去追求天道,是不可能的。天道跟这些东西不相应的。


但如果你没有这个成心,你没有脱胎为人,又怎么会有追求解脱的想法呢?所以释迦摩尼成道的时候,先是喜悦了七天,后来又喜悦的七天,然后又喜悦了七天,等二十一天之后他就想,要不要涅槃吧。为什么?他觉得不可能啊,谁会求解脱呀?


我想他当时也是看到这个矛盾了吧。一颗被爱欲所主宰的心,又怎么会去求非爱欲的清静的状态呢?一定是被磨的受不了吧!


所以佛家讲“烦恼即菩提”,也可能就是这个意思。没烦恼的人,不会去更进一步去追求这个东西。


我觉得这段是让我最感慨的一段,所以我就想问,“成心”把一个人的行为轨迹、思维路线都封闭上了,那么一线生机到底在哪?


成心是一个封闭的圆环,趋吉避凶,吉达到之后,还想再趋吉避凶。他其实是不成长的,是不开放的,它要的永远是“我还要”,所以他在自我封闭之中循环。


那么打开他的一线生机到底在哪?一线生机本来就是在的,换句话说,天籁本来就在这儿,只在于你有没有一个好的机缘。


这个好的机缘可能是庄子,这么一大段艰难晦涩却有趣的东西突然打过来,让你的心灵暂时变得空灵起来,种下了一颗种子,也可能你遭了大罪、大痛苦、大悲哀,那个时候,突然这个东西暂停了一下,让你自我怀疑了。


一线生机本来就在这。看起来好像是谁在度化你,其实是天道的运作。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变得空虚一点,让自己更加的虚怀若谷一点。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烦恼执著,不能证得”。本来都在哪儿,但是成的时候,就是那一线生机,所以佛家一方面讲“众生皆有佛性”,另外一方面又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就是这个原因。


这件事不是说你追求就能有的,也不是说你不追求就没有的。庄子一直在说这个事,我没有见到第二个人像庄子说的这样这么清楚。我以前有这个感觉,但是我说不出来,没想到两千多年前的一个老祖宗,他已经把这个问题考虑得这么通透了,而且竟然开始写寓言了,所以,天大的矛盾其实是天大的机缘。


-------------------------------------------------------------------


“夫言非吹也”,人说话毕竟不是像吹一个乐器,讲道理毕竟跟地籁是不一样的。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人世之间,大家秉着“成心”去说话,都是有一定的利益和立场的,而且这个立场还在不断地变。


你认为他真的知道他的根本利益在哪吗?他也不知道!他是习惯性的,哪天他再受到触动,他立场就会变了。哪天他又觉得这些东西他还想要,就又会把话折回来。所以这些人世间的道理都是不定的,它随着立场的变化不断的变,而社会又是在不断变化的,每个人的立场肯定也在变,所以这个是靠不住的。


所以庄子说“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你能说这些人真的说了什么道理了吗?反过来讲,也不能说他什么道理也没说,换句话说,这些人没有造出什么真正的标杆,倒是扔了一堆竹签子,什么时候想扔就什么时候扔!


“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你觉得他们说的那些道理,跟雏鸟叫的声音有多大区别?


这话里含着话,雏鸟叫是为了什么?我要吃、要吃、还要吃。那人叫呢?都是想要更多的利益,想要过得更好一点的,或者更高尚一点,总之都是人想要,还想要。这跟雏鸟叫有多大区别呢?叫了半天还在原来的轨道里。这不是在讽刺谁,我们根本没有改变自己的轨道!没有变得开放!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大道为什么会隐没,而使得世间有了真伪。大家都在追求真,老是想着避过伪,为什么避不过伪呢?因为“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他讲来讲去,讲的都是他想要啊。


有些人实在没办法了,就想着多读点书来寻求帮助,但也只会越读越糟糕。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你读了很多精妙的、精装本的“雏鸟叫”罢了。所以与其这样,不如洗心入密,把自己的心洗干净一点,每天静坐一会,比读一本书可能更好。让身心空虚一点,这样天籁还可以在这里多少吹奏一点,让你能够能明白一点真实的幸福。


人内心片刻的宁静都是极难得的,那个时候多幸福呀。甚至那个时候连幸福的概念都不追求的。


曾经有个朋友跟我一块儿聊解脱道,聊完他回去之后就有所领会,突然感觉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有记忆但是没有认知。隔了两天,他回忆起来,那会儿有这么一个状态,他觉得那个状态实在太好了,想回去,回不去。然后他才明白了,原来没有那些欲求,没有那些快乐的时候,是最快乐的,太难了!


我们回忆一下,我们这半辈子,最快乐的时候,是不是就是在忘掉了自己的时候。你比较一下,是忘掉自己的时候快乐,还是沉迷在某一种耳鬓厮磨当中更快乐?你仔细比一比就会明白。而且你也不用担心,心里没有纠结并不代表什么都毁灭了。它是一种彻底的透明和开放!


