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正直无私的念头就是“无念”

144.正直无私的念头就是“无念”

00:00
19:08


阳明先生不断强调,格物之“物”皆是心中之事。而在本集中,学生陈九川也体悟到其中真意,但学问修持之间,依然有些许疑惑之处。九川只因厌恶迷乱于泛滥学说之间,而不明何为真正的动与静。对答之间,不难看出,从古至今,圣人学问皆是不离“良知”二字。所谓真正的静,并非无念,而是所发念头,皆是廓然大公,皆是正直无私的,此便是“无念”,便是真静。上天赋予我们的天机,在我们身中便是一股活泼泼的气,这股气是没有好恶,没有私欲的。跟随张讲师的讲解,一起来看看阳明先生是如何指导学生观照实相的。


1  为什么说【物】不一定就是【理】?

如何判断当下是不是私欲?


《传习录卷下》

(一)

九川乃释然破数年之疑。又问:“甘泉近亦信用《大学》古本,谓‘格物’犹言‘造道’,又谓穷理如穷其巢穴之穷,以身至之也,故格物亦只是随处体认天理;似与先生之说渐同。“

先生曰:“甘泉用功,所以转得来。当时与说‘亲民’字不须改,他亦不信。今论‘格物’亦近,但不须换物字作理字,只还他一物字便是。“

后有人问九川曰:“今何不疑物字?”曰:“《中庸》曰:‘不诚无物。’程子曰:‘物来顺应。’又如‘物各付物’、‘胸中无物’之类,皆古人常用字也。”他日先生亦云然。

(二)

九川问:“近年因厌泛滥之学,每要静坐,求屏息念虑,非惟不能,愈觉扰扰,如何?”

先生曰:“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

曰:“当自有无念时否?”

先生曰:“实无无念时。”

曰:“如此却如何言静?”

曰:“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戒谨恐惧即是念,何分动静?”

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曰:“无欲故静,是‘静亦定,动亦定’的定字,主其本体也。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此是天机不息处,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体之念即是私念。”

各位好, 欢迎继续来欣赏《传习录》,我们就接着上一次的本文往下讲。

“九川乃释然破数年之疑。”这个时候九川,离开王阳明之后的几年,他不知不觉又把格物的物怀疑成外物了。现在被王阳明一讲,原来身也好、心也好、意也好、知也好、物也好,原来是同一件事。各位这个解释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仔细地在身中好好地体会体会琢磨琢磨,你就不会怀疑王阳明所说的。

“又问:甘泉近亦信用《大学》古本。”那么甘泉湛若水,前面讲过了,九川又问阳明先生说,最近湛若水也相信,要沿用《大学》的古本而不是朱熹的版本。“谓‘格物’犹言‘造道’。”可是他却说“格物”就跟“造道”是一样的意思,这个是在《甘泉先生文录》里面。甘泉先生说:“格者,至也;物者,天理也”;天理就是道,“格”即造诣之义,格就是造,造诣;格物就是造道。造道什么意思呀?就是随处体认天理叫作格物。他这个解释各位有没有看出一个端倪,就是他觉得物这个字,要用理来解释它,把它改成理,到底这样讲对不对。

“又谓穷理如穷其巢穴之穷。”并且湛若水又说“穷理”就像“穷其巢穴”,“穷其巢穴”什么意思呀?就是某个东西躲在巢穴里。我要把它的巢穴给灭了,让它无处躲藏叫作“穷其巢穴”。“以身至之也。”就是用我的身去实践,把我里面的阴私,把它的巢穴给灭了。“故格物亦只是随处体认天理。”所以湛若水就说“格物”就是“穷理”,“穷理”就是“随处体认天理”,让这个阴私无处躲藏。那干嘛又讲一个“穷理”又讲一个“格物”呢。不是这样吗,他说“格物”就是“穷理”,这个跟朱熹的说法又靠在一起了。

