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在《必然》中预言,未来,“注意力”是人类第一生产力。现代人醒着的时候,绝大多数时间都盯着各种各样的屏幕,但盯着屏幕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是我们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社交网络上,至少眼下如此。移动互联网时代,连接一切变成可能,网络社区和社群逐渐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的构建,也在创造着意想不到的商业价值。
孕育互联网社交生态的时机已经成熟,本章,有道理君就和大家一起管窥一二。
社交网络中最为常见的两种形态,是个人关系链和社群。如果将这两种形态回想为社交网络中的两个典型场景,就是好友和群/部落。反映在社交产品上,一种是如微信、微博这种以用户个体为核心的产品;一种是如豆瓣、贴吧这种垂直社交产品。
不过,《互联网生态》认为仅仅这样划分不足以呈现社交网络的多样性。本书作者以关系强与弱和虚拟与现实为维度,分出了四类社交关系。
第一类是熟人在虚拟网络空间的社交。比如通过Facebook、人人网、QQ、微信等社交网站和App,我们不断更新并分享朋友、同事、亲人的社交信息,这是互联网社交产品中典型的熟人关系链交互的方式。
第二类是陌生人在虚拟网络空间的社交。典型的代表有微博、天涯社区、陌陌。以新浪微博为例,近6亿注册用户中,大部分的草根微博博主成为明星微博博主的粉丝,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追随群体。人们会因为对于某个人或是某个话题的关注,而迅速走到一起。
第三类是陌生人在现实中的社交。在这个类别中,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基于陌生人的口碑经济。比如大众点评网的商业模式,就是完全基于陌生人的推介。而基于弱关系链的口碑推介,则会使这种推介的可信度大大增加。这种弱关系链也可生成人脉运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弱关系链进行一些社会任务的众包——比如Uber。
第四类是熟人在现实中的社交。这个社交类别范围最狭窄,但却可靠。如今,基于此种社交关系延伸出的P2P熟人借贷模式值得期待。但眼下,大家谈P2P色变,互联网社交金融能走多远,还有待考量。业内人士认为,熟人关系并非信贷的“安全屏障”,是否合规有待考验,风险依然存在。
有道理君一边聊社交方式,一边谈及了社交平台的商业化价值。从以上四种社交关系中,我们很容易明白。社交关系的价值实际上建立在共享经济基础上,共享经济的模式在虚拟网络世界中逐渐延伸,最终将影响到整个现实社会。移动互联网正在构筑一个复杂、庞大的生态系统,催生出形形色色的经济形式。共享经济、粉丝经济以及社群经济的出现,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
中国社交媒体使用量已经处于很高水平,数据显示中国活跃的互联网用户数为6.68亿;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数为6.59亿——99%的中国网民使用社交网络。构筑互联网社交生态几乎成了每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目标。
但我们又有多少公司真的抓住了互联网社交生态的脉搏呢?就以“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社交”来举例吧。
目前关于可穿戴产品讨论最多的是其不够时尚、电池续航能力坑爹、用户体验不佳等导致用户黏度不够这类问题。大部分人关注的都是可穿戴产品硬件的本身,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即基于可穿戴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社交生态圈的形成与扩展,这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最终端移动入口的新机遇。
现在各种可穿戴设备在开发附属App时都会加入社交功能,比如小米手环。但是不同智能设备产品之间的社交平台是没有办法兼容、互相连接的,需要一个共同的平台让用户进行分享和互动。
微信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微信API接口的开放, 使用户可将运动数据分享至微信朋友圈,微信好友可浏览、评论和点赞,形成好友之间的互动,由此衍生出“运动+社交”的新社交生态圈。
在这个重度社交、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基于可穿戴设备形成的生态系统如果能基于社交进行打造,这或许会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与国际巨头差异化优势缩小的一个机会。
同样,互联网社交生态下的营销也该转变思维了。
比如,眼下社群营销很火,但社群时代的新商业规则,是用社群去定义用户。不论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只有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和社群,精准找到消费者,并与之高频互动,了解消费者的身份、兴趣、状态、情绪、情感及位置等信息,让营销实现本地化和场景化,才能获得订单,而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被动等待消费者上门。
社群经济是对粉丝经济、体验经济的深化和延伸,变单边经营模式为去中心化的多边、无限边经营模式,通过抓住用户的心理体验和情感诉求而维系较强的黏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群经济通过激活自组织,最为有效地激发了群体智慧,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当下仍持续红火的罗辑思维自媒体。
而社群经济时代的用户,将成为全程参与企业经营流程的社群成员,企业必须为之进行全流程的彻底再造,让各环节的群体协作成为可能。还要在此基础上根据社群成员的反馈,不断提高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的能力——小米在这方面独树一帜!
社群经济下已经衍生出共享经济如Airbnb、Uber等,粉丝经济如小米、Roseonly等,共享经济如众筹等,一切动能来自社群,社群的力量推动着企业的变革和品牌的再造,企业和品牌社群化正在成为下一个风口,社群经济也将成为改变中国未来的新经济模式。
互联网社交生态的商业逻辑
互联网社交生态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呢?有道理君觉得是一系列的“常识”。比如未来的商业是基于人,而非基于产品;社群只是社群,社群生态才是商业;在以兴趣聚集用户、内容沉淀用户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提升用户的参与度、连接度和信任感,盘活粉丝经济和共享经济,是社群价值变现的基本模式等等。
社群的背后不只是粉丝和兴趣,还承载了非常复杂的商业生态。
例如,我们以前居住只要有个房子就行了,但是现在房地产开发商卖房子之外,还建有小学、各类商铺、休闲娱乐会所等,通过这些来增加买房和住房的附加值。这样的商业模式逐渐发展完善,为消费者提供多维度的服务,就变成了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当下十分热门的智慧社区,就是基于这样的商业逻辑。
社群将继续实现爆发式增长,渗透到更多的领域和更碎片化的市场;精英阶层所主导的强势社群其影响力将持续扩张,去中心化的草根社群将成为中坚力量;面向小众用户的社群将成为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以区域和垂直为坐标去聚集用户;社群之间的协调与联动将会更紧密,形成垂直领域的大型社群联盟;社群柔性化、个性化、动态化分布特征凸显,逐步渗透到社会民生和产业链条的各环节……
移动互联网社群时代,任何社交需求及行为最终都落实到人,工具、平台只是用来辅助升级社群形态。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目标,用社群经济替代传统商业,并且把商权交还给消费者,这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模式。
关于互联网社交生态,我们就聊这么多,下章见!MUA~~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