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期 男人的圣经《教父》三部曲(1972-1990)

第二十四期 男人的圣经《教父》三部曲(1972-1990)

00:00
15:16


说起意大利,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也是浪漫,那是一种不同于法国的浪漫。法国的浪漫,我们在上一期说到,那是一种可以超脱于爱情的浪漫,甚至还带有些许的天真。这种浪漫,没有年龄甚至性别的界限,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历经数百年在法国人骨子里培养出来的浪漫。
而意大利的浪漫则不同,那是一种在爱情的浪漫里,柔和了西西里的风光、佛罗伦萨的包容、威尼斯的柔软、罗马的铁血,是一种及其复杂的浪漫,但总的来说,对于意大利人民而言,如果要对浪漫下一个定义,那就一定是优雅——高贵的优雅。


所以,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的原声音乐赏析,就来自于上述那种复杂的浪漫。虽然《教父》在通常意义上看来,是一部讲述历代意大利黑手党在美国成长最后消融的黑帮片,但它之所以几十年经久不衰,被几代人奉为经典,就是因为它的骨子里,有着足够的优雅,无论是穷困潦倒之时亦或是建功立业之后,主角们都在穿衣打扮、举手投足之间,体现着优雅,再加上电影对小说的神级还原,让我们看到了教父之所以成为教父,这种优雅之中包含着智慧,教会了很多人如何管理企业,营造家庭,甚至如何处事做人。
《教父》的原著小说分为三部,和我们看过的电影三部曲有很大的差别。不是说电影改编的太多,因为如果你电影和书都看过的话,你会知道《教父》第一部电影就是忠实于原著的典范,被后来无数的编剧当作教科书来学习。但书的第二部开始,其实就讲述了另外的故事,只是少数内容算是第一部书的延续。而第三部书就跟第一部完全没有任何关联了。
电影则不同,三部曲都是讲述了同一个柯里昂家族父子两代打江山、守江山和最终走向灭亡的故事。故事时间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从打工的小混混开始到垄断全美博彩业甚至撼动罗马教廷的庞大产业帝国结束。但纵有家财万贯,睡觉不过一张床,吃饭不过一碗米。当迈克尔最终因为权利的欲望而走上穷途末路时的样子,真的让人不禁感叹。
细心的听众可能已经发现了,三部电影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972年一只延续到了1990年。其实第一部和第二部只间隔了两年,但第三部因为制片方、剧本等问题,一直难产到1986年,才得以重新提上日程,最终在1990年上映。三部电影都是教科书一般的存在,评分分别为:9.3、9.2以及8.9,被无数导演和编剧一遍一遍反复地看,反复地学。而对于观众来说,这样的电影,也值得一次次的观看,因为,每一次观看,除了故事本身,我们还能看到非常多的细节,诸如不同时代的美国,以及当时的美国人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我们能从电影当中,看到美国最黄金的年代,以及那个年代里人们的奋斗史,它可以教会你怎样做人,怎样适应社会和家庭。所以,这三部片子,才会被奉为男人的圣经。这样的评价,我个人认为是不过分的。


回到电影原声音乐。第一部《教父》的原声音乐,是尼诺·罗塔的作品。尼诺·罗塔本身就是一位意大利作曲家,非常熟悉意大利的民谣和乡村音乐,所以,当《教父》的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请他为电影作曲的时候,尼诺·罗塔简直可谓是信手拈来。因为他原本就写就了很多西西里风格的音乐作品,曼陀林的运用非常得心应手,这段主题曲的旋律至今仍不时会出现在一些有着怀旧风格的餐厅或者酒吧中,可以说是被引用数目最多的歌曲之一。但也正是因为这段旋律早就写好,直接导致了尼诺·罗塔在《教父》第一部的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资格被剥夺。理由就是这段旋律并不是单独为该片写作的。不过,这也没有影响尼诺·罗塔在《教父》第二部时拿下小金人。第二部的原创音乐,导演还邀请了自己的父亲卡迈恩·科波拉一同参与音乐创作,并客串了电影中的一个钢琴师,上映的第二年,二人一起分享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的小金人,也算是实至名归。


