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143.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00:00
17:51


学生九川继续请教王阳明,认为“明明德”的功夫只是“诚意”,为什么还要有“格致”的工夫?后来又体会到意之诚伪必先“知觉”,所以要致知,可为什么又多出个“格物”的工夫?再仔细想来,意之善恶本来自知,只因物欲所蔽,才见不得,所以要格物,可这样一解释,格物在外,诚意在内,好像前后的功夫颠倒了,不成一片。九川有此惑,只因又将格物的“物”理解在外而不在内了。王阳明一语道:“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这“一件”是什么东西呢?请听张讲师为我们精彩解读!



1  为什么我们要反复朗诵经典到很熟悉的地步?

求学问过程,为何说有真知者在身边很重要?



《传习录卷下》


(一)

山间乃自录《大学》旧本读之,觉朱子“格物”之说非是。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为物,物字未明。


乙卯归自京师,再见先生于洪都。先生兵务倥偬,乘隙讲授,首问:近年用功何如?

九川曰:“近年体验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诚意’。自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诚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工夫?后又体验,觉得意之诚伪必先知觉乃可,以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为证,豁然若无疑;却又多了格物工夫。又思来吾心之灵何有不知意之善恶?只是物欲蔽了,须格去物欲,始能如颜子未尝不知耳。又自疑功夫颠倒,与诚意不成片段。后问希颜。希颜曰:先生谓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极好。九川曰:如何是诚意功夫?希颜令再思体看。九川终不悟,请问。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濬所举颜子事便是了。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之,去其人欲而归于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诚意的功夫。

各位好,欢迎继续来欣赏《传习录》,我们接着讲九川跟阳明先生的对答。

“山间乃自录《大学》旧本读之,觉朱子‘格物’之说非是。”“山间”,那段时间我住在这个山中,小住啦,“乃自录《大学》旧本读之”,因为以前都是读朱熹所改过的版本,王阳明说《大学》朱熹改的版本是不对的,要原来《礼记》中《大学》的原本才对的。所以就抄录了这个《礼记》里面的《大学》的版本来阅读朗诵。各位,读书就是要这样,要读之,各位,你要知道陈九川是何许人也,一个进士耶!各位进士是什么样的人?他还需要读《大学》吗?各位你要知道进士就是《四书》是已经背烂了,那为什么还要读呢?因为以前读的是朱熹改过的版本。你一定要从头到尾朗诵,朗诵到很熟很熟,你才能够把全篇大意把它给贯通,才不会支离破碎。我们现在解释这个经典,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这个断简残篇啊,截取一段字我们就要解释,我们都忽略了它上下文、小段大段的关系啊。就像一个人讲话,你不能截取他几个字出来评论哪,你要看他讲这十分钟的话,这几个字是在贯穿这十分钟的话的什么意思啊,这一样的意思哦!所以经典一定要熟读。

我现在在办,鼓励大家读经。然后,我们订定了有《初五》、《二五》、《三五》,就是一开始的五本书,然后第二阶段的五本书,然后第三阶段的五本书。《初五》我们已经编订好啦,各位,在阅读的时候先不要懂太多意思,一直读一直读,读到文意有点熟,有点熟之后就开始来研究它的意思,自自然然就能够贯穿。读经当然不是说不要去懂它的意思,一定要懂它的意思,但是一开始读先贯穿全篇大略的轨迹,就好像我们要去一个都市玩,先拿出大大的地图,你先不要管哪一条街道的细则啦,不要管说哪边有一间什么房子,前面有什么景物,你先别管这个,先把大大的地图拿出来,我要去的地方在这么大的地图的什么位置,大的区域先了解。所以读书一定要这样,勿囫囵吞枣,先把经典啊整部读读读,读到你每一个字都有点印象,然后再进入它精细的地方。那么在闲居的时候呢,他就自录《大学》旧本来读,他就慢慢贯穿了之后他就觉得,朱子的格物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对的。

“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为物,物字未明。”可是呢,先生说格物格物,说意之所在为物,“意之所在”什么意思啊?各位,这个还是很值得斟酌,对不对?“意之所在”就是我想到这个人,那个人就是物嘛,那这个物还不是在外。各位,“意之所在”你一定要注意这个字——“意”!“意之所在”你想到这个物,“意”还是在内,不在那儿,意的所在,因感于这个人这个事这个景色,这个顺境这个逆境,而意在里面哪,心在里面哪,这个心一起有什么变化,那个变化就是物,所以这很容易产生误解啊。物字未明这个“物”到底是什么?我前面在上篇的时候,已经花很多时间讲过这个啦,什么是“物”? 就是你内心的那团气!那团气一动的一剎那,诶,产生个意思,这叫作意啊。可动的那一团,就是“物”。“精气为物”,就是气啊,心里的一团气,他对这个“物”字还是没有明啊。

