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职业杂谈】广开:商鞅变法的思考—企业制度建设的两个方针和两个必然结果

007-【职业杂谈】广开:商鞅变法的思考—企业制度建设的两个方针和两个必然结果

00:00
12:16

商鞅变法的思考—企业制度建设的两个方针和两个必然结果


 

        各位听众大家好,我是广开,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关于公司的制度建设和安全管理的一些思考。

        最近重温了一本书,叫做《大秦帝国》,这本书也被拍成了一个描述秦朝的系列史诗电视剧。大家听到秦国的时候,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在我们心里,秦国是极其强大的,但少有人知道秦国统一霸业的轨迹,秦国由弱变强的转变过程。我看的这一部叫做,大秦帝国之裂变,这段历史讲的是公元前361年,那时候的秦国及其贫弱,还差一点被以魏国为首的六国同盟吞并,秦国的新君秦孝公,赢渠梁在这样的处境下即位,开展的一系列发奋图强的深刻改革,开启了让秦国从一个穷兵黩武的弱国开始走向霸业的关键一步。如果只用一个字来描述秦国变革的根基或者是中心思想的话,那这个字就是一个“法”字,法律的法。是因为在此期间,秦孝公和商鞅联手创立的秦国的法制根基,让秦国能够在法家思想的带领下,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法制体系。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深刻壮举,通过制定国家法律,约束管理、激励民众,让所有人的行为都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下运行,对上不赦免庙堂,对下依法治民,使得秦国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全中国的基础,也成功地把法家思想带进上层建筑,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

        商鞅在和秦孝公讨论治国方略的手,谈到秦国的问题,亲效果说了很多秦国的民俗,比如秦人有仇必报、秦人是好战民族、秦人朴实醇厚等等,有优点也有缺点,秦孝公觉得治国的难度在民众,但商鞅却说,秦国的问题在朝不在野,朝野这个词一般我们都是组合说的,朝指的是朝廷也就是政府,野指的是民间,商鞅说秦国的问题在朝不在野,也就是说他认为秦国的根本性问题需要先突破政府管理的弊端才能根本性的解决,这个切入点就是商鞅法家所推崇的“立法”。

        我们现在可能觉得立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当是的封建君主时代,尤其在秦朝之前,其实都是人治状态,各国并没有成体系的法制体系,那时候崇尚的是儒家的“礼”制,就是礼仪的礼,是通过国民的道德来约束大伙的行为,而不是通过法律。

        在看完大秦帝国裂变篇以后呢,给我的感触很深,不只是了解了那一段历史,也让我对于法治的意义和法制所走过的曲折有了更直观的体验。我觉得治大国和管理企业,虽然规模和难度上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却有一些共性可以借鉴。企业运营过程中,在治理方式上,如果让我们选择,是人治好还是法制好,估计很多人会选择法制,因为上到国家上层建筑的宏观建设下到企业的微观建设,大力倡导的都是法制建设和机制体制的优化,制度建设无疑是宏观和微观的共同根基,制度的完善与否以及其制定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一个企业能够长足发展的必要并充分的条件。可能有的朋友不这样认为,觉得企业最重要的是人,只要有优秀的人才和能做事的人,企业不愁没有发展,这样的观点我认为有一定的适用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当企业在初创期的时候,人才必然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初创期的企业需要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找到最匹配的人,这个阶段企业的资源是非常少的,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能力尤为突出。可是,当企业进入上升期、稳定期和壮大期的时候,体系性的运行和制度带来的激励作用将远大于个人的能动性。因此我认为,“法制”是企业长足发展的最重要基石,也是企业能够长久保持活力的最重要源泉。就像秦国一样,之所以能够兼并六国,依靠的不仅仅是几代君王的努力,更为根深蒂固的是其制度的建立,而良好的制度把国家的力量完全激发了出来。

        就像我们看过很多历史电视剧里,建国之前的开国班底成员都比较复杂,但是每个人都身怀绝技,要么武功高强,要么善于筹划,但是建国以后开始守江山的时候,往往才是更考验治国功利的时候,再想依靠个人能力就很难守住基业了。

