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般若智慧丨寻找心灵的依怙

007 般若智慧丨寻找心灵的依怙

00:00
13:37

2014年1月,我们去印度朝圣时,发现印度已经没有本土佛教了。印度现在的佛教,是后来从中国传过去的。印度人的思维非常有意思,他们最主要的信仰是湿婆。湿婆是什么人?湿婆是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是一个说善就善、说恶就恶的人,非常可爱。印度教的另一个主神也很可爱,叫毗湿奴。关于他们的绯闻故事太多了。那些故事如果发生在雪漠身上,就会变成丑闻,但发生在湿婆身上不要紧,湿婆很开心,印度人也很开心,他们觉得这样的神很可爱。


我举个例子,据说,湿婆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印度所有的放牛女郎谈过恋爱、产生过绯闻。印度人都知道,但印度人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反而觉得他很厉害。印度文化就是这样,哪怕他们的神跟全天下所有的放牛女郎都发生关系,他们也仍然崇拜那个神灵。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神是永恒的,也相信神有无穷的力量,可以毁灭他们。


他们虽然也相信梵天,但他们觉得梵天实在太糊涂了。关于梵天的糊涂,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梵天也永恒。所以,即使糊涂,梵天也是印度人的一个主神。在印度人的思维中,永恒是最重要的。只要他永恒,不管他糊涂也好,产生绯闻也好,都不要紧,都仍然是印度人所认为的神。

印度大地上有无数人崇拜毗湿奴、崇拜湿婆、崇拜梵天,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恒河里洗澡,因为印度人认为,恒河是湿婆化现的,恒河里的水,是从湿婆的头发上流下来的。印度人认为湿婆是永恒的,他们崇拜湿婆的永恒,需要湿婆的永恒,需要一个永远能保护自己的神灵,他们不需要佛。为什么?因为佛老是谈无常,老是谈空性,连自己都要破掉。印度人很害怕,觉得这辈子什么都破掉了,一切都归于空性,这怎么行?他们需要的是依怙,不是智慧,也不是解脱。


注意,印度人最害怕的,就是无所依怙。


当年,印度大地上出现了龙树菩萨,龙树菩萨被认为是佛教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属于中观应成派,他对空性的解释是“只破不立”。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他把什么都破了,让大家非常害怕,因为人类需要神。印度人不知道,龙树菩萨的观点,只代表他那个教派的观点,不能代表整个佛教,佛教还有其他的教派。佛教是无数教派汇成的大海,如果你只看到其中一段支流,就拿它来判断整个大海,就是错误的。世上有多少种心,佛教就有多少种法,其目的都是救心。人类需要神,需要依靠,净土宗就给人类一个阿弥陀佛,给人类一个极乐世界。人们认为极乐世界是永恒的,阿弥陀佛是永恒的,所以净土宗在汉地非常盛行。事实上,往生到佛国的目的,仍然是到那里去证得空性,如果没有后面的证得空性,净土就不是佛教,而变成外道了。所以,龙树菩萨破到后来,让人的灵魂没有依靠了,印度人就不愿意信仰佛教了,印度教出现之后,佛教就慢慢消失了。所以,有人甚至认为,印度佛教的消失,与龙树菩萨的出现有很大的关系。


般若生大慧,此慧生诸佛。

摄持诸菩萨,外道无此义。

般若十六会,文丰而义富。

唯此《金刚经》,博约而深邃。

义蕴多玄廓,条理不繁密。

此经若广传,佛种遂不断。

本经之大要,遣除诸妄执。

如来之觉性,众生亦本具。

只因妄执霾,障蔽彼晴日。

此经如大风,扫却诸迷事。

亦如金刚剑,斩断大烦恼。


“般若生大慧,此慧生诸佛”,《金刚经》虽然也以破为主,但它是破中有立的,它并没有完全把一切都破掉。它立的那个东西,是智慧本体,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立不二。这在《金刚经》中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它立起的这个智慧本体,撑起了整个佛教的解脱智慧。而有了《金刚经》的究竟智慧,佛就和外道的梵天、毗湿奴,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区别开了。


