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拖延心理学(下):看清自己为什么会拖延,才能真正解决拖延症

43 拖延心理学(下):看清自己为什么会拖延,才能真正解决拖延症

00:00
17:51

各位听友好,我是曹宇红,我们继续品读心理学经典,获得幸福、走向成功。上一期,我们分享了拖延的根源和一些典型的拖延行为,今天,我们拿起六件武器,向拖延宣战。


武器一:“大石头”分成“小石子”


作者提到了自己写书时的一段经历。当我们开始撰写本书第一版的时候,以为自己的目标相当清晰:我们想写一本关于拖延的书。于是,我们制定了系统的提纲,然后宣布我们的工作开始了。于是,当我们参加社交活动、与家人相处的时候,时不时会冒出个想法,“我得写书了”,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写多少。最后,我们意识到,自己其实是被“写书”这个目标所吓倒了。随后,我们不再从“我要写书”这样的大目标考虑问题,而是每次只专注于一章的某个部分。我们对自己说,“今天下午花两小时给‘目标设定’这章写一个前言。”这个更加合理、更加务实的目标,帮我们真正投入到了写作中。


不管一个目标是大还是小,达成目标的唯一办法就是一步一步来,就像有一句谚语讲的:“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来,生活就会一帆风顺。”


将一个大的目标切分成几个具体而务实的步骤,是一个很有效的对付拖延的技巧,你会更多地体会到成就感。比如,将“我绝不再拖延”改为“我每天花一个小时来学习数学”。将“我又拖延了,我真是没救了!”改为“我又拖延了。看看是在哪个环节出了状况?它意味着什么?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在这里,我特别建议你为下周选定一个“要完成的目标”,希望你带着“成长心态”来看待这个目标,也就是说,你愿意以学习的心态看待成功和失败,去观察自己怎样设立目标,怎样处理问题?什么时候取得了进步?什么时候又变得拖延?在这一周里,通过自我觉察与反思,你会感受到拖延这个小朋友的喜怒哀乐,以及你如何与它斗智斗勇。


武器二:选择你的“高光时刻”


有时,我们面对一些事情,就是不想做。或许是一个庞大的、很有挑战的任务,仿佛一座令人生畏的“大石头”;或许是一个比较繁琐或让人烦心的小事,犹如一颗硌牙的“小石子”。总而言之,做这类事情都需要耗费我们比较多的能量。那么,就选择你能量最高的时候,去面对这些耗能的事情吧。


比如,对于我来说,每天清晨五点左右,坐在窗边奋笔疾书写上几千字,或是把一个大项目拆解成几块,从最难的那一块开始“啃”,是最有效能的时刻。忙活完一个小时,抬头望向窗外,对面的楼群还只有七八扇窗户透出灯光,成就感又上了一层楼!而对我的小伙伴Jason来说,每天晚上11点到凌晨一点,是他的高光时刻。很有趣的是,有时,两个忙活完工作的人在微信里“晒成果”,前后相差不足三个小时,他刚睡,我才起。


无论是“大石头”还是“小石子”,请你列出一两个来,在自己最清醒、最有能量的时刻,向它们进攻。手比头高,经常想着难,真地撸起袖子干起来,So easy!(好简单!)


还有啊,对付拖延的时候——慢慢来。一开始,许多人希望全身心投入,希望快点见到成效。但是,想一下子做许多,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所以,不用急,慢慢来,一点点改善。比如,昨天,我磨蹭到夜里一点钟才睡,今天争取12点半睡觉,下周,争取12点前睡。


武器三:营造“高效能”环境


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我参与了几个公益组织,开了一系列电话会议,在其中的两个组织中,我的行为迥然不同:

在A组织中,说好3点在Zoom上开会。3点了,只有两人在线,在随后的20分钟内,其他8人才陆陆续续上线,也包括我,我的Zoom手机版死活不行,手忙脚乱地开通了Zoom电脑版!会议开了一个多小时,大家说些零零散散的想法,还有人表达了很多担心、无奈......“一帮散兵游勇!有些人根本就不合适参加。”我的心头不时冒出一串火苗子,经常黑着电脑屏幕,要么干其他活儿,要么吃两口饭。最后在会议结束前,我才草草地说了几句。后续的几项工作?我没太大的期待。


在B组织中,在会议前一天,主持人就发出了“会议日程”:讨论的要点、每人发言的时间、开放讨论的时间,还温馨地提供了参会人员的背景和相关资料。在开会前半小时,一位技术专家支持每一位参会者测试“微信会议系统”。4点,准时开会,高效分享,50分钟后搞定议题!会议结束半小时后,主持人发给每人一份“会议纪要”,推动后续事宜的落实。在B组织中,我自然是全神贯注,在自己发言的两个“5分钟”时段里,说干货、做实事。


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的言行是很不同的:你交往的朋友、共事的伙伴做事都很守时,到时间点交活,有事及时通气,你也会谨言快行;若是你身边的朋友、同事懒懒散散,答应后没下文,做事没时间点,开个会没完没了...... 时间久了,你的“拖延习气”也会蔓延起来。所以,你要么选择一种“高效能”环境,参与一个“高效能”团队,要么,你通过以身作则、设立规则,建立一种高效的工作氛围,就能改变不少拖延行为。


