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由喜马拉雅出品的《易中天品中国》。作者易中天,演播[景航],第十五集,权宜之法。
说到“权宜之法”,我想起一个故事。大家知道,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我国政府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之间,是不怎么愉快的。但是有一次啊,在一个国际会议上,我们的周南大使和彭定康狭路相逢,面对面地碰到了一起了。这可真是冤家路窄,而且彭定康还把手伸了过来。这是个麻烦事儿啊!人家伸了手,你握不握呀?不握是不行的。在这种外交场合,不握就是不礼貌。想当年,周总理向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伸出手去,杜勒斯没有握,就成了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事件。握,也是不行的。因为在这个时候,不能跟他太友好。这可咋办呢?周南的办法,是双手合十。刚好这次国际会议,也正是佛教大会,周南大使这么做,也很自然。结果,礼貌也有了,态度也有了,很机智。
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是纪委工作的。他跟我讲,他们下去查案子的时候,有一个难办的事儿,就是地方上的宴请,参不参加?参加。那好,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你案子甭查了。但是一餐都不吃,也不近人情啊,而且工作也不好开展,他的办法是什么呢?事先讲好,到的这一天,接风这餐饭,吃。走的那一天,饯行这餐饭,也吃。其余的时候,一日三餐,我们专案组自己吃,全部吃食堂,吃工作餐,绝不接受宴请。临行时,地方上要送礼,可以,两瓶酒,两条烟,绝不多收。
当然了,宴请也好,礼品也好,都绝不接受涉案人员的。这样,原则也坚持了,面子也给了。所以,有经有权,是要靠实践。实践当中,总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当然了,大家要听我讲,也可以提几条原则性的意见。第一,抓大放小。也就是“大事经,小事权”。中国有些成语,针锋相对啦,寸土必争啦,恐怕不一定好。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是你死我活,是残酷斗争,是成王败寇。这是斗争的哲学,战争的思维,那不是和谐的哲学,和平的思维。和平的思维,是主张谈判的,也是主张让步、妥协的。当然了,让步、妥协也要有尺度啊,有底线,有策略,那就是原则问题不能让步。枝节问题可以商量。因为谈判的时候,你总有一些是不可以讨论的。
比如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谈判,小平同志就说主权问题不能谈。但是,也总该有一些事情是可以商量的吧!什么都不能商量,那还谈什么判呢?所以,原则问题必须针锋相对。非原则问题啊“让他三尺又何妨”嘛!中东谈判,不也主张“以土地换和平”吗?怎么能“寸土必争”呢?总之,大问题,骨子里的东西,绝不让步。鸡毛蒜皮,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不哑不聋,不做阿公,搞那么清楚干什么?像海瑞那样,手下的文书领办公纸,也要自己数。发给你十张,交回来也得是十张,不能贪污国家那张纸,那就清得有点儿过头了。结果,海瑞派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的官员就集体辞职。这活儿没法干嘛!
或许有人会说了,你讲的这个“抓大放小”我不同意。我认为大事小事都重要,甚至小事更重要,“细节决定成败”嘛!所以,我的主张,是“大事不含糊,小事不马虎”,你觉得怎么样呢?这个问题,我现在就可以回答:很好!我还可以愉快地告诉你,我自己就是这种风格。我写稿子,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放过的。即便如此,我仍然难免出错,笔误、口误不断。如果再大大咧咧、马马虎虎,那还得了了?所以我很赞成你的主张。
不过,我也必须负责任地告诉你,我能这样做,是因为我乃“文化个体户”。我在工作的时候,一般不需要与别人协调,也就不存在哪些让步、哪些坚持的问题了。如果需要协调呢?就得“抓大放小”了。比如《百家讲坛》的节目,根据时长的规定,播出内容只能是三十三分钟。这就总得删掉一些东西。那么,哪些保留,哪些删去?也只能权衡轻重。也就是说,大事经,小事权。是讲需要权宜的时候。不需要权宜,就另当别论了。