“似与先生之说渐同。”他这个说法哦,现在湛若水已经有改变了,第一个改变就是他认为朱熹的版本,实际上是前后不怎么连贯的。仔细读一直读一直读,就会发现说《大学》古本,《礼记》里面的古本才是有连贯性的,应该要用那一个版本,然后呢渐渐在靠拢的过程。他现在解释格物啊,解释穷理好像也慢慢正在跟您靠近哦,他讲这个意思。

“先生曰:‘甘泉用功,所以转得来。’”那这个时候阳明先生就说,他说湛若水,他平常是很用功的人,他一定是三四年前跟我讲了话之后回去更用功,他很用功所以转得来,所以他现在转而相信旧本,本来就已经圆满了。“当时与说‘亲民’字不须改,他亦不信。”那三四年前我就跟他讲了,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被朱熹改成“新民”,朱熹解释“亲民”就是解释成“新民”,解释成“新民”嘛,那就等于是孔夫子没事找碴,明明“新民”就“新民”嘛,你写个“亲民”干嘛,对不对。让我们后世去绞尽脑汁把它改成“新民”,孔夫子跟我们玩游戏吗,捉迷藏吗?肯定不是,他写“亲民”就是“亲民”的意思。所以王阳明说“亲民”就是“亲亲而仁民”,不是“新民”,也不需要改,他也不信。

“今论‘格物’亦近。”他现在说“格物”就是“穷理”也是一样的,“格物”不必改,“物”就是物不必改成理。“但不须换物字作理字,只还他一物字便是。”格物就是“物”,跟亲民就是“亲”,不必改。你不要画蛇添足了,如果“格物”就是“穷理”,当时孔夫子不要捉迷藏。他就说“格理”不就好了吗,干嘛说“格物”呢,为什么?因为物不一定有理,不一定有理才要格呀,不一定合理才要格。格理,本来就是理,格什么格,他说不需要换作理字,只还他一物字便是。各位,求学问一定要像王阳明这样,怎样恰当就怎样,当时孔夫子想的就如此的精细,字字珠玑,没有说我写一篇《大学》,然后让你们以后来挑毛病说,我写错了再来改的,那不是贻笑大方吗?对不对。那不是误导了千秋万世的子民了吗?说不用改,“亲民”的亲你也不要改,他当时不信,后来他渐渐相信古本了。我跟他讲你现在这样子解释,湛若水说格物就是穷理,我告诉你,物字就是物,不必改成理,不要自作聪明,不要画蛇添足,孔夫子够聪明的啦。既然是至圣,没得你改啦。

“后有人问九川曰:‘今何不疑物字?’”这个事情呢就定下来了,九川以后就相信物就是心内事,跟知、跟意、跟心、跟身是同一回事。后来就有人问九川说“今何不疑物字?“说你现在对于物字怎么不怀疑它是外物了呢。

“曰:‘《中庸》曰:‘不诚无物’。’”这个时候九川就说了, 说《中庸》里面不也这样讲吗。说“不诚无物”,“不诚无物”的物是指胸中如果不诚的话,那心里面呢是没有任何成效的;没有任何造诣啦;没有任何良知啦。你不诚就没有良知啦,所以这个物就不是事物的物,你看“不诚无物”的物你不可能解释成事物的物。是说你不诚,那你的心就不明,对不对,没有程度嘛。

“程子曰:‘物来顺应。’”程子说“物来顺应”,他这个是从《明道文集》里面来的。“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这个物字啊,指的也是内心的一气,内心的气一上来了,我们只是观其自在如此而已呀。不把它当外物来说啦,为什么?因为程子说,“要在腔子里体道”,各位对不对?“物来顺应”指的是腔子里的物涌现了,而我们来体道,不是外物跑来,因为前面程子已经讲过了。在《二程遗书》里面,这个明道说“心要在腔子里体道”。各位还记得吗?上两节的时候,我们讲过这个事情,“心要在腔子里体道”,所以物来顺应是心内事,不是心外事。

“又如‘物各付物’。”顺应自然毫无私心,廓然大公。内心的气怎么跑就让它怎么跑,怎么起就怎么起,怎么落就怎么落,只是观其自在,叫“物各付物”。

“‘胸中无物’之类。”那这一句就更明白了,古人在《世说新语》里面是有说“胸无宿物”,就是胸中没有放隔夜的心,实际上何必隔夜,当下就“胸中无物”了,当下就胸无执着了,你看这个“胸中无物”就知道,这个物指心内的执着而不是指外物。