“乙卯归自京师,再见先生于洪都。”那么乙卯年就是正德十四年的时候,那个时候阳明先生已经四十八岁了,两个人四年后又见面,归自京师,这个九川啊从京都归来,再见先生于洪都,那么再次跟阳明先生在洪都见面,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那个时候呢刚好阳明先生是奉皇帝的命到福建去铲除叛乱,叛贼叛兵,刚好到南昌这个地方来。先生兵务倥偬,乘隙讲授。”“倥偬”就是事务很繁忙、很促迫的样子。这个先生是来打仗的呀,打仗当然很忙啊,可是一有空闲,趁着空闲就来跟他讲授格物致知的道理,总而言之都是《大学》的道理啊。王阳明再怎么讲,离不开孔夫子的《大学》就对了。

“首问:近年用功何如?’一开始王阳明先生就问陈九川说,我们已经好几年没见了,近年你的用功进步怎么样?九川曰:近年体验得‘明明德’功夫只是‘诚意’”说近年啊我确实发现《大学》里面啊,说“古之欲明明德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必先齐家,齐家之前要先修身,修身之前要正心。什么是正心?正心之前就是诚意,说“明明德于天下”,其实就是全天下的人都诚意啦,功夫其实只是“诚意”而已啦。各位,什么是“诚意”?一种为人好的心、成就人的心。君子啊,做任何事有成人之美的心就是诚意哦。明明德于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诚意上再去不得。明明德于天下我怎么想怎么想啊,治国也是诚意啊,修身也是诚意,齐家还不是诚意,正心还是诚意啊,正心的根源还是诚意,一直推一直推,推到这个诚意上面,一个人只要有真诚的这个心意,不就够了吗,已经没事啦,学问已经无可进了呀,到‘诚意’上再去不得,没可进的啊。

“如何以前又有格致工夫?”如何在“诚意”之前又摆了“格物致知”?各位,不是讲八条目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八条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诚意正心,大家都以为你很懂诚意正心啦,这也没这么容易啦,诚意不就得了吗,至诚无息,对不对?《中庸》不是这么说吗,教人就是教一个“诚”嘛,一个字够了,为什么前面还要摆“格物致知”?这是什么道理,他想不懂。

“后又体验,觉得意之诚伪必先知觉乃可久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有所发现,发现说,虽然是以诚意为本没有错,可是我的意到底诚不诚啊?我一定要先去感觉,我要知觉啊,不然我怎么知道意诚不诚啊。各位,你要去感觉啊,这个叫致知啦。所以,我们现在教禅学常常教你先感觉你的内心,说我对内心毫无感觉,这个叫作还不能致知嘛,对不对?一定要去感觉嘛。

“以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为证然后呢,九川就举出颜子的这一段话,其实这一段话是在《周易》系辞下篇里面啊,原文是:“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这个是孔夫子在《易经》的系辞传里面的原文。说一个君子啊,就像颜回一样,“有不善未尝不知”,他内在良知有不善,他一定要先知道啊。他要去感觉,我不善但是我知道,这也是致知的一环啊。那我有善我知道能够行持,那当然更是致知喽,对不对?然后我知道我的不善,以后绝对不会再犯。所以说颜子啊,他是知过能改,他绝对不会第二次再犯这个过错。所以,他就忽然想到这一段的时候他说,对,我心意到底诚不诚呢?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要去感觉我才知道,所以前面一定要有致知。豁然若无疑。”就豁然开朗。致知是无疑问了,对不对?

“却又多了格物可是这样去感觉就可以知道自己善不善了呀,那为什么“致知”前面又摆了个“格物”呢?我左思右想,我还是想不明白。又思来吾心之灵何有不知意之善恶。然后他慢慢又开始想了,对啊,我的心哪里有不知道善恶的道理。各位,你有没有欺人你最知道嘛,对不对?你现在说这个话你老不老实,你知道啊。你现在对这个人讲这个话真不真诚、有没有虚伪,难道你不知道吗?你当然知道啊,你去知道你去感觉,只是众生不把这个当一回事。我们现在求学问,求心灵的学问,心灵是感知啊,感知器,这个良知就是一个感知器呀,你要去感觉,我哪里有不知的呢。只是物欲蔽了”为什么致知前要格物呢?每个人都可以感知的,只是被物欲所蒙蔽了。须格去物欲,始能如颜子未尝不知耳。”所以呢,致知是对,但是被物欲蒙蔽,所以在致知之前要先弄一个格物,先摆一个格物才能够像颜子一样啊。“未尝不知”,起码这个物欲能够拿掉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会更清楚明白。

