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43 第七章 报告文学《敦煌的女儿》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43 第七章 报告文学《敦煌的女儿》

00:00
07:50

报告文学《敦煌的女儿》


1984 年1 月3 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敦煌的女儿》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而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是个沉重的负担。这篇文章是怎么发表的?他们为什么要找我呢?


事情还要从1983 年8 月第一次在兰州召开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说起。当时文化大革命虽然已经结束数年,但是学术界还处于较沉寂的状态,所以当时召开这样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大家特别重视。这次会议的规模很大,不仅请来了国内外许多敦煌学的著名专家学者,而且请来了中宣部、教育部和甘肃省委的领导。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有一位领导同志表扬了我,说我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知识分子。


没想到,到了9 月,突然来了《光明日报》的几位记者,说是要采访我,报道我的事迹。我说我没有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事,没什么可报道的,还是不要写了,如果实在要写就写写别的老先生。在我看来,记者更应该去报道常书鸿、段文杰等老一辈莫高窟人。结果记者说,我们是专门来采访你的。我就想方设法说服他们不要采访我,表示自己不愿被报道。晚饭后,他们邀我出去散步,我想散步可以,那就一起出去走走吧。我与他们一起在莫高窟前面的林荫路上散步,边走边聊,逐渐地,他们跟我聊起了家常,问我什么时候来敦煌的,怎么来的,爱人干什么工作,有没有孩子……我后来想想,自己确实太傻,从未接受过采访,不知这其实就是记者的采访,还以为就是聊聊天,拉家常。我毫无防备,他们问什么,我就答什么。当时我没有想到家常事,也可以去写报道,真是没有任何察觉。


散步后,他们又到我宿舍里坐了一会儿。一位年轻的女记者名叫吴晓民,无意中看见我书桌上放着一封信,信是孩子写来的。她提出能否看看这封信。我想孩子的信也没有什么秘密,想看就看吧。这封信是1983 年7 月4 日我大儿子予民写来的,信上说:妈妈,我们学校已考完试,放暑假了。我这次考得不好,英语开了红灯,我很惭愧,也很着急。原想利用暑假好好补习一下。可爸爸又要带学生出去考古,这一走又是半年。妈妈,您什么时候才能调来?您明年一定调回来吧!妈妈,我想你啊……”看过孩子的来信,吴晓民忽然说:有了。我问什么有了?她说,本来我们想从正面写你的,现在我们就写你是怎么来敦煌的!此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记者邀我散步是为了采访,自己上当了,可是为时已晚!这时,我还是与他们商量能不能不要报道。他们回答,不行,我们专程来敦煌,就是为了采访你,这是领导布置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不能空手而回。到了这个份上,我已无法拒绝。因为在事实上,我已经接受了采访, 再拒绝已无济于事,好在我是实话实说。这时,我向主笔的吴晓民提出条件,希望不要按照他们的什么需要来塑造我这个人物,我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千万不要把我写成金刚力士。而且,我还要求他们写完后,必须给段所长和刘书记审阅,他们答应照办了。后来,他们还给我看了稿子,征求我的意见,问我事实有无出入。


这些年轻的记者没有想到,两个新中国培养的北京大学毕业生,响应祖国的号召,各自选择了最艰苦的地方,一个在武汉大学创建考古专业,一个在西北荒漠做石窟保护。两人为了工作,长期分居两地,根本无法顾及孩子的教育。这些事情深深触动了他们。不久之后,一篇题为《敦煌的女儿》的长文就刊载于《光明日报》。这篇文章是以整版形式刊登的,老彭看见了,宿白先生看见了,住在宿白先生对面的邓广铭先生也看见了。据说,宿白先生对邓广铭先生说,报上谈的基本上还符合事实。我过去的老师和同学们也都看到了,我自己却没有看到。直到几个月后,有人提起这篇文章,我才知道自己一夜之间成了名人


其实,当时我心里并不是很兴奋。因为很多事情我一直藏在心里,不愿向外人去说。而现在自己的家事几乎全国上下都知道了。敦煌的女儿这样一个美名,那时也让我倍感不安和压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briskbreeze

    这样一段惨痛的历史却是如此理性而冷静的表述和分析,我却是在这徐徐道来的历史中情不自禁眼泪夺眶而出了。曾经站在莫高窟前感动于这荒漠中的艺术,而听了这本书才知道了这些莫高窟守护前辈的艰难和崇高

    星空史话 回复 @briskbreeze: @喜马社区

  • 归去2001

    老师,都不敢再继续听,听到孩子的信,实在忍不住,如此自然的讲述,听来却是如此心酸

  • 大奘_6a

    没想到在这里有这么多听友,为樊老师高兴,为敦煌灿烂的文化自豪

    星空史话 回复 @大奘_6a: @喜马社区

  • 无涯需有涯

    信念与热爱支撑着她,为了理想燃烧自己才算浪漫!

  • 空城旧梦里的人

    莫高,是一种信仰,是古人超凡脱俗的匠心,是古往今来无数人心所聚。莫高窟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守护着,他们中的很多人择一事终一生,才使得九层楼前,至今薪火相传。但这还远远不够,从古至今无数文化瑰宝湮灭于风沙之中,流落在国境之外。空荡荡的藏经洞揭示着这民族的伤疤,无面佛像在黄昏中无声地哭诉,令人叹惋。这是人类永恒的智慧与荣光,它们需要被留存与铭记!我们都是飞天的后人,更需要将先辈的遗产流传于世。光阴荏苒,清脆的铃铎声已响彻千年。柔美的月光一视同仁地照在所有文物上,完整的,残缺的,修缮的,破败的。它们在清梦中静静地等待,等待一代又一代守护者的到来。也许,千年之后,你的守护,你留下的痕迹,也会变成传说。

    星空史话 回复 @空城旧梦里的人: @喜马社区

  • 高原蜗蜗

    为什么每一集听着听着就泪流?莫高窟的守护者经历了太多磨难

  • 听友193459135

    抛家舍业,坚守职责,执着信念,吃苦受累,默默无闻,无意名利,钦佩不已。

  • Gabby_酱

    怎么就没了呢?求更新哟

  • 建言_ch

    时间有些短,如果每天上传半小时就好了!

  • AAaaf

    每次听都有很深的感触,樊先生为了大家放弃了小家,向所有守护敦煌的前辈们致敬

    星空史话 回复 @AAaaf: @喜马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