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讲丨为何刘秀最终能巩固东汉政权?

第40讲丨为何刘秀最终能巩固东汉政权?

00:00
22:28

本节概述 

        刘秀在河北一个土坛上即皇帝位时,只是十多股割据势力之一,连他自己都不会想到十几年后真能统一全国,延续汉朝。刘秀一度信心不足,犹豫再三,但一旦确定目标,就始终坚持“君臣大义”,以统一为目标。窦融据有河西,但“识天命”,主动归顺,保全地方,也获得荣华富贵。公孙术野心勃勃,却志大才疏,虽拥有对抗的实力,却一再丧失时机,自取灭亡。隗嚣号称长者,却优柔寡断,既缺乏争夺的勇气,又不愿接受统一,最终身败名裂。


本节内容 

        公元25年8月5日,在鄗县(今河北柏乡县)的一个土坛上面,刘秀宣布即皇帝位,建年号建武。不过在当时,除了刘秀的少数谋臣和将军以外,大概很少有人相信,他会在十几年以后一统天下,恢复汉朝,并使汉朝延续了近二百年。

        因为当时更始帝刘玄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称帝以前的刘秀也是他的下属,而更始政权一度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在刘秀称帝的前后存在的割据政权可谓是多如牛毛,称王称帝的也不在少数。那么实力跟他相当或者超过他的割据政权,至少有十几个。

        当然,刘秀也似乎有一点优势,他一直自称是西汉的宗室。不过这一点其实也很有限,因为刘玄、刘盆子、刘永等等都是宗室。而在他以前,有的已经成了天下的共主,有的也已经建立割据政权。而且刘秀与皇室的关系已经很远了,他是刘邦的第九代孙子,但从第六代长沙定王刘发以下可是一代不如一代,他父亲刘钦只做过小小的县令,而且在他九岁时候就死了。西汉末年刘氏宗室人口已超过十万,像刘秀这样关系拉上一点的宗室关系的人可以说是车载斗量,何止万千,实在算不了什么。


图:光武帝刘秀

        当然,刘秀称帝的时候还有理论基础,据说图谶里面有这样的话“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证明他是天意,而且将来可以当皇帝。但是当时熟悉图谶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其他割据者几乎都有一套自欺欺人的图谶,图谶是人造的,也是人解释的,所以如果实在找不到,成功以后也会有人出来弥补。

        刘秀最后获得胜利的因素自然不止一个,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统一天下的目标。

        在刘秀为是否称帝犹豫的时候,他的部将耿纯讲了一番话使他下了决心,耿纯说:“我们这些人率领‘宗亲子弟’占据了县城来投奔你,就是为了攀龙附凤,希望你成功了,我们这些人一起享荣华富贵,获得成功。如果你不堂堂正正做皇帝,不把统一天下为目标,我们都会感到‘望绝计穷’,只能改换门庭了。”所以刘秀能够把包括以后的“云台二十八将”在内的大批杰出人才网罗在手下,固然有他过人的长处,但是对这些谋臣将士最大的吸引力还是为开国皇帝建功立业的机遇。

        此后,刘秀并不是一帆风顺,对手也不都是草莽乌合之辈,但即使一时间无法消灭,或者不得不暂时容忍,刘秀始终没有改变或降低目标,因而他始终坚持了“君臣大义”,确定自己作为皇帝的这样一种绝对的地位。

        在刘秀众多的对手中,对他威胁最大的是西北的窦融、隗嚣和西南的公孙述。更令刘秀担忧的是,只要这三人联合起来,不仅整个西北和西南不再为他(指汉朝)所有,而且关中也会腹背受敌。西面是隗嚣的势力,背后是窦融,西南方向公孙述占据了汉中、四川、巴蜀。为了集中有限的力量消灭中原的割据势力,刘秀对他们先是极力拉拢抚慰,争取他们的支持、服从,但是即使在那个时候,他对最终统一的目标是毫不让步的。

        与刘秀相反,三人虽然都拥兵自强,并且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却从来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但三人的结局并不相同,窦融主动放弃割据,归顺刘秀,成为汉朝的功臣贵戚;隗嚣、公孙述既不敢与刘秀一争高下,却妄想长期割据自保,最终国破家亡,身败名裂。


图:窦融

        窦融是西汉外戚的后裔,他在西汉末年王莽的时候,就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认为中原相当危险,所以他不愿意到关东是非之地去当太守,千方百计谋到了河西的州,终于由更始帝任命为张掖属国都尉(地位相当于郡太守)。他立即举家西迁,在河西广结豪杰,抚慰了羌族首领,培植和扩展了政治基础。所以当更始政权解体的时候,他就联合酒泉、金城、张掖(等地太守、都尉),跟他们联合推举他行使“河西五郡大将军”的职权,武威太守和张掖太守孤立无援,只得挂冠而去,所以实际上,河西全部听命于窦融,连成一片。来自附近的安定、北地、上郡的这些难民纷纷涌入,为窦融补充了大量人力。所以在当时,他在河西不仅实力雄厚,而且地位稳固,又远离战乱。

