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日常偏见,有料有趣说语法。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语法课堂!
我们今天接着来讲倒装句。除了上节课我们讲过的主谓倒装句以外,其他我们知道的古代汉语的倒装句式都是叫做什么前置或什么后置。比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或者叫介词结构后置。那么问个问题,大家在学的时候,有没有对这些名称好奇过?为什么它叫“主谓倒装句”,而不是主语后置,谓语前置?为什么其他的倒装句它要叫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或者是宾语前置,为什么它不能叫定中倒装?述宾倒装,或者说为什么是宾语前置,而不叫谓语后置,在这些不同的比较固化的命名方式里头,这个差别到底反映了什么呢?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其实就要回到咱们讲句子成分的时候说过的一个事情,叫作句子的核心成分。
我们说过定、状、补这是修饰性的成分,是句子的次要成分;而主谓宾是核心成分,主要成分。而在主、谓、宾这三个成分里头,主语和谓语又是句子的核心,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正是基于基本判断或者基本认知,在倒装句里头我们才说宾语前置,而不说谓语后置。
我们说状语后置,不说谓语前置,就是因为我们认定在句子中核心成分不动,而次要成分动,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核心成分是句子的主结构稳定成分它不变,而次要成分或相对次要的成分发生变化,而主谓结构因为它是双重心,所以我们说主谓倒装,而不说谁前置或者谁后置了。
当然了这个命名事实上还隐含了一个观点,就是说在这种倒装现象,它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是与常规正常语序相对而言的一种非正常情况。当然了,在我们的语言学界,它对古代汉语倒装句的本质、特点都还有不少讨论,但是这个就不在咱们的介绍之列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回到今天要说的一个具体句式“定语后置句”,在汉语里定语一般是放在中心语前面起修饰作用的。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有的时候为了表示突出和强调定语,那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这种情况就是定语后置。在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句里头,常常会有“之”字把定语跟中心语隔开,那也常常会在后置的定语后面再用一个“者”来收束,或者表示复指。
我们分类举例来说一说,第一种一般是中心词,然后加“之”再加定语,最后由“者”来收束。这种形式基本可以看作是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的一个标准格式。比如我们很熟悉的《马说》里面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之千里者”,实际上是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千里”作为“马”它核心的属性也是作者要强调的特征,所以被后置了,用“之”跟“者”双双做标记。再比如《为学》里面有句子说叫“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僧之富者”实际上是为了跟后面这个“贫者”相比较的,它要强调的是僧人贫或者富的属性,所以“富”后置了,同时它有“之”跟“者”双双成为标记。
第二种,比如说中心语它可以不用这个“之”直接加一个后置的定语,再加一个“者”。比如说初中的《核舟记》里面有说“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意思是说要挑选细长的桃核来雕刻核舟。它要强调的是什么样的桃核能可以来做呢?是那种细长的,所以“修狭”这个属性,它作为被强调的对象,它就后置了,同时在后面用一个“者”来收束和复指,作“桃核修狭者”。
那么这一类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说在实际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可使报秦者”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这个“人”他的属性,也就是它的定语很长,叫“可使报秦”,所以它后置了。这一点其实跟咱们英语有很相像的地方,一个单词形式的定语往往前置,而如果是一个从句形式的,或者是一个非常长的动词ing形式的这样的定语,它往往要后置这样句子结构看起来也比较平衡。
再比如《荆轲刺秦王》里面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什么样的人呢?是“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的宾客,宾客的属性也比较复杂,对吧?所以描述这个属性的定语“知其事”也后置了。再比如《赤壁之战》里面说“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说的是“将军您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地势,是长江。”所以这句话中心语是什么?是大势,然后它有两个定语来修饰,一是将军您的大势,二是什么样的大势呢?“可以拒操者”可以用来抵抗曹操的,这样的一个非常长的定语,它后置了。所以大家看跟英文真的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为什么这一组我讲的比较多,因为在我们中学教材遇到的例子范围内,这一类的定语后置句是最多的,而且它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单个动词和动词短语来担任的。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认为说由动词性的短语来担任的定语通常是要后置的。而且这里面还有一条,刚才我第四个例句,《赤壁之战》里面这句就是一个中心词,它如果有不止一个定语,那么名词性的定语它不后置,而动词性的短语它是后置的,就是刚才说的“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这个“将军”它是正常前置的定语,而可以拒操者,后置了。
所以我们看古代汉语它处置多种定语,多项定语的方式,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是更灵活的,而且跟我们的英语事实上有更多的相通之处。那么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定语后置的情况,比如说《岳阳楼记》里这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再比如《劝学》里面“蚓无爪牙之利”。“居庙堂之高”,实际上是居于高高的庙堂;“无爪牙之利”,实际上是没有锋利的爪牙。那么大家也能感觉到这个定语非常的短,它后置的唯一的理由实际上就是为了表达修辞上的这种强调。所以我们看到古代汉语或者说汉语,相较于英语而言,它的这种特殊句式事实上更多的具有一种修辞上的自由性。
好,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我们下节课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