时间来到1990年,尼诺·罗塔因为在1979年就去世,没能等到第三部《教父》的开拍,所以,配乐的工作就由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父亲卡迈恩·科波拉继续完成,殊不知,卡迈恩·科波拉在《教父》3上映的次年便去世,这部作品的原声音乐, 也就成为了他最后的作品。
因为三部作品的配乐非常多,作品风格大多又显得比较忧郁,只有主旋律及其变奏作品流传于世,成为不朽的经典,我们今天的赏析,就围绕这几首作品来展开。但我并没有选用出品方发行的原声原版作品,因为上世纪70年代的录音条件比起现在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选用的是一张发行于2005年,来自布拉格爱乐乐团的精美作品,名字就叫做《教父三部曲》(The Godfather Trilogy),录音和演绎非常忠实于原版,几乎没有任何区别,但音质上有着十足的保障,推荐大家收藏和聆听。
下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原声音乐之旅吧!
第一首,Speak Softly Love,轻声说爱。整个三部曲里最核心的音乐,也是传承并演绎最多的曲子。整首曲子温柔到了极点,是一首意大利民谣改编的曲子,在第一部到第三部当中都出现过。特别是第三部当中,迈克尔的儿子安东尼用吉他弹唱的版本,尽显意大利民歌的浪漫和优柔,非常动听。现在大家听到的版本来自第二部,之所以选择这个版本,是因为无论从编曲到演奏都非常完美,曼陀林和手风琴作为主角轮番登场,成为了这首相当于全片配乐中咏叹调一般的存在。管弦乐只是轻轻地在背景当中辅助和配合,在高潮时则全部出现,把爱的情绪推到了顶峰。
第二首,The Godfather Waltz,教父之华尔兹。上一首是音乐的核心,但这一首才是配合故事的配乐核心。全曲采用四三拍圆舞曲写就,华尔兹就是圆舞曲。编曲时依然采用西西里民间最流行的曼陀林和手风琴作为基调,管弦乐配合,听来会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氛围,但又不失忧郁,配合着故事情节不时出现,很好地完成了“配乐”的本职工作。但单独聆听也很有味道。
第三首,Kay,凯。这是一首神奇的曲子。是片中第二代教父迈克尔妻子凯的主题。单独听的话,这首曲子的旋律其实非常短,但有意思的是,全曲通过不同的配器表现,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小提琴协奏;第二段则开头是钢琴协奏,后面加入了蓝调布鲁斯风格;第三段则画风一变,直接蹦恰恰,又变成了圆舞曲。同样的旋律,三段不同的处理方式集合在一起,这种方式真的不常见,听来非常有意思。


第四首,The Immigrant,移民。来自《教父》第二部,是配合讲述Vito Coliarno只身一人从西西里来到美国故事的配乐。一开头短短十几秒的管乐就把从坐在轮船上憧憬到看到自由女神像的喜悦感通过音乐表达得很完美了。后面的部分则通过宏大的场景感,烘托出在美国打拼的不易,同时也用安静的氛围营造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情。再次迎来一个小小的高潮后,曼陀林轻轻地加入进来,尽显思乡之情,柔美之极。全曲在配合画面的基础上把旋律做到了极致,可以称之为电影配乐的典范。
不知不觉已经说了好多。要知道,无论是电影人还是观众,《教父》三部曲都是一种必学和必看的经典。很少有电影可以说对几代人有着深刻的影响,有影评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教父》是男人的圣经,是智慧的总和,是一切问题的答案。”我们先不说这样的评价是否中肯,毕竟每个人的观感都会因为站在不同的立场而导致有着不同的结论。但《教父》三部曲就是这种有着深刻影响力的电影,作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黑帮电影,它重新定义了“黑帮电影”的格调,把一味的打打杀杀变成了对人与人之间友谊和忠诚,事业和家庭的抉择。是啊,这世间其实本没有黑与白,善与恶。一切都是灰色的,中性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人生之中一次次地作出选择之后,才偏向了某种颜色和道德。这,才是《教父》想要教给我们的道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人在天涯尽头

    作者和主播都棒极了,如果是同一个人,那可了不得👍👍👍

    郭小闹杂记 回复 @人在天涯尽头: 您说的作者是指文案么?文字、播讲、后期制作都是我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每周三更新,欢迎常来看看!

  • 15365992ruq

    越来越好听了,主播加油。

  • huoyoung

    演播的很棒,声临其境

    郭小闹杂记 回复 @huoyoung: 感谢您的支持

  • 听友232972414

    气势宏大而又柔肠尽渲!

    郭小闹杂记 回复 @听友232972414: 是的,经典就是这样,可以传达出穿越时空的情绪

  • 理智与情感3

    主持人!真棒👏🏻

    郭小闹杂记 回复 @理智与情感3: 感谢您的支持,欢迎常来

  • 闲腾的暖阳

    l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