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42 第六章 莫高窟没有被破坏是个奇迹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42 第六章 莫高窟没有被破坏是个奇迹

00:00
16:31

莫高窟没有被破坏是个奇迹


许多人都问我,莫高窟在“文革”期间有没有遭到破坏?


当时在全国范围内“破四旧”,导致很多文物和古迹破坏极其严重。大家都在想,莫高窟能幸免吗?


当时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同仁们确实非常担心红卫兵进洞窟搞破坏,因为洞窟里面都是泥塑和壁画,根本经不起折腾。但是,“文革”期间敦煌文物研究所没丢一本图书,没有一幅壁画和一尊彩塑被破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很多人不解,一些外国记者也经常问我。我说,你们可以自己去看,眼见为实,确实一点都没有被破坏。我想这里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文革”初期,中共中央《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重要的有典型性的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及雕刻壁画等都应当加以保护”,这个文件我们研究所的同仁都知道。红卫兵不知道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我们是干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洞窟及其文物。第二个原因是:“文革”中敦煌文物研究所内部虽然也搞派系,但是在保护文物的问题上,大家都毫不含糊,达成了基本的共识—无论在什么时候,个人可以去莫高窟以外的地方参加活动,但是绝对不能把武斗引进来。谁要是引进武斗,破坏了文物,要负法律责任。


虽然当时研究所总共48 个人还分了16 派,甚至有的一人就宣布是一派,并且各派之间也都写大字报,互相攻击,互相批判, 可对于洞窟保护和绝不把武斗引入的想法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尽管也有各派之间的“窝里斗”,但是始终没有发生任何破坏文物的事件。


当时,大家最害怕的就是外面的红卫兵来破坏敦煌莫高窟。为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敦煌文物研究所对重要洞窟采取了特别的封洞措施,以防真有打砸抢事件发生。


果不其然,有一天,一队红卫兵来到了莫高窟。


整个研究所一下子非常紧张,我和当时所里的几位领导就去跟红卫兵斡旋。我们对来者说,这儿的洞窟、壁画和彩塑,不是“四旧”,而是重要的古代文明的遗物。国家也有规定,要保护文物。我们这么说,是希望能做做这些年轻人的工作,希望他们保持冷静和理性。没想到这群年轻人说:“你们不要紧张,我们就是来 敦煌看看。”我心里一下就明白了,这应该是一群借“串联”之机, 溜到敦煌来看莫高窟艺术的首都学生。


但是,他们提出要进洞参观,让不让他们进?让他们进,万一他们在洞子里心血来潮,趁机破坏怎么办?棍子抡起来,根本不要使什么劲,那些泥塑就完了。如果不让他们看,也许会激怒这些人。今天走了,明天再带领一帮人来怎么办?我暗自想,兴许这些年轻人和当年的自己一样,非常向往敦煌这个地方,好不容易来了,希望看看莫高窟的艺术,那不妨就先让他们在一般的洞子里看看。于是就派专人陪他们去看洞。我心里想好了,陪同的作用有二,一来可以随时防止破坏行为,二来说不定可以化敌为友。


红卫兵们一看我们特别郑重其事地派专人给他们讲解,大受感动。一方面感动于研究所的“热情接待”,另一方面也感动于石窟艺术的魅力。于是,我们就趁热打铁,和对方达成了一个“协议”,由双方联合写小字报,打印出来在敦煌的马路和车站到处张贴。小字报的主要意思是:首都红卫兵团已和敦煌文物研究所造反派联合起来,共同保护莫高窟,其他企图在此造反的兵团,你们就不能再过问了!这个联合小字报“协议”真的起了作用,其他造反兵团看到已经有首都红卫兵团进驻,便不再过问了。


正是因为我们主动与首都红卫兵团联合写小字报宣传文物保护,加之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很多重要洞窟在当时都被封闭保护起来,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洞窟都没有遭到一丝一毫的破坏,莫高窟得以保全。


那段时间真是如履薄冰,想想都后怕!因为只要有一个人出头,拿一根棒子,进到洞窟里,那洞窟文物就完了!我们担心红卫兵破坏,担心武斗,怕洞子被砸。好在当时研究所内部只有一个人到外面去参加武斗,也并没有把外面的武斗引到莫高窟来。研究所总共48 个人,没有一个人那样做。