“又自疑功夫颠倒,与诚意不成片段。”可是呢,我如果这样子解释,自我解释解释到这里呢,我又开始怀疑这个功夫好像有点颠倒,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格物,这样致知跟诚意,我就怀着一个为人好的心,诚意不就好了吗,对不对?前面正在做这些工作,正在这些分析比对的时候,心意其实是没有诚的啊,那不能打成一片,本来我去格物就在外面了嘛,诚意是在里面嘛,它打不成一片,我仍然是有所疑问。

“后问希颜。”希颜应该是阳明先生的弟子,叫做希兖,他是蔡宗兖啊,也叫希渊,叫蔡宗兖,也许这个声音关系,然后抄写有一点错误。所以后来我就问,阳明先生你另外一个弟子,叫作希颜。希颜曰:先生谓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极好。那么希颜回答九川说,说阳明先生说啊,“格物致知是诚意功夫,极好”,这个说法极为正确,是什么意思啦?“格物”跟“致知”都是“诚意”内的功夫,都在内。意思就是说“格物”是格心意内的物,“致知”是致心意内的知,这是指心内事,“格物致知”都是心内事,而不是说被物欲颠倒所以我去格外面的物,你格外面的物内外两不相及啊。难怪他会有疑问,这个外面的物纵使我格得来,一草一木的理纵使我格得来,仔细想一想这跟朱熹的学问又变成一样了,对不对?跟内外两不相及,跟内外诚意打不成一片,所以这个时候请问希颜的时候,希颜告诉他说,其实格物不是格外面的物,物是指心里面的物。当然外面都有物,但是起波浪的不是外物啊,是你内心啊。格的是内心起波浪的那个心啊,外物本来不会跟你起波浪的,各位对不对啊?他说,这个说法极为正确。这是在告诉九川说,物是心内的,现在的差异只是你认为人有物蔽,被这个物欲所蔽,物是在外你又把它格到外面去,这一点错误而已。

“九川曰:如何是诚意功夫?希颜令再思体看。九川终不悟,请问。”那这个时候呢,九川就问那个希颜说,“如何是诚意功夫?”为什么“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功夫?希颜您说,“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功夫,为什么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功夫?”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呀,希颜令再思体看,那么这个时候希颜啊让九川说,你在自己身上好好的体会体会,感觉看看。“九川终不悟。”我至今仍然无所体会,他这个时候请问阳明先生,到底希颜说的对不对?他要叫我在里面体会看看,我到底要体会个什么?

“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濬所举颜子事便是了。’”这个阳明先生说,可惜呀!这个一句话就可以道破了,说惟濬啊,惟濬就是九川的字,说九川啊,你刚刚所举的颜子的事是对的,哪一件事啊?就是说,“有不善未尝不知”啊,善不善自己最知道,往里面感觉。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说一语就可以帮你道破了,为什么?身、心、意、知、物是同一个东西,同一个东西,现在讲的都是同一个东西。我们说我们的情绪是一股气,意呢,是那一股气一先动的时候呢是个意;知,是它先动的时候你知道,它有个热浪上来啊你知道,那是知;物呢,那股气就是物;身呢,是气充塞在身上所以才叫作身;都是一个东西啦。这些字都是一回事,都是内在的一股气的作用,它是一个事,一股气的作用。

“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九川就怀疑啦,明明王阳明的学问都说物在内物在内,格物是心内事哦,九川后来不是也认同了格物跟朱熹不一样哦,然后自己体会体会了三四年,不是跟王阳明分开了吗,体会了三四年,他自己又下定论了,到诚意都没问题了,结果又把致知跟格物又把它摆到身外去,所以希颜跟他讲的时候,他又忽然听不懂了,一股脑就又想到物在外面。各位,我们求学问就是这样,要没有一个真知者在旁边,虽然都跟你讲过喽,你动不动就要走入羊肠小径。所以九川这个时候又说啦,物在外啊,怎么是跟身心跟意跟知是同一件事情呢?这件事情,物在内,要在腔子里体道。各位,三四年前阳明先生跟湛若水,在辩论的时候九川不是在旁边吗,而且他说,终于了解了。阳明先生讲完了“尽心”一章之后,他终于了解了,肯定了阳明先生是对的。就阳明先生一离开三年,对不对?物又跑到外面去了,怎么会是同一件呢?

