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3 | 《采薇》:中国第一首战争诗 | 赵泽源

《诗经》3 | 《采薇》:中国第一首战争诗 | 赵泽源

00:00
21:5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赵泽源老师。


上一期,我们一起品读了《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诗歌,是古诗中一个非常宏大主题的开山之作。而且呀,这首作品在问世后的两千多年中,一直被文学家们推崇备至。

 

有多推崇呢,我讲个《世说新语》里面的小故事,也许你就能体会到了。

 

故事发生在在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谢家,有一次家庭聚会的时候,宰相谢安问道:“你们觉得《诗经》里面哪一句最好呀?”要知道,这谢家不仅在政治上有重要的位置,在文学上也有着极高的修养,所以经常谈论文学。听宰相这么问,谢玄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答道:一定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句。

 

谢玄提到的这两句诗呀,就出自于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中国战争诗歌的鼻祖——《小雅·采薇》。

 

为什么说《采薇》是战争诗歌鼻祖呢?一、作为战争主题的诗,它时间早,二、在后世很多作品所表达的跟《采薇》有相似之处。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等等。

 

听完今天的节目,相信你对于战争主题的诗歌,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好,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采薇》这首诗歌的背景。

 

这首诗出自于《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经后世学者的考证,大约是周宣王时期的作品。那时北方的猃狁,也是就后来我们常说的匈奴,非常的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灾难,周天子也多次派兵驻守边关。所以,这首跟战争相关的诗歌,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的状况。

 

而且,虽然《采薇》被列在了《小雅》这部分,但它其实更加偏向“国风”的风格,重在反映了普通人民的生活。

 

全诗是以一位老兵的口吻来写的,描绘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乡的情怀。战争结束了,退役的老兵踏上了归乡的路。边关渐远,乡关渐近,雪花纷纷,道路崎岖。又饥又渴的老兵,遥望着家乡,不禁思绪繁纷,百感交集。几十年军旅生活的一幕幕,又浮现在了他的眼前。

 

《采薇》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八句,也就是两节。我们先来看第一章,也就是前八句。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什么意思呢?简单翻译过来,就是在说,采薇菜,采薇菜,薇菜刚刚的长出来。说回家呀说回家,可到了年末还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因为要和猃狁作战。没有时间安居,没时间休息,也都是为了要和猃狁作战。 

 

看到这几句,你也许会好奇,薇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采薇呢?原来呀,上古时候,薇也叫薇藿,只有穷人才吃它。所以我们看到,古籍当中经常用“肉食者”代指贵族,而用“藿食者”代指平民。

 

关于薇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话说商朝灭亡后,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隐居,他们守着自己作为商朝人的尊严,宁死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终于饿死。这也是关于采薇最早的记录。

 

好,关于薇的小知识我们先说这么多。咱们接着讲这首诗。

 

没有食物,只好采薇充饥,这些士兵生活得太艰辛了,但更可怜的是,他们年纪轻轻,还没有结婚,就上了前线。他们没有时间休息,一直在奋战在前线,和猃狁打仗。“不遑启居”中的“遑”就是闲暇的意思,“启居”是跪、坐的意思,指的是日常的休息。

 

“采薇采薇”,这样看似信手拈来的起兴之句,虽然是口头语、眼前景,但其实是一种意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吃不饱饭的戍边战士,面黄肌瘦,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这几句诗歌,也奠定了整首诗歌凄凉和悲苦的基调。

 

好,我们来继续看第二章。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豆苗呀采豆苗,豆苗已经是又嫩又鲜了。说回家呀说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内心,像烈火在燃烧一般,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夏天来了,老兵依旧没有能回到家乡,思乡之情也如火一般的在心中燃烧。

 

这一章比较好理解,我们继续看第三章: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这里是说呀,采豆苗呀采豆苗,豆苗已经又老又坚硬了。说回家呀回家,又到了十月的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生呀。我的心中是如此痛苦,如今也不能回到家中。

 

在这里,我们已经不能简单地把“薇”看成是赖以生存的食物,同时“薇”也是节令更替的象征、更是战士们活下去的信念、战斗下去的勇气。因为,他们不想让家乡的“薇”,被献血所染红。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而且归乡的日子,遥遥无期。除了生活的艰辛和征战的奔波,他们没有办法和家人通信,不知道远方的家人是否还平安。

 

好,那我们整体来看一下刚刚讲完的这一部分的三章,这部分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了老兵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

 

那具体是怎么变化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每章具体写到思乡之情时,第一章作者仅仅说,到了年底,还回不了家;而到第二章,他因思乡而心头烦闷,好像火烧一般,而且感到饥渴难忍;第三章,眼见已经到了十月小阳春,回家还是没有指望,士兵不禁发出痛苦的呻吟。

 

显然,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情也日益深重。作者就是采用这种反复且渐渐深入的方式,让读者一步步走到这位老兵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看到这里,我们似乎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战争的谴责与厌恶。难道《采薇》又是这样一首“厌战的诗歌”吗?

 

实际上呀,作为中国战争诗歌的鼻祖,《采薇》远不会这么简单的。仔细看前三章,除了战士的思乡情结,我们也能看到他们身上的战斗意识。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之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两种感情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侧重。当诗歌往下发展到描绘战争的时候,格调一下发生了变化。

 

我们继续看第二部分。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尔”,意思是“茂盛”。 “维”是语气词,“常”就是棠棣花。为什么要提到棠棣花呢?因为这种花盛开的时候,枝条上下全是紧密相连的花朵,所以呀在文学作品当中,经常会把棠棣花比作兄弟。

 

在这里,一同奋战杀敌的,当然都是“同袍兄弟”。 “路”的意思是“车”,这里指“高大的战车”, “君子”就是军中的指挥官。

 

所以上面几句的意思是: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之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呢?是将帅们的战车。

 

好,这里已经进入战争场面的描写了。我们继续往下看。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这几句话怎么理解呢?大致的意思是: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呀?因为一个月有很多次交战!