“皆古人常用字也。” 就是古人常用这个物字,都把物当身内事来看而不是专指身外的物品,所以我对这个物字已经不怀疑了。各位,我们今天读这一段也是一样要有这个了解,格物的物未必要解成事物的物,如果解成事物的物就如九川一样,跟诚意正心跟格物致知不能连贯。如果你照朱熹的解法,格物把它当事物的物,致知把它当知识的知,那跟诚意正心何干呢。内外两不相及,所以九川难免会有疑问,后来王阳明就跟他讲了。物、知、意、心、身,都是一个东西。现在九川对这个格物的物毫无疑问,物是心内事。好比刚刚所说的这么多,“胸中无物”,“物各付物”,“物来顺应”,“不诚无物”,这些物都是指心内事。毫无怀疑,至此的时候九川对这个格物在内在心内,我们不要说在内是心中的事情,这一点是完全释然了。

“他日先生亦云然。”然后,他就把这一段说给王阳明听,王阳明说对的是这样,这个“物”字呢,这样就被解开了。“胸中无物”的物就不是物理的物,不是事物的物,这点就明白了。

我们看第二段

“九川问:‘近年因厌泛滥之学,每要静坐,求屏息念虑,非惟不能,愈觉扰扰,如何?’”九川问阳明先生说,我近年来已经非常厌恶那种泛滥的博学方式。这种求学心态,各位这个心态真的很疲惫,就像现在很多人,想要学一点修行的功夫。这边听那边听,一直听,越学越多。各位你知道心理学有多少学派吗,这个学派学到差不多也要一年两年,那个学派学一年两年。这边听那边听,甚么都学,这叫作“泛滥之学”,好像要学比多的啦。“每要静坐,求屏息念虑”,可是我现在想要回到自身上,我不想再到处博学了,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在《庄子》里面的。各位我们的生命长短是有限度的,“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无限度的。各位你到书店去看看,你要每天看一本书,你一辈子还看不完,因为你一生只有三万多天,我敢讲大一点的书店都不止三万多本,一天看一本你都看不完。所以,不要老是在比呀,互相比较说谁的书看得多,没有用,要看得正,看得对,看在主轴上就够了。所以我最近很厌烦那种泛滥之学,“每要静坐,我现在常常想要独自静坐,好好来观心学清静。“求屏息念虑,让我的思虑能够静下来。可是我发现,“非惟不能,愈觉扰扰,如何?”我发现静坐下来念头一直飞,而且越静坐念头越不能止,我想要止住它又。各位,我本来有一个念头,一直飞就已经够多了,我又起个念要止它,不只是止不住它还又多了一个止它的念。你看这是不是开倒车,这怎么办?

“先生曰:‘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这个话讲得太好了,念是基本功能,“如何可息?”念是不能息的,“只是要正”。各位,今天开始你打坐你仔细想这句话,不必止念,念头纷飞的时候,你只要问正不正、符不符合良知,是不是私心作祟、是不是私人计较,还是廓然大公,大公无私是为人好,光明磊落,你只要想这个就好了。你的心自然静下来,剩下的是什么,剩下的就是正的,剩下的就是良知。说心如何可息,怎么能够息,息就是停止,心念怎么能够停止呢?这个念如何可息,怎么能够停止啊?是停不了的。现在有好多的人,为了要打坐发明了一些仪器,可以放在你的脑波上,测量你的脑波,当你的心念都不动的时候,α波β波γ波,越静谧的时候波形不太一样的,确实是如此。但是,古人修行只讲正心诚意,而不是在讲说要把心废掉。各位,这个心念可息的话,把心废掉,就像我们念头可以想,你一定要把它废掉。就像眼睛可以看,各位,如果我们眼睛看,看了好看的东西,吃好吃的东西我们心都会动,因为看得到好看的,好吃的,我们心就会动,所以我干脆把眼睛挖掉,把舌头剪了可以吗?我听到人家骂我,心里会动,干脆把耳朵塞了可以吗?不行的。心念,念就是为了要正常的运作,念如何可息,只要正。

