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路径依赖:执行难,Flag立一个倒一个怎么办?
本课重点:
1.路径依赖是怎样影响我们的行为的?
2.克服路径依赖影响的办法。
本期文稿:
大家好,我是卫蓝,欢迎来到我的决策心理学课堂。
今天的主题是,路径依赖:执行难,Flag立一个倒一个怎么办?
我一个高中同学比较信任我,所以经常会跟我聊天,向我寻求各类建议。但是他自控力比较差,学习也很差。大学的时候,不下20次打电话跟我沟通,也见了七八次,每次都是想让我骂醒他。但是在我“骂完”后,当然这里的骂是加引号的,他的改变基本不会超过三天。我说了很多话他都觉得有道理,但是他的改变还是只能维系几天,绝大多数日子他照样抽烟喝酒赌博,不想上课。
大多数人跟他一样,想要改变,但是很快又会被打回原形。是因为他们意图不够强烈吗?显然不是,大多数人跟上面那个向我求助20几次的同学一样,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极为渴望改变,然而还是做了各种自己不认可的事情。
我也经常会收到一些咨询问题问我,他们感觉自己好颓废,每天都碌碌无为,要怎样才能够让自己快速行动起来。即使很多人做出了决策,决定去做某件事情,但是迟迟没有付出行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拖延状态,是人的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存在差异。知易行难。我们做出了一个决策,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阻碍,同时,我们自身也存在贪婪短视的本能,这些都会导致我们放弃一个正确的决策。其中一个导致我们执行失败,很关键的因素是:路径依赖。
据我们的样本调查发现,很多人拖延只是因为习惯,是因为动力缺失,而在决策中长期得到强化的一种行为模式。社会学家道格拉斯·诺斯认为我们在行为过程中受益后,会不自觉地进行强化,并让自己不能轻易走出去。也就是会对曾经受益的行为路径产生依赖,而想要改变会变得十分困难。我们称之为“路径依赖”。
生物在行为过程中,非常依赖经验,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过的行为和事物。生物学家在喂养老鼠时,混进了新的食物,小老鼠会主动剔选出新食物,即使很饿,他们也只进行非常少量的尝试,而更多地选择原来吃过的食物。
习惯是有惯性的,记忆和经验的抽取是我们行为决策中重要的一环,它的发生是在对我们行为影响更大的边缘系统中。而习惯本身是一种动作记忆和体验,它是我们储存记忆最为深刻和牢固的方式之一。
更大程度上,习惯往往也结合了我们大脑的奖惩和趋避系统,并且已经在生活中无数次被证实大脑中的这一路径的可行性。当我们想要改变拖延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战胜的是一个结合了大脑奖惩和趋避的行为机制,这也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指导和足够强大的动力支持,绝大多数人改变自己是非常容易失败的。这是人的动物性决定的。当然,习惯始终是一种习得性行为,它只是我们决策过程中的大概率选择,但不会是100%。那么,怎样才能够更为有效地改掉这种“知道”却“做不到”的习惯呢?