        但是他一开始就服从刘秀,他已经采用了建武年号,并且接受了刘秀给他的印绶。但是,隗嚣当时虽然表面上和窦融一样,也接受刘秀称帝的事实,但实际上他希望维持割据的局面。

在这个情况下,刘秀一方面竭力招抚窦融,以加强来对付隗嚣和公孙述的压力,所以刘秀就向窦融发了一封充分展示恢宏气度和高超战略的“玺书”。刘秀点破了当时的形势,要窦融在支持隗嚣或公孙述之间作出选择。刘秀直接承认“天下未并,吾与尔绝域,非相吞之国”,要窦融做出正确的抉择,他最后声明:“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自适已事而已”。这就是说,他可以将来给他“分土”,封他们为王;但绝不会同意“分民”,听任国家分裂,绝不会容许不同的政权并存。

        玺书到了河西以后,引起大的震动,大家看到刘秀的立场很清楚,也洞悉隗嚣他们的阴谋,所以窦融立即上书表示忠诚,而且让他的亲兄弟窦友作为使者去朝见刘秀。

        在这个情况下,当隗嚣公开叛汉以后,窦融一方面加以谴责和规劝,同时在五郡秣马厉兵,上疏朝廷询问出兵日程,要求配合。

        刘秀又将记录外戚世系的“外属图”与《史记》中的《五宗世家》、《外戚世家》和《魏其侯(窦婴)列传》赐予窦融,正式承认窦融是汉朝外戚的身份。

        建武八年,刘秀亲自西征的时候,窦融率领五郡太守、羌族和小月氏等几万步骑兵、辎重五千辆与汉军会师,并以周全的礼仪朝见。隗嚣平定后,刘秀封窦融为“安丰侯”,破格划给他四个县作封邑,在刘秀东归的时候,又让他们全部返回河西。窦融知道自己长期拥兵在外地位是不安全的,所以几次上书请求派人取代,但是刘秀答复:“我与将军的关系就像左右手,你一再谦让,难道不理解我的心意?好好管理军民,不要擅离职守。”

        四年后,汉军攻克公孙述最后的据点,窦融与五郡太守才接到“奏事京师”的诏令。他们一到洛阳城门,窦融就将凉州牧、张掖属国和安丰侯印绶全部上交。刘秀把代表俸禄的侯印退回了,同意窦融辞去这两个集军政权力于一身的职位,另封为冀州牧,但不久便改任级别最高但是无实权的文职-——大司空。

        从此窦融安享殊遇,窦氏一门同时出现“一公,两侯,三(娶)公主,四二千石(年俸二千石的官职)”,享尽荣华富贵。窦融知道自己不具备争天下的能力,就老老实实归顺,小心谨慎效忠皇帝,是他最后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善终。


图:隗嚣

        隗嚣却是另一种方式。隗嚣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也是“识天命”的,他知道自己不具备统一的能力,所以还是主动地向刘秀效忠。而且他一向谦恭爱士,倾身结交布衣,在这一带声望很好,甚至在长安那一批的耆老、士大夫纷纷投奔他,使他网罗了大批的人才。当刘秀的势力还没有到达关中的时候,隗嚣不仅控制了西北,而且最有条件占据首都长安,但他的确没有取代汉朝的打算。

        但是,当刘秀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的时候,他却希望保持这样一种割据的地位,所以非但不主动配合刘秀,反而多方地牵制。

        当公孙述已经称帝自立,几次从汉中出兵,给隗嚣送来了大司空扶安王的印绶。隗嚣自以为与公孙述是平起平坐的敌国,不能向他称臣,杀了他的来使,又发兵击破公孙述的军队,使他无法北出。照理他这个时候他应该更服从刘秀,但他又是认为天下成败未定,可以不必一心一意服从汉朝。而当汉朝要“假道”他的地方出兵平定公孙述的时候,他又千方百计地阻挠,这样就使他在这场斗争之间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他明知道没有办法对付刘秀,但是还希望通过这种手段维持这样一种割据的局面。所以刘秀很不耐烦,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认清形势,不要再玩花招。

        刘秀说我快四十岁了,看惯了这一套。刘秀派人去传诏书说:“隗嚣是文官,应该懂道理,所以我再一次给你下诏,话说深了似乎不太客气,说简单了又怕解决不了问题,现在如果你真愿意投降,就拿出行动来,这样还可以保全爵禄,后福无穷。我快四十岁了,带兵十年,厌恶那种浮语虚辞。如果不愿意,就不必答复了。”隗嚣看阴谋已经被刘秀识破,只得派使者向公孙述称臣,从此跟刘秀彻底决裂。

