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11.04】金融创新的可能性和风险性·2

【时事11.04】金融创新的可能性和风险性·2

00:00
12:21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东西情报站》,我是大白。


我上期留了个问题,就是关于如何判断马云和蚂蚁是否真的想解决他们自己提出来的这个当下金融体系的固化问题,还是说只是吹个牛方便赚钱?


评论区里已经有听众答对了,实际上很简单,就是看蚂蚁是不是真的投钱、投人、投时间去研究和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


蚂蚁现在有做一些,比如网商银行的网商贷,还有支付宝里面的那个赊呗,赊账的赊,除了花呗、借呗还有个赊呗。


但这些实际上都是一些它自己电商体系内的供应链贷款,这东西没什么难度,因为你整个生意的物流、信息流全部都在它的系统里,所以它要风控是比较容易的,说不上有太多创新,无非就是蚂蚁比较信息化而已,很多传统金融机构也都能做,做得也还行,尤其是一些供应链企业的非银金融,深圳就有一家相关上市公司做得还可以。


这绝对不是最终目标,撑死了只能算一个比较容易的切入点,如果止步于此的话,那这天就不用聊下去了,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后续的发展,这里面的问题就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


1.以蚂蚁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愿不愿意做;

2.以蚂蚁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能不能做好;

3.如果做好了,是不是一定有效。


今天我就从这三个层次来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个可以说非常复杂的金融问题,也不单是针对蚂蚁,未来所有相关企业包括微众银行、京东数科等等,都是一样的。

 

一、愿不愿意做


你要我猜,肯定是不愿意的,为什么?这事情风险大、难度大、试错成本高、固定投入高,而最后受益大概率还不如个人消费业务,那费那么大劲图个啥呢?


人都是自利的,换你你愿意干吗?虽然我说论迹不论心,不应该去过度苛求或者指责人的内心想法,但这不妨碍看问题要充分认识到人性的自利,你得心里有数。


而能够让人违反自利去做事的,一般是两样东西:


一是理想,这玩意儿不太靠得住,你跟我党谈谈理想还行,跟企业、跟资本谈理想,我也不是说人家完全没有,但你最好不要这样指望;


二是形势,这玩意儿就比较丰富了,比如政府的监管、规划所形成的刚性约束,比如社会的舆论、公德、口碑等形成的无形压力,强人拗不过强势。


你看这不11月2号监管文件就出来了,还约谈了一下蚂蚁,《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一共七章四十三条内容,很长很复杂,我就不去展开了,有兴趣可以去搜来看一下。总之对于股权结构、资金结构、资本规模、贷款金额、风控底线等各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约束,监管及时跟进,避免再出现P2P那样的问题。


网上有人说这个文件是针对马云那场演讲的,想多了,这种全行业层面的纲领文件,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收集业界的情况和建议,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才能设计出来,设计完了还需要内部征求意见、作出修改,然后才会拿出来公开征求意见,根本不是几天几个礼拜能搞完的,不存在什么马云上个礼拜发了言,这个礼拜就针对他来出文件这种情况。


至于约谈我倒是可以瞎猜一下,我觉得一定意图上可能是监管层在向社会传达一个信号——就是告诉大家,放心,马云和蚂蚁,是有人管着的,这就是人民政府应该有的作用嘛,不过这是我瞎猜的,不要太当真。


总之,从自我驱动角度讲,以蚂蚁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肯定是喜欢做个人消费贷的,想要推动它们去大力做小微企业融资,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形势引导,目前看,政府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并在积极推进。



互联网企业的成本外部化


这里我扯开一点,有一个问题我想专门谈一下,跟今天的主题有关但不是完全有关,就是互联网企业的成本外部化问题。


蚂蚁最大的优势是用户量的规模和黏性,以及数据量的规模和完备,又可以直接在自己的平台里引导消费,所以做个人消费贷款很容易,这个本身无可厚非,因为个人消费贷本身也确实是个需求,但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样,凡事要有个度。个人消费贷款的度一旦过了,玩脱了会怎么样呢?


这一点美国已经给我们展示过了,他们仅靠传统金融机构就已经把个人消费贷款玩脱了,充分利用人性及时享乐的缺陷过度放大了消费主义和负债观念,最终导致大量的中产及以下国民陷入到难以挣脱的债务链条当中去,再也积累不起属于自己的资产。


说得残酷一点就是,富裕群体可以用极低的资金成本,在普通人那里获取很高的消费贷款收益,消费类贷款的利率全球都不低的,而全球的高流动性环境又把资产价格越推越高,结果就是加剧了普通人有负债无资产的情况,彻底锁死,社会固化程度越来越高。


别被什么富人都负债的说法给洗脑了,富人负债是用资产去负债,提高资产运作效率,去赚更多的钱,跟普通人没资产去负债消费是两码事。


所以对于蚂蚁来说,如果把个人消费贷款这事情搞得太过了,那就会产生负外部性,说人话就是,它为了自己赚钱结果给社会带来了问题和成本,也可以称为成本外部化。


类似的例子还有美团,美团把外卖做这么大的情况下,也造成了交通安全隐患、骑手人身安全问题、骑手工作体验和尊严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目前它自己是不承担不解决的,而是全社会在承担,这就是成本外部化。


如果它要认真去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要花很大成本,我估计美团现在每年那点利润亏光都不够,所以可能整个外卖体系都应该重新定价和设立规范。


这个负外部性,或者说成本外部化问题,就是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弊端,它们很能挣钱,股东们很开心,但是却把一些问题抛给了社会。