 

“戎车”就是“战车”;“牡”,是公马;“业业”指的是“强壮的样子”。第四章采取的都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先说了战车,接下来就是战役。这里不再是被动的“我戍未定”了,而是主动地不敢稳定下来,因为要“一月三捷”。 “捷”意思是“交战”, 那么“三捷”是三次交战吗?其实不是,古汉语中“三”通常指多次的意思,而不是具体的数字,这里可以理解为一月之中有很多次大的战斗。

 

好,战车和战马已经齐全、战事繁多,那么接下来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就是四匹马,“骙”指的是“马匹强壮”的样子,“君子”刚刚我们讲过,是“指挥官” 是“将帅, “小人”指的是“随从”的士兵。

 

我们来顺一下,这四句的意思是:驾着四匹雄壮战马,马儿又高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

 

古代的战车呀驾驶通常需要四匹马,人在战车上进行战斗。这种战车,有时咱们多加留意的话,可以在一些古装剧中看到。

 

好,战车长什么样,我们知道了,我们继续看后面的内容。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翼翼”指的是马匹跑得整齐的样子,“象”是“象牙”,“弭”是弓箭的末梢。“象弭”指的是在弓箭末梢装有像象牙的一个套子,把它套在弓箭的弓背和弓弦的结合部,可以用来解战车上的绳子。“鱼服”是指鱼皮兽皮做的剑鞘,这在古代是非常有讲究的。

 

上面两句继续写了军事上的装备。车上的君子架着四匹马在整齐有序地奔跑着,他们身边配的是弓箭,弓箭上带有象牙,还有鱼皮制成的剑鞘。

 

“日戒”意思是“天天戒备”。后面两句的意思是呀,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当时的周朝啊军事实力其实并不强,对猃狁主要采用的是防守,而不敢主动进攻。

 

在这两章中,诗人细致写出了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的气势为之一振。

 

到这里我们也发现了,这两章的情感情调,也从忧伤的思乡之情,变为昂扬的战斗之情。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写了两个战斗场面,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画面。最后,由战斗画面又写到了将士的装备:战马强壮、训练有素,武器精良、无往不胜。

 

虽然身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之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但是在接受过战争洗礼之后,这些阴暗的色调全都冲散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浴血奋战,因为我身后,是自己美丽的家园。

 

在第五章结尾,诗人说,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猃狁实在是猖狂呀,“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这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同时也为诗歌最后一章情感的抒发,作了坚实的铺垫。

 

那么最后一章写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昔”,原本的意思是“从前”,文中指出征的时候。“依依”,随风摇曳的样子。“思”,用在句末,没有实际的意义。“霏霏”,指的是雪花纷落的样子。

 

这几句诗,情感交融,已经到达了艺术上的完美的境界。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感到,似乎任何翻译都不能展现这句诗全部的魅力。诗人离开家乡时,正是杨柳青青,春光烂漫;而今回来的时候,却是雨雪纷飞,寒气逼人。这也暗指他离开家乡时,年轻气盛,无忧无虑;而归来时,衰弱老迈,孤寂凄凉。

 

 “依依”这两个字用来形容杨柳,简直是精准传神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地步。因为这两个字原本指的是茂盛的样子,但同时还有一种不舍的情绪。在这里,诗人赋予了杨柳情感,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别时恋恋不舍,又用雨雪交加形容归来的凄凉。

 

后世的谢玄认为这句为《诗经》最佳一句,也就说明,情景交融这被后世奉为诗歌至高境界的文学品评标准,已经从此而确立。 

 

好,我们继续看最后这两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迟迟”,指的是迟缓的样子。道路泥泞,走的很慢,又饥又渴。满腔伤感,我的哀痛谁能体会到呢?茫茫旷野之上,老兵孤独地行走,没有人知道他的哀伤,没有人安慰他的哀愁。战争耗去了他的青春年华,他没有妻儿,家中的父母因为常年没有音讯,也不知是否还健在?

 

你听听,这不就是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里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吗?老兵从十五岁就离家从军,一直到八十岁才回到家乡,但他回来后看到了曾经炊烟袅袅、整洁有序的故乡,如今却是人去屋空、杂草横生。举目无亲、悲痛欲绝。

 

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在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走向了他未知的未来。

 

好,到这里,《采薇》这首诗我们就讲完了,在节目的结尾,我完整地朗读这一首诗,你也再跟着我一起来感受一下诗中语言的魅力,以及交织着的思乡和爱国之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是赵泽源老师,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花式梅吹

    背景青石巷好听

  • 東東的英语世界

    背景音乐青石巷好评

  • 花草肌缘帝沣

    老师讲得太好了

  • 风风雨雨8

    赵老师讲的太好了!声音也很好听

  • 春静如苏晓望桃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轻风梦雨

    这是感冒了吧?唉

  • 城南花已开225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下册八单元第一首古诗

  • 我尹酒

    怎么没有窦昕老师主讲

  • 城南花已开225

    薇藿有什么错

  • rice指

    太好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