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说“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朱熹对此句的解释似与程子矛盾,周道通对二人之言无法贯通,遂求教阳明先生。先生一番解答,明明白白地指出了心与性与气之间的关系,可见先生已了悟内心就是一团气的真相,这正是黄庭禅教导大家观照的主轴所在,真是自古圣贤一条心!
1、情绪是从哪里去检验?
2、我们的心有什么特质?心的【真静】是什么样的?
《答周道通书》
(七)
来书云:有引程子“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何故不容说?何故不是性?晦庵答云:“不容说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已不能无气质之杂矣。”二先生之言皆未能晓,每看书至此,辄为一惑,请问。
“生之谓性”,生字即是气字,犹言“气即是性”也。气即是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气即是性”,即已落在一边,不是性之本原矣。孟子性善,是从本原上说。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程子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亦是为学者各认一边,只得如此说。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
《答陆原静书》
(一)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
感谢张讲师。长期听经典,内在善被唤醒,越来越感受到那股纯纯的善,而善又带来善,形成了正的能量场。
今天听课讲到关于尧帝儿子丹朱的事情,突然跳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先圣也无法教育好他自己的孩子呢?尧帝,舜帝皆如此?
气机虚而待物,常常在动,这就是心。觉照它,不带好恶分别时,就是真静。👍
心之灵明知觉即是气之流行造化。 性善之端需在气上始见得,可以观照七情发时,内心的气机状态。
与各位老师和同学见面晚些,谢谢老师。每天心中体悟。
感恩!20210310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610
天天离不开张庆祥老师的讲座开示;一天也离不开经教。否则就会妄心更多。
这里的静不是虚空无念。这里的静是定于心之本体,心之本体无关动静,贵在气机的自然流行,无私欲攀附。所以这里的静指的气机自然,拿掉私欲攀附区舍心。
照心就是观自在,格物致知,就是恢复气机自然。
怎么没有98集
黄庭心学 回复 @雷厉风行_wp: 98已调整过来,谢谢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