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概述
秦朝实行郡县制后,西汉实出现反复。经过几次较量,朝廷消灭了异姓王,限制削弱了同姓王,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甚至一度引发武装叛乱。汉武帝时,有的王国还是很大,于是实施推恩法——国王可自愿将所辖县分封给子孙作为侯国,但这些侯国从此就改属周围的郡——将皇帝的恩泽推广到众多子孙。子孙皆大欢喜,国王无法抗拒,但王国日渐缩小,一般只剩下三四个县。政治智慧毫无代价就达到了巩固郡县制的目的。
本节内容
在与项羽的争夺中间,刘邦不得不封了一大批王。比如韩信,成为刘邦军队统帅以后攻城略地立了大功,并且占了原来齐国的这片地方,他拥兵自重,在关键的时候要挟刘邦:不封他为齐王的话,实际上他就不肯出兵。刘邦没有办法只好封他为齐王。这样到项羽被打败的时候,就形成了一批“异姓王”,不是刘家的人封的王。他们的统治的地方、管辖的地方,占了刘邦汉朝的疆域的大部分,太行山以东包括一直到江南,基本上都已经封给那些异姓王了,像韩信、彭越、英布等等。
当然刘邦不会容许这种现象长期存在,所以他先后或者是通过阴谋,或者是故意酿成他叛乱,把这些异姓王陆续都消灭了,基本上都杀了或者迫使他逃走了,只剩下一个“忠厚老实”(指长沙国国主吴芮)的长沙国,长沙国又是处在当时被称为“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这个地方又是潮湿,又是低洼,男人都活不长的地方。长沙国,就剩下一个。
图:西汉长沙王吴芮
但在这个过程中间,刘邦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了扩大他皇族的势力取代那些异姓王,所以又封了一大批“同姓王”,比如他的侄子、他的儿子。比如他很喜欢他的儿子刘肥,那就封他为“齐王”,他就规定凡是说齐地方言的地方,统统都封给他,这样就形成一批同姓王。到刘邦死的时候,朝廷能够直接统治的,实行郡县制的地方,只限于关中以及一些边疆地方,还有函谷关以西、以南。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最富庶的关东(太行山以东),基本上都是那些同姓的王他们统治的。
到了汉文帝、汉景帝的时候,矛盾就更突出了。那些王有的辈分很高、年纪最大,王的分封给他的面积也是很大,他们垄断了资源。比如说吴王刘濞就在自己的封地里边,自己采铜铸币生产钱币,自己晒盐,垄断这些资源,另外他扩大军队,挑战中央的统治权。为了巩固中央政权,也为了能够普遍的推广郡县制,汉景帝的时候在晁错等人的建议下实行“削番”,缩小这些诸侯的封地,或者找借口把他们废掉。
这当然就激起了他们的反抗,最后酿成在公元154年的“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为首,纠合七个刘家封的那些王,公然的叛乱,名义上是要求皇帝清除身边的奸臣。在汉景帝杀了晁错以后,照理他们没有借口了,但还是不退兵,目的很明显,就是推翻朝廷。汉景帝任用大将周亚夫,采取“深沟高垒”、坚守的办法,最后到他们叛军疲惫了,粮食供应紧张,在这个时候一举扫平叛乱。
图:吴楚七国之乱
这些诸侯国虽然取消了,但是还不得不封新的王,因为皇帝还有兄弟、儿子,根据惯例总得封他们为王,有的因为太后坚持一定要封,而且要封的大,所以诸侯国没有办法完全消灭。有些诸侯国照样在干不法的事,有的跟朝廷争夺利益,有的养了一批文武的人才,有的还收罗人才,使朝廷感到余力,更主要的是在这些王封的地方,中央没有办法通过郡县实施行政管理。所以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又进一步地削弱了这些诸侯国的权力。实际上这个规定本来就有,但是一直没有真正实施。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就明确的规定,王国里面的政务统统由朝廷任命的国相,由他管理。所以诸侯王就是享受封国里面的租税、俸禄,但是不能干预行政。所以王国里面的国相实际上就等于是一个郡的郡太守,由他来管下面各个属县的政务。所以实际上形式上是王国,已经逐步地变成了跟朝廷直属的郡县差不多了。
但尽管如此,王国还往往拥有很大的封域,大的王国有几十个县,这些县的俸禄、租税都是不归中央的。在这种情况下面,国相往往管不住那些亲王,照样有的国王非横跋扈,做出不法的勾当来,当时汉武帝就考虑怎么样进一步削减他的封地。这个时候主父偃提出了一个非常高明的建议,那就是汉武帝正式颁布实行的“推恩令”。
所谓推恩令,原理很简单,就是想办法让那些诸侯王自己来缩小他的封地。表面讲的很堂皇:现在皇帝同意你们把皇帝的恩泽推广到你们自己的子孙。因为那些王一般都是子孙众多,根据原来的法律,他只能够把这个王国传给他的嗣子(嫡长子),其他的儿子到时候是没有任何利益的。但是另一方面,封地也没有办法使它缩小,除非你找到岔子,他犯了什么罪,或者有什么过失,才可以削减他的封地。这个往往对那些诸侯王,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个别有能力的还会反抗。
图:推恩令
现在皇帝下了这个命令,你们可以自愿把你们的所属的地方,分别要求封给你们的其他儿子,这个就很难抗拒,既然皇帝有了这个命令,其他儿子当然希望他们也得到一块封地。但是有一条,一旦封了这些儿子为侯,这块地方就成为他的侯国,侯国就要划到旁边的郡去管辖。因为诸侯的王国下面是不准设侯国的,你分封给自己儿子,这个地方就叫某某候国,这个侯国就要从王国里面划出来,归属旁边或者附近的郡管辖。这样呢,恩推得越广,封的越多,王国本身的面积就不断地缩小。
但这样一种政策,诸侯王是没有办法拒绝的。所以不得不把自己王国的封地靠近边缘,因为你要划出去给其他的郡管了,一个个的县分出去。推恩得越广,分封的越多,王国的面积缩得越小。比如说梁国地处中原,本来有二三十个县,但是通过推恩法,到西汉末年只剩下三四个县了,其他都推光了。封了侯国以后,汉武帝还有其他办法对付它,那就是找到这个侯国的过失、岔子,就可以把它灭掉。
这个时候小小的侯国是不具备反抗能力的,而且汉武帝给的理由都是堂堂皇皇,你犯了哪一条罪。比如有一次他派人检查,说他们供奉宗庙的,自己照规定要拿出来的金子,成色不足,分量不够,这当然是对宗庙大不敬了。找到这个借口,他一下子就把一百多个列侯通通都免了。
所以分封出去的那些侯国,一般都存在不了多少时间,就算存在的,它作为一个侯国,它也只是享受侯国范围里面的租税,这个侯国另外有派行政官员来管辖。这样的话,就把这些大的诸侯国变成小的,有的实际上跟一个大的侯国已经差不多了。
到了东汉,虽然还有王国,但是这个王国其实跟郡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那些封的诸侯王只是享受俸禄,其他已经不再可能像西汉时候那些诸侯国这样构成对朝廷的威胁,所以已经不再需要用这种推恩的办法来缩小这些王国了。
谢谢。
主父偃太厉害了!
公元前154年吧
推恩令就是阳谋,诸侯王无解
紫色缘分 回复 @阪筑人: 应该是晁(chao)错
针不戳
不封王就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封王就容易与中央政府对抗。中央王朝与地方的关系,一直困扰着统治体系中的最高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