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4 | 《蒹葭》:当代人的爱情写照 | 赵泽源

《诗经》4 | 《蒹葭》:当代人的爱情写照 | 赵泽源

00:00
17:50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你好,我是赵泽源老师。

 

在上一讲中,我给你讲了战争主题诗歌的“开山之作”——《采薇》。今天呢,我要带你走进另一首耳熟能详的作品——《蒹葭》。说起这首作品呀,人们总是把它和另一首诗放在一起来说,哪一首呢?没错,就是我们之前所讲的《关雎》。

 

人们往往在听到《关雎》之后,随之应和的就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久而久之,大家都把《蒹葭》看作是和《关雎》一样描写男女爱情的诗歌。

 

不过,这首诗真的是一首爱情的作品吗?我先不下定论,相信听完今天的节目,你会给出一个自己的答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蒹葭》。

 

《蒹葭》这首作品大约是公元前255年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关于这首作品的主题历来有很多很多的意见,归纳起来呢,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有的学者认为这首诗歌是百姓来讽刺国君的;而第二种呢,说这首诗歌,是国君招募贤者的诗歌,也就是一首求贤作品;而第三种,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常理解的爱情诗歌。

 

那么关于这首诗歌的主题众说纷纭,到底该信谁的呢?

 

其实,因为《诗经》年代过于久远,之前我们也讲过很多次很多诗歌是从民间收集而来,也很难追溯到某个具体的人或某件具体的事,所以,这首诗当中非常著名的那个“伊人”到底指的是谁,就成为了一个美丽的未解之谜了。不过呢我们今天先把它当成一首爱情诗歌来解读,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吧。我们先读一下这首诗的第一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什么意思呢?搞懂了几个词,理解起来就不难了。“蒹“是荻[dí]草,像芦苇。”葭“指的就是芦苇。“苍苍“指的是茂盛的样子。这句话的意思:芦苇茂密地在水边生长着。露“和“霜”两个字点明了时间季节,是在深秋的黎明,白露结成了冰霜。在这一片朦胧之中,我心思所念的那个人,就在河水的那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又崎岖又漫长。于是我顺流而下去追寻,那人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第一章,“伊人”出现在白露当中。于是主人公前去寻找,可这距离忽近忽远,让人捉摸不清。可这“伊人”到底是谁呢?在这样一个深秋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朝思暮想的人呀,而出现在眼前的是茫茫芦苇丛,呈现出一片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

 

从后四句看,并非如此。诗人根本就不知道伊人的所在地点,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就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了。我们把“溯洄”、“溯游”分别有两种理解,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歌意思的理解。诗人一番艰辛地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歌当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隐约缥缈,或许根本上就是作者心中幻境下所产生的错觉。

 

大家看看,这个伊人被描写的多么有神秘啊,如梦似幻一般,让人不可触碰。那么,诗人会继续追寻吗?我们就要看下面的一章。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萋萋”这里指的是茂盛的样子,和“苍苍”一样。芦苇茂盛在水边生长,太阳初升,白露还未完全消散。而我心思念的那个人呀,就在河水那岸边。我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那么的险峻难以攀登。而我顺流而下去找,她仿佛就在沙洲之间。在这一章中,时间由清晨变为了未晞的早晨,但是我与“伊人”的距离始终没有改变。诗人还在苦苦地追寻着,但依旧触碰不到,接下来诗人又将怎样呢?我们再往下来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采采”是指茂盛鲜明的样子。“已”和上文的“晞”一样,这里的意思是变干。芦苇茂盛在水边生长着,太阳继续升起,露珠还没有干透。一片朦胧的氛围当中,还有“伊人”的身影。她就在河水岸边伫立着。我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且难走通。我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她就在沙洲的边岸。白露由浓转淡,又到了新的一天,可是我与伊人的距离仍然没有任何的改变,还是找她不得,永远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这首诗的意思我们现在懂了,那诗人究竟是在怎么样?在作品当中表达他的希望与失落的呢?

