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关于“知”

04 关于“知”

00:00
10:10

“大学之道”的七个修证层次:知、止、静、定、安、虑、得,第一便是“知”。
中国哲学史上,尤其佛学传入中国后,往往把“知”和“觉”解释为同义语,但从逻辑和科学的角度,两者不可含糊混同。在心理学和医学上,知觉和感觉也须分清楚。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弟子、菏泽神会禅师提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禅宗公案记载,香严禅师开悟后曾有一偈:“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道家老子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主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佛道两家的这些故事,说明“知”并不是心性道体无上妙法。“知”不是道的本体,“知”不是“能”。“知”是由一个能知的所生起的一个最初作用。

 点击:进入吉劭居的喜马店铺<<<     购买吉劭居推荐《中国儿童文化导读》


打赏专区 ↓↓↓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今来古往

  • 对月月怜人

    就是在读南怀瑾著作啊。。你以为啥

  • 玉有灵性之爱的滋养18

    这个播音主持老师叫什么名字?

  • 如沐春风唐山

    这不是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里面的内容吗?

  • 谦祥传统文化_白莲子

  • 黄大芮子

    最好不过吉劭居老师!讲解的太好了

  • 我行有尚

    不是一个人呀

  • 强力_Vm

    这不是在说要什么都不想,才是知。自己开悟是知道的,那是不是要再忘掉开悟才是向能知的方向努力,那这样能算开悟吗?

  • 久芳华

    讲的很好,就是文本累赘再少一些更好了。

  • 4_ccpilc

    足见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