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6 | 《王风黍离》: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 赵泽源

《诗经》6 | 《王风黍离》: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 赵泽源

00:00
14:2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赵泽源老师。

 

在上期节目中,我们讲了《秦风》当中一首战争题材的诗歌《无衣》,体会了一番乐于战斗,崇尚武力的秦地士兵的高昂精神,而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洛阳地区的风土人情,那个时候当地的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在诗歌当中他们会表达出自己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黍离》这首诗歌当中去寻找答案。

 

《黍离》这个名字你可能比较陌生,但是里面有四句话,相信大家一定听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我何求?”这无疑是在诉说心中的忧愁。而这愁绪到底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来说一说《王风》是怎么一回事,因为《黍离》是《王风》这个部分的第一首。

 

我们之前说过“风”其实就是地方民歌。《诗经》当中共有十五国风,也就是十五国民歌的汇总。我们在之前的节目中讲过,《关雎》属于《国风》当中的《周南》,也就是周公管理范围之下南方的民歌。而《王风》呢其实就是周直接管辖地区的民歌,大致在现在河南的洛阳附近。

 

那你可能会好奇了,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叫《周风》,而是叫《王风》呢?或者,为什么它不在《小雅》或者《大雅》当中呢?其实,这个名字是有两层含义的。一方面,从地理位置来看,这个时候的周朝已经不是原来的西周了。而是被猃狁,也就是后来的匈奴,打败过的周王朝。

 

战败之后的周舍弃了原来的首都镐京,向东迁移到了现在的洛阳,所以在这个地区附近的民歌,就被称为《王风》。而另一方面,东迁之后的周王朝,实力早已大不如前啦,地位与诸侯都差不多了,诗歌当中也会缺少一些尊贵、正统的样子,所以《王风》就比《周风》更加合适一些。

 

好啦,背景知识我们已经了解了,下面我们就进入正题,来一起看看《黍离》这首作品当中到底写了哪些内容。

 

彼黍离离,彼稷[jì]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段话说的什么意思呢?首先,“黍”是北方的一种农作物,俗称叫黄米饭,很有黏性。比如我们听过一句很著名的诗歌,里面有一句话叫“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而“稷”也是黄米当中的一种,有黏性的叫做黍,而没有黏性的就叫做稷,总之都是粮食作物。“离离”,就是成行成列的样子。

 

第一句翻译过来就是说“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行迈”就是行走。“靡靡”是形容走路迟缓的样子。“摇摇”这里是指心神不定。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我的脚步缓慢,内心摇摇不定”。接下来就是那著名的两句了,“能够理解我的人呀,明白我心中的是忧愁。而不了解我的人,总是觉得我在苦苦追寻什么,苍天在上,是什么人害得我沦落到如此地步呀?”这就是第一节的意思。

 

刚才我们说到,《王风》所收集的是周王朝迁都之后的民歌,这个时候它已经逐渐衰败了,而这首诗歌,就是东周的士大夫路过原先的都城镐京时的所见与所感。

 

有了这个背景,我们就很能体会到诗人为何而忧愁了。之所以“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是因为诗人看到这昔日的古都,已经没有了高台宫殿,没有了周王朝早日的繁荣尊贵,而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一片的黍和稷的苗。

 

这种悲凉之感也就油然而生了,悲伤而惆怅以及万分的忧愁,他是在为周王朝的衰弱而叹息啊。

 

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感,但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内心当中充满了惆怅和怅惘。而令诗人更加难受的是,他的这种忧思竟然不被他人所理解,所以他才让发出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感叹。

 

这不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凄凉吗,这不就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而这种无人回应的大悲哀,只能质问苍天了:“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法回应,此时诗人的内心郁闷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了。好,我们来看第二章。。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人又说了,“你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慢慢长。我的脚步如此缓慢,就像喝醉了酒一般。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有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说我在寻求着利益。

 

高高在上的苍天啊,是何人害的我远离了家乡?” 这一章虽然和第一章格式相同,也是换了几个字,但可以看出,时间与情感都发生了变化。这里的粮食已经从“苗”长到了“穗”,而诗人也从“中心摇摇”,变为了“中心如醉”,心中的那一层忧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的加深。所以,下面的第三章也是这样的格式。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我们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的穗儿也变得红彤彤。我的脚步缓慢,心中如哽咽一般的难受。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来追求。高高在上苍天呀,是什么人害得我如此的背井离乡?”

 

到这里,整首诗歌的大意我们已经疏通完毕了,那么现在,我们就要从整体上来品味一番这首诗歌传达给我们的情绪。

 

整首诗歌并不长,一共只有三章,每章十句。三章的结构也是相同的,诗人借用农作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状态,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情景的转换。这种方式,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了主人公的情感发展,他的忧愁逐渐的在加深。

 

第二章而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没有任何改变,“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很有象征意味,伴随的是诗人的内心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情感变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一次的反覆当中,加深了沉郁顿挫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整首诗歌当中呀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的物象之外,其他全部是抽象的情境,看不见也摸不着。这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们就仿佛看到一个孤独的思考者,面对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却依旧愁容满面,对繁华不再、走向没落的周王朝无限忧思也无可奈何。所以,这首诗歌也被常常视为悲悼故国的代表作品,也就有了专指悲悼故国的“黍离之悲”这个词语。

 

而这种忧思也只有“知我者”才能理解,可这“知我者”又是谁呢?“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充满失望的呼号,就好像后代诗人陈子昂所吟出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

 

当然,从古至今,也并不是单单这首诗的作者和陈子昂有过这种类似的忧愁,这种臣子对故国旧土的怀念之情我们在很多作品当中都见到过,你可能就会说了,这天下又不是你们家的,一个臣子瞎操什么心呢?

 

其实,这就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情怀,叫做“家国情怀”。我们中国的士大夫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家”和“国”大致是按照同样的组织和原则加以构建的。中国人称“我们”叫做“大家”、称呼“别人”叫做“人家”、称呼“祖国”也叫“国家”,这就无疑折射出了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的文化。

 

这种家文化,即是家国情怀的起点,也是终点。家就是最小的国,国就是千千万万个小家所组成的一个大家,当许多个小家不稳定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会分崩离析。同样的道理,当一个国家处于危难当中,那么千万个小家又怎能独善其身呢?所以士大夫们早就把家与国绑到了一起。并且,这种家国情怀,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时,民生疾苦同样关乎着我们。当我们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当中,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的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也就是我们每个国人都应有的道德自觉。总而言之,今天的家国情怀,是一种责任与担当,这也就是家国之情的精髓所在。

 

最后,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歌,再次感受3000年前士大夫们的家国情怀。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是赵泽源老师,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宇的刚粉

    讲的太好了 好听

  • 凌波病人

    讲得真好

  • yuening123

    仙境

  • 牛牛Andy

  • 美牙牙口腔之

    我非常喜欢这个节目

  • 苗花糖

    太好了

  • yuening123

    好有诗意

  • et2pr0mvmbacjkhoszyx

    讲的好

  • rice指

  • y27dj3g9bybn5igdkzhh

    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