“曰:‘当自有无念时否?’”九川就怀疑了,念不可息吗?应该也有无念的时候吧。

“先生曰:‘实无无念时。’”他说实际上是没有的,不可能的。静坐的时候,你感觉到你很静谧,你感觉到你很静谧,光光那个感觉到静谧是不是一个念,就是一个知,知就是一个念,这有什么可疑的吗?各位,你说那我睡觉的时候,我都已经昏死掉了,然后我明天起来才知道。那时候不是无念吗?可以这么说,但是这有什么用吗?这没用啊,这跟致良知有关吗?跟良知无关哪,跟良知有关的是,在有念中还是无念中啊?如果无念就能够致良知,那每个会睡觉的人都致良知了不是吗,那睡越多越良知了不是吗,你就念头不动的时候本来大家都是良知的,跟你的功夫有什么关系?这毫无关系。各位对不对呀。又不是睡越多越明心,那干脆来比睡觉好啦,对不对?所以他说实无无念时啊。

“曰:‘如此却如何言静?’”没有无念的时候,那怎么样清静我的身心?我的内心怎么样得到安宁,静坐不就是求个无念嘛。

“曰:‘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你说如何言静,对不对?我所谓的静,念头未尝不动,念头动就可以静。静不静跟有没有动念没有关系,只跟你苦不苦恼有关而已,各位对不对。各位动念头不一定苦恼。凡是廓然大公光明磊落的念头都不苦恼。各位有没有发现这个特质,你仔细体会看看。凡是我私我欲的念头都很苦恼,你仔细体会看看;所以,人在静的时候未尝不动,念头不一定不动,动未尝不静,念头在发动的时候不一定不静。比如说王阳明做一个大将军,受皇上之命要去平定祸乱平定兵乱,他想的就是光明磊落廓然大公的事情,他不是为个人名誉声望在打拼,而是为了要安定全天下子民。你看心胸有这么大的时候,他即使日理万机,即使带兵打仗,即使敌人在前,抡刀上阵,正在厮杀征战哦心未尝不静,为什么?廓然大公而已。所以,静不静非关于念头动不动。

“戒谨恐惧即是念,何分动静?”对于我们内在,是不是有贪嗔好恶,我们加以戒慎恐惧。古人不是常常教我们戒慎恐惧吗?“君子慎其独也”嘛,“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那么我们要“戒慎恐惧”,“慎其独”,“戒慎恐惧”不是念吗?圣人叫我们“戒慎恐惧”,这也是念头的一种。那你说,那我都要时时刻刻“戒慎恐惧”,哪里还有什么静的时刻呢?所以,念头在动不一定就是不静,何分动静?学问只问正不正,而不是分念头动不动,只问念头之发正不正,所以诚意正心嘛,念头只要正都是静的。

“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那么这个时候九川就说了,那你说念头不必停就可以静。那周子,就是周敦颐,周敦颐为什么会说“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周子在《太极图说》里面说的,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那他说“主静不就是要静吗?那什么叫静呢,“无私”叫作静。简单地说周敦颐的意思是说,圣人就是以中正仁义而没有私欲,而不是念头不动,不过这个话我们在看的时候,我们会误以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是要静下来。各位你有没有发现,中正仁义有没有动念头,肯定有的呀,不然怎么说中正仁义。“而主静”,然后我们最后只看到主静这两个字,我们就忘了前面这个中正仁义这四个字。

