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趋避理论:鱼和熊掌都想要时怎么办?

6.趋避理论:鱼和熊掌都想要时怎么办?

00:00
13:58

6.趋避理论:什么驱动着我选A而不选B?

 

本课重点:

1.趋避理论的四种冲突类型。

2.平衡趋近和回避的小技巧:量化思维。

3.如何在分析事物时不受情感成分影响?

 

本期文稿:

你好,我是卫蓝,欢迎来到我的决策心理学课堂。

 

在前面我讲解了很多关于需求的理论。需求是驱动我们决策的重要动力。我们可能因为某种需求趋近某些事物或人,也可能因为某些需求躲避某些事物和人。

在理想状态下,我们的需求就是简单地趋近或者远离。但我们都知道,“理想状态”只适合出现在教科书上,而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事物和人,都有让人喜欢的一面,但是也有让人不喜欢的一面;很多选择都是两难的,有些让人想趋近,但是有些让人想远离。

在决策过程中,我们经常要面对两个及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很多时候并没办法同时实现,导致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目标冲突,以及动机斗争。

我们把各种目标冲突的类型总结起来,称之为趋避理论。顾名思义,我们的行为受到驱动我们靠近和躲避的两类动机的影响,在两者结合下做出了某种行为和决策。趋避理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接下来,我们一一介绍这四种冲突类型。

 

第一种冲突类型是双趋冲突

双趋冲突指的是,有两个或者多个目标同时吸引着我们趋近它们,但是我们只能够从诸多选择中选择其中一个。简单概括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管理学中有一个布利丹毛驴效应,讲的是:“一头饥饿至极的毛驴站在两捆完全相同的草料中间,可是它却始终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先吃哪一捆才好,结果活活被饿死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双趋冲突,两边都充满了吸引力,但是我们只能够选择一个,并且放弃其中一个。

我第一次跟别人分享这个时,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才不会跟这头驴一样蠢。可不得不承认,很多人都会陷入这种两难选择不是吗?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很多人最后的结果也和这头驴类似,只不过我们的选择对象不是两捆草,而是两份工作、两个专业、两个喜欢的人。

 

第二种冲突类型是双避冲突

双避冲突是指,要选择的目标都是我们想回避的,可是我们只能够逃避其中一种。

举个例子,我前段时间觉得腹部隐隐作痛,到医院检查,医生想给我做胃镜。我听到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我立刻问医生,可以不通过胃镜做其他检查吗?医生说不行。最后为了健康,我忍着强烈的难受感做了胃镜。

腹部疼痛是我不想要的,但是做胃镜也是我不想要的,可是我必须二选一。要么继续忍受腹部疼痛,要么面对胃镜找到症状根源。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双避冲突。

 

第三种冲突是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指的是,同一个事物或者人,对我们既有驱动我们靠近的一面,也有驱动我们回避的一面。最终在两种“作用力”对抗下, 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前面的双趋冲突和双避冲突的对象是不同的事物和人,而趋避冲突的对象是同一个。举一个例子,假设我是一个正在减肥的小女孩,对饮食比较节制。在面对一个美味的食物时,我就会产生趋避冲突。吃了这美味的食物,我会感到快乐,但是我更容易发胖;不吃这食物,我感到难受,但是能保持身材。

再升级一下,我们在择偶上也会遇到这样的趋避冲突。比如,有一个人我们很喜欢,但是他有一些难以忍受的缺点。如果继续和他保持关系,我们会有很多满足,但是有时候会生气;如果放弃这段关系,我们要承受痛苦,但不用再忍受对方的缺点。这也是一个典型的趋避冲突。

 

第四种冲突类型是多重趋避冲突

多重趋避冲突是趋避冲突的升级版。趋避冲突是一个目标,有好有坏。而多重趋避冲突是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有好有坏。这种冲突也非常普遍。

举个例子,我们很多人都面临过决定留在老家小城市还是一线大城市的问题。我们想要去一个大城市发展,那里的好处是工资高,福利好,行业前景好,这些是驱动我们靠近目标的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则是驱动我们回避的方面,比如房价高,工作压力大,适应问题,子女教育问题。