从简单开始就是较为科学的办法之一。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好从简单的部分开始。我们大脑在接受新鲜的和陌生的刺激时,为了减少自身的耗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的能量,会自发地对它进行耗能等级的归类,并且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放弃,不要让自己太累。
提出“舒适区”概念的发展心理学家阿拉斯代尔·惠特也认为,一个人如果一直停留在自己熟悉和舒适的区域,那么人们很难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仓促地跳出舒适区,人们会感受到非常多的不适应。最后很容易被“打回原形”,并且信心和动力会发生耗损。
这也是在长期进化中的遗迹。假设我们在充满危险的原始丛林中,当我们因为做非生物性需求的事情,消耗了身体一半的能量,突然从草丛中跳出一只狮子,我们已经没有体力逃脱。过度消耗能量在那种朝不保夕的生存条件下,意味着更大的竞争劣势。所以,大脑对能量的管控非常严格。
而做一件事情,从简单的开始,实际上是在降低一个行为的门槛,也是在减少这个保护机制的唤醒程度。阿拉斯代尔·惠特也认为真正的成长大多发生在舒适区的边缘。当自己适应这种较为缓和的变化的时候,也能够更为有效并且持久地发生改变。这就是一种我们对行为改变的一种适应过程。
就像突变的天气会让一些动物灭绝,但是如果这种变化过程较为缓和,那么动物也可能对这种缓和的变化过程产生适应,并且与环境协同进化。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为了避免激发我们保护机制的商业行为。比如说,我们所知道的一些打车软件为了改变顾客的行为习惯,它们通过各种“免费打车”的活动,降低顾客线上约车的门槛,让顾客更愿意改变自己以前的那种线下叫车的习惯。等到顾客改变了这种习惯后他们就开始逐渐降低鼓励使用的力度。
而这个时候,顾客们也已经基本改变了原来的行为习惯,这个时候即使没有鼓励,他们还是很可能继续使用这个软件。
同样的,我们行为的改变,也可以采用这种较为简单有效的办法。当我们要做一件复杂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尽可能降低改变这个行为的门槛,从简单的那个部分开始。
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非常颓废,然后给自己规划了一个满满的日程计划,可是没有坚持几天就受不了了。实际上就是因为他没有遵循较为科学的办法跳离自己的“舒适区”太远,没有循序渐进,让自己的身体适应这种突然的变化,从而造成失败。
而较好的做法是慢慢增加自己的任务量,比如在第一天给自己设置较少的任务量。发现自己能够完成,并且身体上没有感觉到较为强烈的不适应,之后再进行工作量的增加。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更好的适应我们需要的变化,进而让自己的改变更为持久有效。
对应做事情从简单开始的另一种行为模式是“斯金纳行为模式”,一些人认为从最难的那部分开始也能够减少拖延。那么,到底哪一种模式会更好呢?
生物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驯化”,指的是让一种能够分解各种有机物的细菌转变为专门高效地只分解某一种有机物。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直接强迫微生物分解我们想要训练它去特定分解的那种有机物,而是通过降低其他营养成分的含量,同时逐步提高需要特定分解的那种有机物的含量,来慢慢实现。
因为直接加入想要让细菌分解的有机物而不添加其他成分,细菌会产生不适应而死去。但是通过逐级进行,可以大幅提高细菌的存活率和有效分解率,更快培养出专属细菌。从简单开始也更符合人的生物特性。
就像细菌的驯化过程一般,从最难的那部分开始进行一件事往往不适合大多数人,斯金纳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后遗症。它通过短期内的大量投入完成少部分的工作反而会造成后期对简易工作的拖延。因此它更适合那些只需要短期投入的工作,但是不适合我们对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
就像我们大多数考试大多都是从选择题开始,最后才是较难的综合题,而不是采用斯金纳的行为模式,一上来就是综合难题。这样比较适合我们对自己当前任务建立足够的信心,也更符合收益最大化。
所以始终是那句话,身体对改变需要一个适应期,如果这个改变过大或者过为激烈,身体受不了,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重复。倘若要让改变更长期,那么从简单开始能够让我们对环境产生更好的生理适应而不容易引发大脑的保护机制。这样,改变困难的问题也就更容易战胜了。
我们对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
很多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但是即使做出了自己要改变的决策,也很容易因为各种内在的或者外在的因素,而没有去落实执行。为什么我们改变的意愿那么强烈,但是我们就是没办法执行起来,做出行动呢?主要原因就是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指的是我们在行为过程中受益后,会不自觉地进行强化,并让自己不能轻易走出去。也就是会对曾经让自己受益的行为路径产生依赖,而想要改变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那么怎样才能够让自己行动起来呢?我们可以通过“从简单开始”的方式让自己慢慢地适应新的改变。我们的大脑在接受新鲜的和陌生的刺激时,为了减少自身的耗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的能量,会自发地对事物进行耗能等级的归类,并且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放弃,不要让自己太累。
为了避免这种消耗,我们可以慢慢地让自己适应新的改变,而不是通过一步到位的方式让自己做出改变,不然最后很容易陷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境地。这个过程就像写一张试卷,最好从选择题开始,慢慢地过度到难的问题上。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是卫蓝,我们下期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