反过来,经常有人批评国企央企效率低、不赚钱,但很多国企、央企有巨大正外部性,比如铁总,亏钱亏了几十年了,负债几万亿,但是高铁对全社会的效益大家有目共睹,要知道它是绝对垄断地位,它要挣钱还不容易吗,提高票价就行了,但铁路票价太高对社会运行有很大负面影响。


所以我是挺想呼吁这个事情的,对互联网企业的成本外部化问题需要加强监督管理,有些地方可能甚至需要立法。这个呼吁其实早就应该有人来做,只不过我们以前的网络公知们水平太低了,不该批评的瞎批评,该批评的又看不懂,老是扯什么青岛下水道的油纸包、什么背着三十公斤大包爬一天山的日本小学生。

 

二、能不能做好


现在很多人在吹大数据风控,把这玩意儿吹得好像神技一样,只要有大数据,就再也没有风险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这么吹的人应该是既不懂大数据,也不懂风控。


首先,大数据没有那么神,数学上是可以证明大数据并不可靠的,因为存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相容的形式系统不能用来证明自身的相容性,也就是说,一个包含初等数论描述的自洽形式系统,一定可以在系统中构造出既不可证真也不可能证伪的命题。


说人话就是,大数据系统做出来的决策,找出来的数学解,必定会有问题,所以如果完全信任大数据,早晚是要闯祸的。以上听不懂没关系,记住结论就可以了,我也不是完全懂,请教了一下数学系的同学。


其次,现实包含了数据、策略以外,还有政策、人性等各种因素,实际上要比一个数学上描述的形式系统复杂的多,那自然就有更多的问题,尤其是人,人是客观系统当中的主观因素,所以才会有Behavioral Finance (行为金融学),所以也才需要一些监管文件当中的底线约束,保证风险不能超出某些边界,这也是当年P2P当中缺了的东西,所幸这次我们补上了。


再者,其实也不用说得那么复杂艰深,因为蚂蚁,包括其他所有互联网金融机构,根本还都没走到这一步,我不知道它们有没有什么正在研究没有公开的东西,但反正就公开产品来说,并没有用到很复杂很高端的大数据决策,它们目前主要还是在吃自己的流量红利,说不上太多的技术含量,说难听点就是大流量放贷。


所以,这个事情做起来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即便他们愿意去做,能不能做好,也是个巨大的未知数,只能边探索边修正,既然是探索,就一定有失败的可能,这个准备要有。



ABS(资产抵押证券)


同样,扯开一下,蚂蚁之前其实犯过突破底线的问题,就是ABS(Asset-Backed Security,资产抵押证券),把自己已经放出去的贷款拿去作为抵押证券继续融资,你的贷款就是它的资产,它可以在资本市场上以这个资产作为保证来发债,说人话就是加杠杆,因为它不能像银行那样吸纳存款,所以只能用ABS来加杠杆,卖一轮就加一倍杠杆。


本来这是没有问题的,金融企业加杠杆天经地义,没有不加杠杆的金融企业。而问题在于,一般金融机构,用ABS融完资后,新拿到的钱可能需要几个月半年才能放出,所以一年可能也就滚个两三轮,搞多几轮之后很长时间过去了,前面放的贷款已经逐步到期了,所以加不了太高杠杆。


但蚂蚁的信息系统放贷效率太高了,几天就给你放出去了,放出去后有了新的贷款继续去搞搞ABS,一年给你滚几十轮,杠杆嗖嗖地往上窜,后来央行觉得这么搞不行,紧急叫停,限制到只能搞五轮ABS,到这次的监管文件里面也进一步明确这方面规定,所以,千万也不要迷信技术创新,监管底线是必须有的。


关于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细节可以去搜一下黄奇帆同志的演讲,蚂蚁发展初期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重庆那边的银行和机构,而当时黄奇帆同志正好在重庆任市长,所以他是对蚂蚁的发展非常了解的人。

 

三、即便做好了,是不是一定有效?


也不一定,产业效率和金融支持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从最简单的关系来看,以横轴为金融支持力度,以纵轴为产业效率,那么这条曲线应该是先上升后下降的,像一个山包一样,中间有一个波峰。但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因为金融支持不只有大小强弱,还有结构性,所以实际会更复杂,可能有多个波峰波谷。


而我们其实没法准确判断自己所处的点,有可能我们已经在最高峰或者最高峰的右侧了,这时候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效率可能反而下降,因为可能加剧行业内的套利或者其他什么问题。


这个观点在金融业界是挺普遍的,他们认为基于小微企业的自身现实条件,融资难实际上是一个合理状况,也是系统内部充分竞争、充分激励的必要条件,主观上我不认同这个观点,但客观上我不知道如何对其进行证伪,我猜政府也不知道,我猜目前地球上没有人知道,所以同样是一个需要去试错的问题。

 

好了,这三点下来,大家应该知道这个金融创新当中的复杂性了,虽然第一篇我批评了下网络上对马云的过度否定,那主要是因为那些否定很情绪化,说到不点上。后两篇就给大家把这里面的可能性、风险性,以及复杂的未知都展示了出来,辩证地看待问题,这就是治国理政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不现在说改革进入深水区了呢?前人的经验用得差不多了,下面只能我们自己去试错了,不要轻易去无脑轻信,也不要情绪化的过度否定,保持对复杂性的敬畏。


那么,马云和金融创新的问题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如果你喜欢本集内容,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更多朋友。


编辑|何海东   审核|杨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吴晓波频道

    音频已更正,感谢同学们的指正~~

  • 听友248882727

    两期语音都一样?

    白果果儿 回复 @听友248882727: 我也发现了

  • 听友248882727

    语音还不换回来么?

  • 香樟树_rk

    70和71重复了

  • 听友87210894

    重复了

  • 董志辉_qk

    语音挂错了

  • YihuanElodie

    音频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