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生活处处皆可养气

097.生活处处皆可养气

00:00
18:22

道通第三次来书,作为儒家学者,学习圣人言行便是学问第一步?阳明先生只道,仅学外面的样子,就是孟子所谓的“义袭”,而先学里面的那颗心,然后从心体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集义”,才能够长养正气。

道通在第四次来书中又问及如何于繁忙之中,不至于心力交瘁?如何于事情众多时,分清主次大小,不至于届时后悔?阳明先生却说,非事太多,而是心中得失涌动不断,却无法于动荡之中涵养本源,无法在当下观照实相。而心湖之动,恰为养气之时,如何在心情来时还可以养气?一起来听张讲师的解读。


1、学圣人学问,学的主轴是什么?

2、心力交疲的时候,该如何是好?


《答周道通书》

(三)

来书云:凡学者才晓得做工夫,便要识得圣人气象。盖认得圣人气象,把做准的,乃就实地做工夫去,才不会差,才是作圣工夫。未知是否?

先认圣人气象,昔人尝有是言矣,然亦欠有头脑。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我从何处识认?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如以无星之称而权轻重,未开之镜而照妍媸,真所谓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程子尝云;觑着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又云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今且说通于道在何处?聪明睿智从何处出来?

(四)

来书云:事上磨炼。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但因事凝心一会,大段觉得事理当如此,只如无事处之,尽吾心而已。然仍有处得善与未善,何也?又或事来得多,须要次第与处,每因才力不足,辄为所困,虽极力扶起而精神已觉衰弱。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如何?

所说工夫,就道通分上也只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天下没有免费的_qx

    为什么这一章的必有事焉和答聂文蔚的必有事焉翻译不一样啊。这个必有事焉翻译是气血会动。答聂文蔚书信必有事焉是时时刻刻集义,而勿忘勿助。还有讲师老是说心即是气啊。如果真的心即是气,这个气很容易体悟的到,为什么阳明先生没有反复的讲心即使气那?请您解答我的疑问谢谢

    黄庭心学 回复 @天下没有免费的_qx: 张讲师解经有时就本体而论,有时就用体而说,最好有经过长期内观心性的练习,才能更容易体会。 关于心即是气,传习录中有这么一段: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即是气也。

  • 愚媛

    疲惫就是因为分别取舍、贪嗔好恶。不要怕事情多,就在事情里面历练良知,把仁义礼智信做到位;只要拿出我们的良知,距离道就不远了。 讲得太好了~ 感谢讲师!

    三渡渡人渡己 回复 @愚媛: 总结到位

  • 听友86427202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气就平了!

  • 桃之夭夭_5tu

    终身只为一事:格物致知,拿掉心中的私欲攀附,也就是拿掉气血攀附,任运自然。届时就是气机的实相,也就是本心,也就是随物而感、必有事焉。

  • 桃之夭夭_5tu

    圣人气象是本心自然而发,本心自知,学不来的。若立得本心所发自是圣人气象,若不然只是义袭。

    桃之夭夭_5tu 回复 @桃之夭夭_5tu: 圣人本心之发,随物赋性,千变万化,怎可学得,怎学得完。人也因品性之异,理解千差万别,所以岂能盲从。但万变中不变的是本心,本心相通,皆归于善,学也只是学立自家的本心,立得本心,我与圣人气象同矣。

  • 泡沫公子

    疲惫不是因为事情,是因为有攀附在上面。

  • 1868795nfar

  • 心即是气666

    太好了!

  • 青春是一种态度_hU

    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养不好精气神,再听一遍

  • 雷厉风行_wp

    98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