“摄持诸菩萨,外道无此义”,外道认为有一个永恒的神,执著于这个永恒的神,但释迦牟尼认为连这种执著也要破掉。如来不是一个叫“如来”的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如来”是智慧本体,是破除一切相、不执著一切相时,才能见到的那个空性。这种智慧把佛家和外道一下子分开了。《金刚经》中倡导的智慧一旦消失,佛教就和其他宗教揉到一起,分不清了。所以《金刚经》非常重要。《金刚经》强调,人人都能成佛,它不承认上帝是永恒的,不承认真主是永恒的,也不承认湿婆、毗湿奴、梵天等神祇是永恒的。它不承认这些东西,它承认一种“常乐我净”的永恒真理,达成“涅槃”。


过去的几千年中,很多人都在回避跟“涅槃”有关的问题,其原因在于:第一,不好讲;第二,讲不清;第三,人们认为不该讲。所以,佛家一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也一直没有给外界一个清晰的答案。


在佛陀时代,一些游方者也常问佛陀:如来死后继续存在吗?如来死后不再继续存在吗?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亦同时不存在吗?如来死后既不存在亦同时非不存在吗?对这类问题,佛陀总是沉默不语。


“般若十六会”,佛陀讲《般若经》,一共讲了十六会。每次讲一场法,叫一会。


“文丰而义富,唯此《金刚经》,博约而深邃”,其他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又博大精深,只有《金刚经》,佛陀讲得非常简要。但它在简约的外表之下,却蕴藏着极为博大深邃的涵义。


“义蕴多玄廓,条理不繁密”,经义深奥,信息容量很大,但条理并不繁冗杂密。很多时候,经中都会出现极有代表意义的偈子,能让人一窥经要。比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些都是《金刚经》的精要内容。所以,《金刚经》不繁冗。

“此经若广传,佛种遂不断。本经之大要,遣除诸妄执”,只要《金刚经》能广传,人们还能照着修行,在生活中贯彻经义,佛家智慧就必然得到保存,还能广传。因为,《金刚经》几乎把佛教解脱层面的意义、解脱的智慧、破执的智慧都讲透了。其大要,在于遣除各种妄心和执著,妄心和执著一旦被遣除,你自然就能得到解脱。


“如来之觉性,众生亦本具。只因妄执霾,障蔽彼晴日”,如来藏是每个众生与生俱来的,谁都有,只要妄心消失,执著消失,遮蔽真心的障碍就消失了,真心就能显露。这就像天空上布满乌云,人才看不到阳光一样。只要大风吹走乌云,晴空万里,阳光自然普照,因为太阳一直都在,阳光一直都在。太阳,指的就是真心。那吹散乌云的大风,此处指的就是《金刚经》。


“此经如大风,扫却诸迷事。亦如金刚剑,斩断大烦恼”,《金刚经》像大风一样,能吹走笼罩人心的各种迷雾;也像金刚剑,能直接斩断人的烦恼,让人离苦得乐。故而,《金刚经》也叫《能断金刚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海潮明月

    般若生大慧,此慧生诸佛。 摄持诸菩萨,外道无此义。 般若十六会,文丰而义富。 唯此《金刚经》,博约而深邃。 义蕴多玄廓,条理不繁密。 此经若广传,佛种遂不断。 本经之大要,遣除诸妄执。 如来之觉性,众生亦本具。 只因妄执霾,障蔽彼晴日。 此经如大风,扫却诸迷事。 亦如金刚剑,斩断大烦恼。

  • 木玲紫

    从雪漠老师《金刚经》上线以后,基本每天都要读一遍,是《金刚经》让我重新去找回自己,去面对生活,感谢雪漠老师的解读,让我更通透的去了解《金刚经》,很多个不眠的夜晚,感觉快要窒息,活在自责中,是《金刚经》让我振作起来,不执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申振柱 回复 @木玲紫: 随喜

  • 1532801nbmn

    去掉了背景音乐专心听经,真清净!

    宝琛的探索之旅 回复 @1532801nbmn: 如何去掉背景音乐,我也想去掉

  • TiDE

    就是说佛教是众生人人可成佛,可以求佛,也可以自己修行成佛,自己庇护自己,其它宗教是只能乞求神来庇护。还是佛教更民主。

  • 主播子珺

    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然后第二天重新在听.....

  • 慧聲灬慧飋

    般若生大慧,此慧生诸佛🙏

  • du_huifeng

    古印度不在如今的印度,而是在尼泊尔

    一万个婆娘 回复 @du_huifeng: 以前的加比罗卫国

  • 丶花开遇见你

    我一定是第一个听这集的人

    胡嘉仪_HJY 回复 @丶花开遇见你: 哈哈我觉得也是

  • 1112084709

    感恩老师分享

  • 心如止水r

    感恩老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