“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先生说为什么是一件呢,你看那耳、目、口、鼻,还有我们的四肢,如果没有心做主宰它能够视听言动吗?所以,耳、目、口、鼻都是心的用,不是吗?如果心不在,它就形同死物啊。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如果我的心想要动、想要听、想要说、想要动,没有四肢、没有耳、目、口、鼻,它也是不行,那个心形同无用之物啊。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所以你看身、心是两个协调的,如果没有心,身就废物了嘛,如果没有身的话,心就没有帮手了,对不对?就两个都没用了嘛。

“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里面呢就是一股气,这个气充塞在全身,这个时候呢我们就叫作身。各位,心也是一股气哦,这股气充塞在全身的时候,我们就叫作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就它的这个气的核心处能够发出喜怒哀乐爱恶欲等等的七情的,那个核心处叫作心。各位,所以我们说直指人心啊,指着他的心轮啊,我们现在说的黄庭、内心,就是佛家所说的心轮,它这个核心处就叫作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核心平常没事的时候啊,我们也没有什么七情六欲,它一起一个波浪的时候七情六欲跑出来,就以这个波浪产生了一个好恶,我们叫作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这个意,我们常常会讲说,它是一股热浪,对不对?它是很紧的,它是一团的,“好揪心哦!”,为什么你会用这些形容词?就是因为“知”,心的最大功能就是感知,情绪的主体就是知啊。各位,如果没有那些感觉,没有那些涌动的感觉,你还有什么情绪可言吗?就不会啦,所以这个意里面的感觉叫作知。

“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这个意呢,执着攀附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叫作物。各位,什么叫作物?攀附。我攀附在这个人身上,我攀附在这颗钻石身上,不对的,你的攀附只在于内心的情绪,就是所谓的好恶。这股气一上来,而有一个好恶的知见,那个攀附叫作物,这个物就是气上攀附的好恶。知是气上的感觉,意是气上的动态,一个动态就是我们就产生一个心意。而那个能够感觉,能够有七情的这个核心叫作心。各位,我们全身都充满着气啊,能够有七情表现的核心就叫作内心。不是思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哦,都跟情绪无关。第七识末那识,就是我们说的内心,是我执跟无明发生的地方。佛经都这样写的,而我执无明发生在第七识,所以佛家叫“打七”、“禅七”。“禅七”是为了“打七”,是打什么?打第七意识啊,把里面的无明、好恶把它打掉,恢复它的实相就是这样而已。王阳明这样一解释,你看那物也好,知也好,意也好,心也好,身也好,全是什么呢?全是一股气,同一件事情。

“意未有悬空的。”这个意一动,未有悬空的,一定有好恶嘛。必着事物。”那个气的发动呢,攀附好恶,都发生在黄庭一气上面,然后,往外就指着某个事物啊。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所以你要诚意,“意”,各位,你要注意这个字哦,你要诚意诚意,意在内哦,就“随意所在某事”,这个某事正在发生,我的心跟它的关系,心怎么浮动,看着事物,处理着事物而观察内心,心的浮动去格正它,还是在内。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把攀附的好恶啊拿掉,剩下内在的天理,天理是什么?活泼泼的气机啊。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那么良知在于这个事情上。各位,良知在这里啊,在处理这个事情上,无蔽而得致矣,那个知啊,良知就出来了,可以致知啦。此便是诚意的功夫。”这个就是诚意。说了半天还是在里面,就在胸膛这块地方。

我们这一节先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i欣茹

    明明德功夫只是诚意,诚意是个着手处。意诚不诚要去心内感觉,就是致知。意执着攀附处是物,格物是格心内的物(物欲所蔽的私欲)。

  • 严静之

    充塞处为之身,主宰处为之心,心之发动处为之意,意之灵明处为之知,意之所在为之物。

  • 听友68890145

    诚意就是时刻有颗为人好的心!

  • 崽子黄

    一路学来,受益匪浅,谢谢张老师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18

  • 草地里的荷兰猪

    经典

  • FB_BDDW9

    谁有三五的书,哪里能够请到?

    黄庭心学 回复 @FB_BDDW9: 请私信

  • 13956362vpl

    张老师,初五 二五 三五具体是什么书啊?

    黄庭心学 回复 @13956362vpl: 您可以百度搜索“黄庭禅读经:东方圣贤学说 长养正气与智慧”,张讲师在这个视频里有详细的解说。

  • 一粒小虾米

    ❤刮了几天的大风,好久不见的天蓝云白,清晨阳光普照,秋风习习,心情瞬间变得阳光起来,做起事来也变的比以往更好。心情好,一切便都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