        平心而论,隗嚣没有干任何对不起刘秀的事,即使想割据自保,也只限于自己的辖境,没有侵占刘秀一寸土地。他没有听从刘秀出兵征公孙述的命令,无非是为了保存实力,又不愿失去公孙述这个潜在的盟友。但是他的做法阻碍了刘秀的统一进程,这是刘秀所不能容忍的。

当隗嚣和刘秀彻底决裂以后,刘秀很快调动兵力,以压倒的优势,最终消灭了隗嚣。尽管因为他这个“长者”很得人心,所以他的部下为他坚持到了最后。

        (经过连年战乱,隗嚣属地已是哀鸿遍野,连隗嚣本人也吃不饱饭了。)到了建武九年春天,又病又饿的隗嚣只好出城去找杂粮吃,在悲愤中死去。

        公孙述倒是一开始就想当皇帝,所以他让人制造图谶,宣称自己要当皇帝,并且在自己的手掌上刺上“公孙帝”三字。在刘秀称帝之前两个月,他已经自立为天子。

        当时他控制的地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秦岭以南的陕西。实际上他是拥有很强的实力,当时更始帝败了以后,关中投奔公孙述的人数以万计,使他的部队扩大到数十万,他在汉中积聚粮食,又建造了大船,甚至预先刻了全国各地官印,似乎就要夺取政权了。可是他的军队太不争气,两次出师关中都以失败而告终,从长江顺流而下的军队也攻占不了荆州的属县。

        战场上不行,他本来就对符命图谶感兴趣,又引经据典,从理论上证明他得天命的必然性。他而且把这些东西派人到中原去散发,偏偏刘秀也是很相信图谶的,所以亲自给公孙述写信,指说他对图谶的解释有误,真正得天下的应该是刘秀自己。但是他信里也明确表态“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自己署名“公孙皇帝”。意思就是说根据图谶的解释,真正的公孙皇帝应该是刘秀自己。

        刘秀的目标很坚定的,对阻碍统一的势力不惜以武力清除,公孙述既不愿投降,就没有任何犹豫的余地,可是他却满足于关起门来称王,一次次丧失与刘秀争夺天下的时机,坐待刘秀在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以后的最后一击。


图:刘秀功蜀之战

        到了建武十一年,汉军节节胜利,长驱直入。刘秀再次写信劝公孙述投降,又重申宽大政策,做了保证。(公孙述)把信给周围亲信看了,他们都劝他投降,但公孙述却说:“哪有投降的天子?”从此左右再也不敢再劝他。

        面对压境的汉军,公孙述只好乞灵于暗杀,他先后暗杀了汉朝的将领来歙,他又派人杀了岑彭,但还是阻挡不住汉军的攻势。

        刘秀还想争取公孙述投降,又下了一道诏书,表示可以不追究他杀汉朝两个将领的罪行,只要他自行投降,还能保证家族的安全。如果再执迷不悟,那只有悲惨的下场。

        九月,吴汉率领的汉军进逼成都。公孙述用重金募集了一批敢死队,出奇兵打了一个胜仗。但是这挽救不了大势,到了十一月,汉军已经攻至成都城北的咸门。这个时候公孙述翻了翻占卜的书,上面找到一句话“虏死城下”,他以为应(验)在吴汉身上,亲自率兵出城作战,结果被刺穿胸部,掉下马来,当晚就死亡。吴汉入城以后,将公孙述的妻儿族人全部杀光,公孙述的头被割下送往洛阳示众。吴汉又纵兵大掠,一把火烧了公孙述的宫殿,成都一片残破。

建武十三年正月,吴汉率领凯旋的汉军顺长江而下。此时刘秀正在洛阳宫中接受群臣的朝贺,其中就有大司空窦融,却没有本来也可能在场的隗嚣和公孙述——如果他们当初愿意投降,至少能保全性命吧!

        从道义上讲,隗嚣、公孙述与刘秀之争不存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要是他们有能力,又能把握机遇,由他们来统一并非没有可能。但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刘秀致力于统一,而隗嚣、公孙述既抵制刘秀的统一,自己又不愿从事统一,或者不具备统一的能力,他们的灭亡是必然的,咎由自取,只可怜增添了无数冤魂白骨。反之,如果刘秀容许这种局面存在下去,不仅东汉政权未必能巩固,战争不会断绝,而且汉朝的疆域或许从此就要分裂为不同的国家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白云出岫

    隗嚣(wei3ao2),或者按《辞海》wei3xiao1

  • 小猪儿_u4

    刘秀,位面之子!

  • 姜大牙上学记

    葛老师,应该是wei三声xiao隗嚣

  • 小麦才露尖尖角

    刘秀在开国皇帝中确实是比较大度的。

  • 1866086onhe

    光武帝

  • 读史读诗

    隗念wei,不念huai

  • 漫漫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