第二,得意忘形,也就是“方向经,方式权”。这一条也可以理解为“内容经,形式权”,或者说“目标经,路径权”。也就是说,你要做什么,你的努力方向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这个是不能改变的。否则,权宜就没有意义了。或者就成了见风使舵,也就“不宜”了。但是,如何达到目的,是可以商量的。这就好比你到某个地方去,走哪条路,是坐船、坐车,还是坐飞机,是可以选择的。又好比我们写文章,做讲座,实质性的东西得死守不放,表达方式则可以随意一点儿嘛,可以根据情况来。方向、目标、内容,这是“意”;方式、路径、形式,这是“形”。只要得“意”,就可以忘“形”。当然,无论怎样权宜,你选择的都只能是“正当手段”。你不能说。既然手段可以权宜,那我就去偷去抢。这肯定是不可以的。
第三,各行其是,也就是“下级经,领导权”。此话怎讲呢?就是同一个单位,企业也好,政府部门也好,在原则性和灵活性问题上,那要有分工。原则性是由下级掌握的,灵活性是由领导掌握的,办事员不能有灵活性。办事的人也灵活,那就没谱了。领导为什么就可以灵活呢?因为他掌握全局,知道什么是西瓜什么是芝麻。而且,你不可能每件事都捅到领导那里去啊。这样,灵活处理的,总是少数,无碍大局,不至于伤及原则。
第四,讨价还价,也就是“不能最好就退而求其次”。这也是孔子的主张。《论语·子路》记载孔子的话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什么意思呢?我们交朋友,最好能交到“中庸之人”,叫做“中行”。万一找不到呢?那就交“狂者”,或“狷者”。狂者,就是积极进取,突飞猛进,勇往直前的。狷者就是消极抵抗,守住底线,有所不为的。这两种,也对付。
这话看起来,好像不符合中庸之道。因为所谓“狂者”,其实就是“过”。所谓“狷者”,其实就是“不及”。过犹不及,怎么也可以交往呢?对此,孟子有一个解释。在《尽心下》,孟子说,孔子难道不希望与“中庸之人”交往吗?可是不一定找得到嘛!也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看来,就连中庸,也可以打折扣,可以商量,可以权。在这里。中庸是经,狂狷是权。
但是,请大家注意啊,孔子的“讨价还价”也是有原则,有底线的。这条底线,就表现于所谓的“狷者”。狷是什么呢?有所不为。什么不为?不道德的事情,不正确的事情,绝对不做,我是很看重这一条的。因为做一个勇士,做一个烈士,这个标准太高了,大多数人做不到,至少我是做不到的。因此,我的主张,是守住底线。比方说,讲话。你说我这人永远说真话啊。我所有的真话都说出来,我想什么就说什么,做得到吗?可能有人会做得到,但未必所有人、大多数人都做得到。那怎么办呢?守住底线,什么底线?不说假话。如果这也做不到的话,那就再退一步,守住最后一条底线——不说话,这,总做得到吧。
何况这与说真话也不矛盾呐。不能说话的时候不说话,一旦说话就不说假话,那么,你所说的岂不都是真话了?所以,这也是很多伟大思想家的主张。康德就说,一个人所说的必须真实,但没有义务把所有真实都说出来。我现在奉行的,就是这个道德标准。我说的每句话都必须真实。但是我不承诺说出了所有的真实。坦率地告诉各位,我肯定有很多话,这辈子都不会说出来,就烂在肚子里了。但只要开口,就不说假话,实在不行,就沉默呗。
不要小看这个沉默呀!现在有些人老是喜欢唱高调:某某问题你为什么不出来说话?某某事件你为什么不挺身而出?我觉得能够做到沉默就可以了。想想“文革”期间,如果当时六亿人民都能够沉默。都不跟着喊打倒这个,打倒那个,那会怎么样呢?历史都要改写了。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守住底线”。守住底线比追求高尚重要得多。好了,那今天的这个权宜之法呢,就讲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
得意忘形原来是这样🐒
我这没文化的听着有点头晕
对。。。
康德一个人的话必须真实,没有义务说出所有真实。
听到这里,魔法部的观点与做法就很好理解了
寸土必争
涨知识了,播讲语调也很好。
挺好。修修心吧。能不说还是不说得好
不咋地!
儒家东西修身可以、拿来普世就是魔种。把文化环境败坏了、然后又把中庸拿出来。自作自受、老子不收孔子徒、不让他瞎BB 根本就在与此
大拿天 回复 @大拿天: 易中天也是身在此山中。跳不出来儒文化去看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