武器四:争夺“控制权”


假如,你创建了一家新公司,需要更多的客户。但是,当你收到一条客户发来的信息,让你在下午一点给他回电时,你感到有点愤愤然:“对方居然不给自己一点选择的余地!”于是,你虽然下午一点时有空,但却拖到三点多才给他回电话。


有一个女孩子提到自己经常拖延的两件事:一个是每周六早上,我都要打扫屋子;另一件事,每当我收到一件礼物时,妈妈总叫我回复一张感谢条。当我拖着不做这些事时,我很开心,仿佛终于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在以上情况中,人们的拖延类似于这样一个宣告:“不,你不能强迫我就范!”你通过拖延策略来打这场战争,以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自由。甚至有时,反抗对方的满足感大于完成目标的意义感,“我就是不想遵守这个规则”“你让我做这件事,我偏不做,即便这是一件我也想做的事儿。”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你以拖延的方式反抗对方时,受伤害的却往往是自己。其实啊,你的控制权是要针对你的梦想、目标和事情进展,而不是对面的那个人。只要你爱自己、尊重自己,没有人能夺走你的自由和尊严。


武器五:找一位“辩护律师”


拖延者往往会严厉地指责自己的行为与感受,他们不断地拿自己去跟某些标准比较,与一些雷厉风行的人比较,内心就像有一个严厉的检察官。那么,除了那位严厉的“检察官”,能否再增加一位宽厚的“辩护律师”呢?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自尊与自立。


检察官说:你这个懒虫,又起晚了!

辩护律师说:最近太累了。好吧,今晚早一小时睡,明天就不会起晚了。

检察官说:这事你早就该做了,而不是一直拖到现在,又这么狼狈!你还有希望吗?

辩护律师道:是我没做好时间管理。今天我盘点一下手头的事情,先挑出两件大事,把它们分解一下,我相信明天会有进展的。

检察官指责道:这么点小事,你居然一周了都没动!!

辩护律师回应:哎呀抱歉,忘了。马上记下来,今天就去做。


当你内心严厉的谴责声响起的时候,你要学会为自己辩护。温暖的“辩护律师”能带来美好的心理营养:理解、接纳、关心、相信,最重要的是——爱。从小到大,我们总是活在人们的各种期待下,品尝着各种“未满足的期待”带来的苦涩。内心的“辩护律师”不仅能帮我们建立新的神经链接,还有利于培育出“成长性思维”。


武器六:面对现实


有时候,尽管我们不断努力,但有些事情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面对现实、理解它们。


其一,生物现实。我们的大脑都有强项和弱项,有些功能运作良好,有些则比较费劲。


比如,Jenny对许多事情都做得很好,但一旦涉及到空间关系,她就一筹莫展,她常常因为迷路而对自己气得发疯,而她在中学时就与立体几何痛苦挣扎了许久。后来,Jenny接受了自己的这个弱点,装配了GPS,工作和生活中也很少用到立体几何。对自己的弱项给予关注,友善地对待自己,并做一些相应的安排,就可以啦!记得我当年学自行车时,无论如何也学不会遛车,还留下了对骑车的恐惧。我先生阿镝在教了我许久之后,无奈地宣告:“你大概小脑不发达,很难掌握平衡。”可后来,我公公给我支招:“你根本不用学遛车,坐在座位上,腿一蹬就可以开骑啦。”哈哈,一小时之后,我就骑车穿行在人潮中了。


其二,情感现实。我们人类的情感像图谱一样,既有挚爱与兴奋,也有憎恨与自责,嫉妒与感激,欲望与悔恨。而情商就是一种辨识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也是一种管理自身情感和人际情感的能力。拖延的时候,我们会有怎样的情感反应?自责、厌恶,或许还有无奈,所以,拖延看起来是回避了某些事情,但其实也是在躲避跟这些事情有关的、让你不舒服的情感。比如,人们之所以拖延交税,是因为去年没有赚到足够多的钱,而对自己感觉很差。不愿意完成某件事,是因为平时工作或生活杂乱无章,怕自己找不到所需的资料,而对自己产生厌恶情绪。


嗨,即便你对某一件事情的焦虑或是厌烦让你不堪忍受,我还是鼓励你:耐心觉知你的情感,以一种友善的态度观察它们,尝试理解它们、采取行动。比如,当你面对一个令人恐惧或是心烦的任务时,有意识地做一个深呼吸,让自己确信:你面对的并不是一场灾难,尝试着从“0”到“1”,慢慢就越来越好了。



好了,我们回顾一下本集的内容:向拖延宣战的六种武器——

第一种武器,把“大石头”分成“小石子”,一点点慢慢做。

第二种武器,选择自己的“高能量时刻”,去搞定重要的事。

第三种武器,营造环境,要么选择高效能团队,要么,自己营造一种高效能氛围。

第四种武器,争夺控制权。你要控制的是目标和进展,而不是你所讨厌的某个人。

第五种武器,找一位“辩护律师”,她能在内心严厉的谴责下给予你理解和接纳。

第六种武器,面对你的生物现实和情感现实。你就是有些东西不擅长,有时候会情绪失控。觉察自己的不足,再做一些调整,没必要跟自己“死磕”。



这一集留给大家的思考是:在应对拖延的六种武器中,你准备尝试哪一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