王阳明先生怎么回答呢,王阳明先生说:“曰:无欲故静。”说周敦颐所说的“主静”,主静什么意思,是无欲。“是‘静亦定,动亦定’的定字,主其本体也。”这个静,是静也定动也定的才叫作静。静,简单地说就是无欲就是中正,那么“静亦定,动亦定”这个话,本来是从《明道文集》出来的。就是程颢所说的话,“主其本体也”,说这个静是“主其本体”,指的是定在良知的本体上,“‘静亦定,动亦定’的定字,主其本体也。”是定在什么东西上,不是定在没有念头上,是定在什么东西上,心的本体。什么意思,良知的本体,各位良知的本体是什么呢?一团气,这团气活泼泼的,这团气虚而待物,该静就静该动就动。是定在这个气的实相上良知上,叫作“静也定”。在这个气机的实相良知上,气机动了也是定在这个气的实相的良知上。这个时候呢,没有好恶分别叫作静,所以叫作“无欲”,叫作“静”。

“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此是天机不息处。”“戒惧之念”,我说我们戒慎恐惧嘛,说要戒慎恐惧它只是一股气呀,不然为什么叫作活泼泼地,“戒惧之念”,戒慎恐惧。什么叫戒慎恐惧,维护确保我现在内心是一团,活泼泼的气机实相,你在确保的这个过程叫作戒惧,叫作戒慎恐惧。“是天机不息处”,“天机”是什么,天的气机呀,老天爷赐给我们的气机,气机盎然,气机盎然不能停的,不能停所以叫作不息。各位,“至诚无息”,至诚无息,《中庸》“至诚无息”的真义就是在这里,它是活泼泼地天机不息的。

“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这个是从《诗经》里面出来的话,《诗经》的周颂说“维天之命”,“维天之命”什么?天所赋予给我们的,它的命是什么,就赋予给我们那一股中正的气,在哪呢?就在黄庭里面,“于穆不已”,各位那个于是感叹词。穆是什么,庄重美盛非常盛美,说天所赋予给我们的那一股气,是这么庄重盛美。“而不已”,“不已”是什么,运转不息。各位,因为心就是一团的气呀,我们真正的命也是一团的气呀。人死后身体抛掉就烂了,剩下什么?气呀。那叫“维天之命”,是这么样的运行不息呀,是这么样的庄重盛美,所以不能停的。

“一息便是死。”

气是动的,气不能停止的,气一停止,死啦。

“非本体之念即是私念。”

各位你要知道,本体是什么?气,活泼泼地呀,“天机不息”的,“于穆不已”的。好所以,在体会你的本体之念的时候,千万不能是体验那个停止的,不是的。不是本体之念,不是活泼泼地,不是天机不息的即是私念,那就是私念。你所要做的是把私念拿掉,你要专注在本体上,是定在本体上。本体的什么,本体的气机实相上,这个才是求学问惟一的关键主轴的地方,所以说静坐的时候要不要无念下来呀。他说实际上是不能无念的,为什么?因为你正在感觉活泼泼地,你在感觉的时候是不是个念,是啊,你在维护你的天机的实相,维护的时候就是戒慎恐惧。戒慎恐惧是不是个念呢,也是个念,哪里有无念的地方呢?

好这一节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09683992

    黄庭禅进修班什么时候来广州呢

    黄庭心学 回复 @听友409683992: 您好,内地黄庭禅初阶课程,目前因疫情原因,停课了,推荐您加志工微信htzchina,等到有课程的时候,会第一时间得到通知。同时推荐您多听张讲师讲的系列经典如:《张庆祥讲道德经》、《张庆祥讲六祖坛经》、《张庆祥讲心经》,《幸福内心禅》等有机会进入课堂跟着张讲师学习。 黄庭书院志工 敬上

  • 听友68890145

    中正无欲,无私才是真静

  • 福心耕

    坚持听下去,渐渐有所体悟!

  • Li欣茹

    念头只要正的,就都是静;无欲,动亦定,静亦定,定在良知上

  • 黄金颜玉

    儒家思想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 贤哉回也_mf

    观自在,就是静。大公无私,就是静。

  • 水心投资

    格物,这里的物不是事物,而且是心内的意必固我,去其人欲,归于天理,亦是良知之致。这就是诚意,亦是正心。 因为万事万物都靠心感知,无心则无身,无身则心亦无法感知,所以无身则无心,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 水心投资

    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意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上而格之,去其人欲,则天理、良知自现,这就是诚意,亦是格物致知,又何不是正心、致良知。

  • 萬靜

    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18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