而留在老家小城市,好处是,特别熟悉和安全,有良好的人际网络,稳定性好。而不好的地方则是,发展前景差,行业信息闭塞等等。

我们为什么会犹豫不决,主要原因也在于此。每个选择都有好处也有不足,这种冲突相对来说很常见,而且也很棘手。

 

总体来说,我们的生活中充满这四种冲突,这些冲突影响着我们的各种决策。

那么,如何在趋近因素和回避因素中平衡,以及寻找自己想要的一切呢?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很重要的小技巧:懂得量化思维。

当我遇到一个双趋冲突时,我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给A打吸引力分值我会打几分,给B又是几分呢?”然后等我评估完,会写下来,而不是让这些想法仅仅停留在脑子里打架。这种方式可以让我们很快地找到一个想要的答案。而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就比较复杂。但是处理这些问题的核心方法依旧是量化思维,只不过要量化的内容要多一些。

 

当然,量化思维只能解决一些比较小的趋避问题。更多时候,人们没办法量化出自己的需求,即使量化出来,也因为各种问题而做不出决定,尤其是在情感问题上。

有情感问题的人,他们能够意识到恋爱对象存在的问题,但是因为情感卷入,无法理性思考和做出决定。有一些读者经常会跟我反馈自己的情感难题,基于心理工作者的操守,我不会直接给建议。而是会咨询对方:

“你觉得分开之后会多痛苦?从0分到10分,你给自己打分是多少,为什么?”

“你觉得你不分开会多痛苦?从0分到10分,你给自己打分是多少,为什么?”

我发现对方能够知道“长痛不如短痛”,“这样下去最后的结果还是分开”,但是他们还是法做出决定。

 

后来我也总结了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他们不愿意做坏人,另一个则是损失厌恶。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他们不愿意做坏人,这种思想更多是道德包袱的影响。很多人不想主动提出分手,即使对方存在各种问题,可是一旦自己提出了分手,就会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坏人。所以,他们宁可继续在这段关系中煎熬,就是不愿意主动提出分手。最后,他们内心纠结又痛苦。

第二种情况就是损失厌恶。曾经有实验研究表明,丢失100元的痛苦可能需要捡到500元才能挽回这种损失感。正是这种对损失的厌恶,人们很难主动放弃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人也不例外。这也是很多人有囤积习惯的原因之一,总觉得丢了什么东西很可惜,但是那些都不会再用上。

 

我觉得这也是量化思维在这类问题上面失效的两个主要原因——过强的道德约束和损失厌恶。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分析事物时要减少情感成分。

我们说一个常见的现象——很多企业都有严令禁止“亲戚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主要就是希望每层决策的人都能够减少情感成分去分析问题。有一个人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按理来说应该直接开除。但是别人很可能因为这个人是自己的亲戚或者上司的亲戚,犹豫不决。那么,他的存在很可能给公司带来二次损失。

那么,如何在分析事物时减少情感成分呢?我一般的做法是提问自己“如果XX来做这个决定,他会怎么做呢”?这里你可以假想如果是你的朋友、同事来做决定,他会怎么做,接下来再把分析过程写下来。分析当中存在的差异,以及思考原因。这样可以很大地减少自己的情感成分,并且做出更为客观的决定。

总的来说,一些比较简单的决策,我们可以通过量化思维的方式辅助决策,更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需求。而那些带有更强主观意愿的决策,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审视的方式,将自己换到别人的位置上看待问题,减少自己的情感成分。

 

好的,我们对今天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在决策过程中,我们经常要面对两个及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很多时候并没办法同时实现,导致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目标冲突,以及动机斗争。

我们把各种目标冲突的类型总结起来,称之为趋避理论。趋避理论主要分为四个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双趋冲突指的是,两个或者多个目标同时吸引着我们趋近它们,但是我们只能够从诸多选择中选择其中一个。双避冲突指的是,要选择的目标都是我们想回避的,可是我们只能够逃避其中一种。趋避冲突指的是,同一个事物或者人,对我们既有驱动我们靠近的一面,也有驱动我们回避的一面。多重趋避冲突指的是,在多个目标的选择,每个目标都有好有坏。

最后我们还了解到可以通过量化思维,给自己的趋近需求和回避需求打分,最后权衡选择。如果这个选择带有太多的情感成分,我们可以把自己设想为其他人进行思考,减少主观情感成分。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我是卫蓝,我们下节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