 

其实在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小规律。比如说,每章的前两句都是写景,点明了时间,烘托出了氛围。比如,诗歌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念“伊人的”,又是来烘托主人公内心情感的。

 

而后六句都写了追求“伊人”而不得的心态。对于“伊人”,诗人大概知道她在什么样的地方,却又不能具体确定她的地点,所以只能无奈的“溯洄”与“溯游”,往复其间,希望与“伊人”能够偶遇。但是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和“溯游”,无论怎样的“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但结果却还是可望而不可及。

 

从这里面我们都可以想象到,诗人该有多么的空虚和怅惘啊,这种失落,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再恰当不过了,诗人的情感就更加显得尤为突出,而这种愁也更为的浓郁。

 

而这也正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用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搭配怅惘惆怅的怀人之情,构成了全诗融合的艺术境界,给大家一种非常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此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相信你也感受到了。这首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都是相同的,字数也是相等的,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者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之上,而用“未晞 ”、“未已”去分别取代了“为霜”。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重章叠句可以说是“一箭双雕”。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又能够让这首诗歌富有变化,避免了重复而呆板的感觉。

 

在节目开始的时候,我们曾说过,现在大家一般认为呀《蒹葭》是一首爱情诗歌,“伊人”被理解为是一位“女子”,并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甚至衍化出“秋水伊人”、“蒹葭姑娘”等等具体的文学意象。这首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今文学作品与人际交往当中的爱情词汇的使用,比如我们熟悉非常著名的作家琼瑶就有一部小说就做《在水一方》。

 

听到这你可能又会问了,这首作品好像没头没尾的,诗歌当中只说了作者在追寻一个人,但也不清楚前因是什么后果是什么,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要知道一般情况下,抒情作品的创作是源自于对具体事物的感想,所以在它的意境当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和一些场景。然而《蒹葭》却恰恰相反,作者把当中应该有的具体的人、物,都全部虚化了。

 

追寻的人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得而知;被追寻的“伊人”又是什么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无从晓得;以至于他们是男女这个性别也无法确认。尤其是“伊人”,音容体貌完全不被了解,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又在水边草地上,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真实的存在。

 

实际上,这首诗歌当中所描述的景象,就不是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而是一种心理的景象。这种景象是什么呢?不是对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的事件、类似的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为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


这种心理情境有最大特点,就是空灵多蕴,也就是说和现实呀没有太多的牵扯,完全就是一种感觉。就像《蒹葭》当中所写到的那个神秘的地方:“在水一方”,到底是哪呢?看得见却摸不着,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在艺术上的表现。

 

照这么说来,既然追寻者和伊人都是虚化的,那么里面真实景物的河水、道路,逆流、顺流这样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在的“水中央”等等地点,其实也是一种虚拟化的象征意象。

 

所以,我们大家不能对这首诗歌那么的较真,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呀、什么地点呀、不能太过于执着追求。因为《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理,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这才使诗歌的意境呈现为整体的象征。如果我们抓得太过于细节,其实这首作品就毫无意境和美感而言了。

 

既然整首诗歌我们现在明白都是一个象征的手法,那么作品当中最终的目的地“在水一方”,又代表着什么呢?

 

我们可以说,“在水一方”也是一种心里的情境。它可望而不可得,这不就是我们人生当中常有的境遇吗,而“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等等的情境,不也是人生常有的苦恼吗。说的通俗一点,这首诗歌所描写的也就是人们经常受到的从追求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的情感的洗礼,更可能我们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这种情感的震撼冲击。

 

所以无论我们身处哪个时代,我们都将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从这首作品当中联想到爱情或者唤起其他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面联想到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志向、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学业等等多方面人生的感悟。


就像著名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每个人经历不同,所以读到这首诗所想到的,感受到的肯定也不会一样。正是这种感受,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也正是这首诗歌集中的魅力所在。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我带你全方位了解了这首作品,以及它众说纷纭的主题,到这首诗歌每一节的意思,以及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为我们营造出的纷繁意境,相信你都记住了。在节目的结尾,我们再完整的朗读一遍这首作品,你也再跟着我一起来感受一下《蒹葭》当中的意境与哲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是赵泽源老师,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苗花糖

    我认为《蒹葭》不仅仅是爱情诗,也是在表达哲理。其中的伊人就是就是一个目标,而作者是一个追求梦想的人《蒹葭》就是把作者追求梦想的过程说了一遍。那个梦想我们追求不到,所以我们在想尽办法去追求,这样才能达到进步的目的,这一部分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追求伊人就是在追求目标。(这只我的看法)

  • 依诺2

    我认为蒹葭应该是爱情诗

  • 令爱兰香

    永恒的情感:希望与哀愁

  • Cherylly

    很好听的故事!

  • 展如_tb

    讲的好有意境!!!!!赞

  • xiwbjfkjdb

    真好听呀

  • yuening123

    红楼梦

  • 听友201768705

    老师们有没有红星照耀中国

  • zhm19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