但是分裂成16 派的48 个人,经常有小范围的相互抵牾和攻击。比较严重的就是研究所的红卫兵对所谓有种种历史问题的人的揪斗,常书鸿先生首先受到冲击。常先生从兰州被揪回敦煌来,站在台上挨斗。段文杰先生也被扣帽子,同样是重点批斗的对象。当时,常先生和段先生等在新中国成立前工作的人,几乎都被揪了出来,家也都被抄了,且还在继续一个又一个往外揪人,进牛棚的人越来越多。我和观点相同的同事在一起分析推测研究所的形势,我估计再揪几个人之后,有可能就要轮到我自己了,我有心理准备。我心里明白,一是,父亲刚刚出事不久,留着他的信,如被抄走,有人可能会借此做文章;二是,有一个同事被揪了出来,他的宿舍同样也被抄了。他在被揪之前将一本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画册存放在我这里,画册中有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蒋介石等人物的照片。这本画册一旦被造反派发现,他们必然会大做文章,上纲上线。留着这样的画册,万一被抄家就非常危险。在这样的时刻,必须事事谨小慎微,以防万一。所以,我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把同事存放在我这儿的画册,以及祖父和父亲给我的所有信件从床底下找出来,全部烧掉了。


一般人在“文革”中难免做些从众随大流的事情,大多数人也是应付一下,甚至口头上附和着参与一下,这可以说是情有可原。因为随着“文革”的声浪不断被推高,任何人都不能逃脱这个命运,所有人都要参加运动,不想参加也不行。今天说某个人有问题,就必须批判他;明天说你有问题,大家也得批判你。人人都知道,这是大趋势,可以理解。但有的人并不是被动地参与“文革”, 而是有意借这个机会整人,这一类人有人格的缺陷。面对同事之间互相揪斗,妻子揭发丈夫,儿子揭发父亲,至亲的朋友相互检举, 一切伦理道德仿佛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人性中的恐惧或妒忌,在一种公开的场合中被催化发酵。其实大家都是“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但是有的人就看不清这一点。看到其他人在受罪,有些人就感到莫名的兴奋和快乐,还要加以嘲笑和欺辱。有些人想利用“文革”牟利,加之一种野心的内在驱使,为了满足个人欲望不惜把别人拖进泥潭,甚至落井下石。还有一些人在“文革”之后,开 始以历史审判者的语气和姿态写文章。但事实是,他所说的历史、历史中的人和事,基本上都是假的,是自己编造的。


经历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我认识到从前的自己太傻, 太单纯。但是我很庆幸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我的内心始终有着自己的道德律,即便是父亲的非正常死亡,也没有让我失去理性。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父母和北大给予我的教育,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显示出真正的意义。


一个知识分子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理性和良知,绝对不能乱跟风,今天刮东风就被东风吹着跑,明天刮西风就被西风吹着跑。我们这些人从四面八方来到敦煌,都是为了莫高窟的文物保护事业而来,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把这一件事做好,把我们自己的业务搞好。不要你整我,我整你,就像《红楼梦》里王熙凤说的,“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不是你吃了我,就是我吃了你”。不然最后我们都将一事无成,把莫高窟毁了,也把自己毁了。跟着乱转就要付出代价。


回顾这段历史,最可惜的就是大量时间都荒废了,没有用于学术研究和业务提高。1972 年我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负责人之后,仅和老同学马世长合写了《莫高窟发现的唐代丝织物及其他》以及《敦煌甜水井汉代遗址的调查》这两篇论文。和很多学者一样,我真正的学术生涯都是从80 年代后才开始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保护、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敦煌莫高窟,是国家交给敦煌研究院的重要使命。作为保管机构,在任何时候一定要有主心骨!在历次决定敦煌命运的关键时刻,敦煌研究院之所以能够使石窟保管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仅因为依靠了国家的法律和法规,更在于大家始终坚持担当使命不动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宝珠_au

    听着听着就流泪了……初心易得,此终难得!

  • Kathy伊人

    不堪回首的历史,愿悲剧不再重演

  • 温迪的书房

    这一段让我更加明确,善良≠软弱,善良更不是对弱者居高临下的同情。善良是一种做人的底线,是不卑不亢的气度,是不随波逐流的坚持。 读书的意义有两个:一是使人不卑不亢地活着。二可以使人心灵干净。一本书读完可能很快就忘记了,好比竹篮打水,是一场空。但是竹篮经过一次次水的洗礼,会一次比一次干净。一个人每天看书。可能会记不住什么。但在潜意识里会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禅心

    养心亭 回复 @温迪的书房: @喜马社区

  • 边喝茶边听

    樊老师他们真的太伟大了,多亏祖国这一帮知识分子,有情怀

  • 飞天神猪_n1

    不堪入耳的历史。

  • 岁月静好_l3s

    向樊先生和莫高窟的坚守者致敬!!!

  • kitty_b3

    48个人16派……敦煌莫高窟可以开一个点心店就起这名

  • 恣意纵横

    万幸!斗智斗勇的小字报!

  • 竹林枫叶

    这集听了两遍,让人热泪盈眶,敦煌研究所的专家,功不可没,保护了中国文化,保护了人类文明,你们应该被历史和后人记住!

  • 未雨绸缪_r6

    哎,有些评论不可说,此处省略很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