        地铁行业作为一个人员相对密集的行业,人员管理幅度很大,制度规模也很庞大,而作为基层管理单位,我认为考核制度应该是所有制度的“核心规则”,因为考核制度会直接触及所有相关人员的直接利益,考核制度的导向作用对于企业发展同时具有现实和长远的双重影响。因此,作为地铁运营单位,建立公平、合理、有效,且能够规避人的道德风险的考核制度是企业必须要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的工作。

        我想从安全考核制度为例,谈谈假设采取两个截然不同的安全考核方针下,可能促使安全工作面临的两个前途。

        面对万人规模的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明确安全工作总基调是公司管理的核心任务,安全工作总基调决定安全管理的方向,而安全工作总基调执行的决心则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最终成果,并将深入影响企业文化。

        公司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有两个方针可走,两个方针对应两套办法,导致两个必然结果。第一个方针是,管理思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微杜渐,奖罚分明。同时,从对标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入手,明确安全工作目标指标,规范操作关键点,设定对应各层级的监管措施,充分利用考核的杠杆作用,奖优罚劣。管理者能够站在公司长远发展、真正的以员工为本和优化企业文化的角度,设置严格的安全考核管理规则,所有安全事故事件和个人安全隐患,都有明确的处罚和奖励标准。

        还有第二个方针,是和第一套方针截然相反的,那就是管理制度模糊,制度执行缺乏监管,部门决策依靠领导,而领导在考核决策上存在好人主义和短视的安抚倾向,基层管理依靠个人能力,各级监管动作随形势而变,出了问题小奖小罚,一事一议。

        办法是跟着方针走的,如果方针是妥协、模糊、松散的,一切办法都会是对应的,任何积极的办法都无法在错误的方针下产生理想的效果。坚决的采取第一套方针,在此严格管理的方针指导下,就要有一套对应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安全管理工作才会逐步走向以制度为依托的主动管理模式,在传承的过程中步步为营。在安全管理中,核心的管理手段就是建立合理的,富有激励性质的安全考核管理办法。

        这样的制度至少要具备以下5个特点和1个前提,第一个特点是符合企业的发展愿景,或者说符合最高管理层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愿景是形,文化是神,制度就是让企业能够神形兼备的基础;第二个特点是符合决大多数员工的长远利益,这句话有两个定语,一个是绝大多数,另一个是长远,因为企业的发展一旦只迎合少数人的利益,那员工必然不会愿意努力,而如果利益不够长远,只顾眼前利益,那也势必虎头蛇尾没有后劲儿。第3个特点是,制度不只约束员工,同时要约束管理者,这也是商鞅最深刻的认知,改革的阻力在朝不在野,管理层如果可以擅自赦免,游离在制度之外,那试问制度的威信何在,遇到同样的事是遵守制度还是践踏制度。第4个特点是,具有执行的可操作性并且有真正的掌权者能够有决心坚持并推动,比如秦孝公和商鞅,就算商鞅有建功立业的能耐,如果作为一把手的秦孝公在执行过程中左顾右盼,犹豫不决,那商鞅早就被秦国的老世族们吃掉了,变法也就会成为一纸空谈。第5个特点是,制度不能朝令夕改,所以在设计之初就要谋定而后动,商鞅的雄才大略也体现在超强的预见性和坚定。1个前提,是一个“信”字,这个信指的是员工对于公司的信任程度。商鞅在初到秦国立法之前,经过查访,发现政府的指令在民众里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义,政府说什么民众根本就不相信。所以商鞅用樨木立信的方式去树立政府的形象。

        对于企业而言,制度的建立就是企业人文秩序的建立,就像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建设一样,思想层面的建设需要用切实的感受去推动,建立一套符合目前国家、企业、团体实际情况和可接受的考核奖惩标准,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工作热情,用奖励让人有奔头,用严格的考核提醒犯错的成本,就算不想上进的员工依然有对考核的畏惧从而保持工作绩效,有追求的员工能和企业目标保持一致,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制度的重大意义:“双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长红_贰零陆

    变革之根本在朝不在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