天籁在这里奏响了。


整本庄子就在说这个。就是帮助大家让天籁在你这儿奏响,但是我们却只知道天天看书,所以道就隐了。因为你没有直面道。如果你直面道,就应该把自己变成天籁可以吹奏的乐器,那天籁就在你这奏响了。你看再多的书,看再多的庄子,可能都不管用。


当然你真正明白了,然后去做,那就管用了。但是这种书太少了。


“言恶乎隐而有是非”?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圣人们说的道理、老子说的道理、佛陀说的道理,为什么会隐没呢?为什么会变成一种是非的争辩?现在连修行方法都争辩,争谁是最高的。其实真正聚焦到方法本身,方法只有对头不对头的问题,哪有什么你高我低的问题呢?只有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道恶乎往而不存”?道为什么会不留下呢?


“言恶乎存而不可”?真正的道理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人认可它呢?


真正道理不都已经说了吗?老子说了,佛陀说了。为什么到了后人这儿,就变成了一种争辩,一种利益上的斗争呢?《红楼梦》写的那么好,但是你看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互相辩论的时候多可怕,对吧?有人就偏要说王道士是贾母的老姘头,你咋办?他就是这样的,靠这个吃饭,他也吃成功了。


所以庄子就给出了一个答案,“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人世间有的是半醋子,他们认为自己是求道、行道的,对于这些,庄子不是说他们“无成”,而是说这些都是“小成”,没有真正的进发到大道,所以这些人反而成了遮蔽道的人。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好为人师的人太多了。还有一些人,不但好为人师,而且勇气还特别大,那更可怕。


“言隐于荣华”,那些有道之人著书立说,给后人留下自己的理论给后人,后人却拿它们去追求荣华富贵,“货与帝王家”,把它跟帝王家做交易。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儒墨之间的辩论,只要你说是对的,我就要说他错。你说是错的,我就一定要说他对。


儒墨之间,到底主要的辩论在哪?其实就是仁义之争。儒家主张以“仁”来评定世间,墨家主张以“义”评定世间。


儒家的“仁”是从个体性出发,从每个人的内心的东西出发,所以他推己及人,它是逐步淡化的。当然对自己的亲人要最好了。他也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是他还是一圈一圈往外淡化的。


墨家就希望公德要大于私德,他讲大义,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相互仁爱,而不要分出一个亲疏你我。


你说这两个道理到底谁对谁错?我觉得都有道理,但这两家争论的时候,就各执一端,越走越极端。公德和私德这两个东西都要兼备的,相互要支持,这个事情才能建立起来。(相互不支持),儒墨之间的是非就无穷无尽了。


所以庄子说“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与其两者相互攻击,不如彰显天道。最终来说,不如阐明天道。


天道是多元化的。你说公鸡跟大象比,比什么呢?它们都是天道在万物之中运作的一个方式。(“仁”和“义”也一样,都是天道当中万物运作的一个方式)所以可以讲“义”,也可以讲“仁”,它们彼此应该形成一个多元的生态,这大概就是庄子的一个结论。然后他还不满意,他还要继续往前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灯火夜微凉

    老师您好,请问“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中的小成,您这边解释的是小有所成,而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那能不能理解成小的成见呢。就是道会不那些小道理所遮蔽。

    黄明哲博士 回复 @灯火夜微凉: 我再琢磨琢磨。

  • 肖邹容

    金句:天大的矛盾其实是天大的机缘。

  • 明心见性一LZ

    人的内心,片刻的宁静,都是极难得的,老师智慧

  • 诚信通天下1

    文稿怎么不能自动更新?

    黄明哲博士 回复 @诚信通天下1: 刷新试试,或者联系一下客服。我这里看到的是正常的。

  • 雯雯杨子

    今天听您的解说,您就是我的一线生机

    黄明哲博士 回复 @雯雯杨子: 生机在大自然

  • 道眼观世

    人身难得今已得,道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郭伟斌_i7

    滚滚红尘,难得惊鸿一瞥的回望,端赖师在,让我等重归一线生机。

  • 1597389bzoh

    儒家多理论墨家多实践

    红日旭东 回复 @1597389bzoh: 阳明心学多知行统一

  • 九九重阳328

    昨天看电影“八佰”,给里面一个情节打开了情感的开关,好久没流过眼泪的我抑不住恸哭起来。请教老师这是心变柔软了?被魅惑了?还是“我想要”的另一种表达?对修身益或害?

    红日旭东 回复 @九九重阳328: 心之四端的同频共振

  • 观海君

    能不能得天籁,是不是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几种可能?

    黄明哲博士 回复 @观海君: 也不能排除生而知之吧。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循着前人的感悟、前人留下的路标慢慢摸索过去的。所谓以指指月,找月亮的人就算明白了指头不是月,也需要调整视角才能看见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