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秦朝丞相李斯的故事。关于李斯这个人,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我们以前曾在《流血的仕途》这本书中详细的讲过他的故事。
李斯跟随秦始皇一起,见证了秦国从西部霸主到问鼎天下的历程,为秦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却落得一个惨死洛阳街头的下场,这样的结局确实令人唏嘘不已。
单从个人的方面来看,李斯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人,否则他不可能从一介布衣走到秦国丞相的位置。而且李斯和大家印象中老成稳重的丞相不同,他口才很好,很有魅力,能够用语言把你说得心花怒放,放现在的社交圈,也会是很受欢迎的人物。可就是这样一个能讨人欢心,又很有魅力的人晚年却不得善终,主要是因为李斯他最后在立场选择上出了问题。
虽然在《流血的仕途》这本书中,我们已经把李斯的故事讲的很精彩了,但今天我们再通过《史记》这本正经的史书,从个人口才和立场选择两个维度,来和大家聊聊李斯的故事。
一、个人口才:逻辑清晰,有情有理
当今社会,有两种人很受欢迎,一种是能说的,把死的都能说活的那种;另一种是能写的。《李斯列传》里面,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书信,对话内容也非常之多,可见司马迁也觉得李斯是个语言能力极强的人。
李斯本身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年轻时曾经在荀子门下求学,学业完成后,他觉得楚国的环境并不适合自己的发展,而经历过“商鞅变法”的秦国无论是在发展理念还是大环境上都比较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于是辞别老师,西去秦国。
李斯到达秦国后,正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新王嬴政登基。李斯本想找机会直接觐见秦王嬴政,但作为一个外乡人,他根本没有门路。恰巧当时的秦国丞相吕不韦正广纳天下门客,聪明的李斯见此情况,便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投入了吕不韦门下,给他充当郎官,在这个过程中,李斯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了吕不韦的青睐,并通过吕不韦的关系获得了见到秦王的机会。
见到梦想中的秦国最高统治者后,李斯有条不紊地讲出了自己的构想:“大王,昔日秦穆公虽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其他六国,您知道是为什么嘛?
秦王嬴政想了一想,回答说:“难道是因为实力还不够强大吗?”
听完秦王的回答,李斯回答说:“不是的,主要还是因为时机未到,当时诸侯还多,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都会相继推尊周朝。”
听到这里,嬴政皱起了眉头问李斯:“先生究竟想对我说什么?”
李斯这时对秦王嬴政深鞠一躬,说到:“自孝公以来,周朝日渐衰微,秦国的威望也越来越高。放眼当下,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此时正是成就帝业,一统天下的最佳时机。若现在错过了现在的机会,等到诸侯反应过来了,联手抗秦,那么就算是黄帝再世,也无法一统天下了,这个机会您可一定要把握住啊。”
秦王嬴政一听,这位先生说法有理有据,有格局有想法,是个大才,那就按他的说法赶紧行动吧。于是秦始皇任命李斯为长史,同时派人配合他离间削弱其余六国的计策。
正当李斯大展拳脚的时候,国内抓到了几个韩国派来伪装成客卿的奸细。这一下整个秦国的朝廷可炸了锅了,很多秦国大臣都认为只要是外国来的人,都不可信。他们出于秦国的安全考虑,就向秦始皇建议驱逐各国来的客卿,李斯也被列在了驱逐名单里。
这种情况,换作其他人,估计会当即造反或者一走了之。但李斯不同,即便面临困境,他也相信可以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领导,化解危机。于是,李斯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信,将其上书给秦王,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信中主要说到了三点:
第一,古代的明君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如果用人还讲究出身和地域,那么必然无法赢得天下贤才的信任。
第二,好东西应该是四处流通的,大王的随身物品没一个是秦国出产的,却对它们喜爱无比。而现在您用人却不是这样,难道人才不如珠宝重要吗?
第三,大王如果真的以一统天下为己任,那么就不能地分东西南北,民分这国那国。
秦王看到这封信后,大呼精彩,当即下令废止“逐客令”。李斯不用走了,不仅官复原职,还因此升到了廷尉。二十多年后,秦国扫灭了六国,秦始皇也把立有赫赫之功的李斯封为了丞相。
从一介街头草民,到大秦王朝的丞相,李斯凭借高超的语言能力,让他每逢关键时刻,都能事半功倍,化险为夷。
所以,大家可不要小看语言能力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在古希腊,曾专门开设了公共的辩论课程,用来培养出色的雄辩家。而在我国历史上,苏秦张仪纵横捭阖,诸葛亮舌战群儒,凭借的也正是出色的语言能力。套用现在的说法,那就是优秀的语言能力,能够让你拥有一个开挂般的人生。
虽然李斯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但这不仅仅是说的好听就行的,最重要的是他每每说出那些话的时候,都能戳中秦王的“痛点”。能说到点上,秦王才会愿意听李斯讲话,这样李斯才能将自己的想法讲述给秦王,在这其中是包含着很多沟通技巧的。
在“逐客事件”中,李斯首先明白了秦王要驱逐客卿的原因就在于害怕有间谍威胁到秦国的安全,但他也明白秦王更在意的是“一统天下”的终极目标。所以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并没有就“逐客”这件事是对是错本身来和秦王争论,而是把重点放到了秦王如何才能“一统天下”上,并从正反两个角度,历史、现实等多个方面来为秦王陈述利弊,最终使得秦王撤回了“逐客令”。
二、立场选择:贪恋功名,在歪路上越走越远
李斯年轻的时候,曾在老家上蔡当过粮仓保管员。有一次,他去上茅房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茅房里的老鼠正在吃脏东西,而且每逢有人或狗走过时,老鼠就会就惊慌逃窜,很是可怜。而当李斯走进粮仓,却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在悠闲地吃着黍米,根本不担心被人或狗惊扰。见此情景,李斯十分感慨的说:“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这些个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从此立誓一定要出人头地。
当上丞相之后,有一次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都来祝贺。看到家门口络绎不绝的人群,本该笑脸迎客的李斯,却默默的叹了一口气,说:“这荣华富贵,我也算做到极点了。然而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我都不知道自己的归途究竟在哪里。”
从看粮小官,到帝国丞相,李斯一直都明白很多人生道理。但为什么他懂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李斯的立场选择问题。在他当丞相之后,更多想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如何争权夺利,这就在歪路上越走越远。
在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为了富国强兵,采取法家的严刑峻法,建立强大的军人阶层,这些都是没问题的。但是,当秦国升级为秦朝后,之前那一套过于严格、不太符合人性的制度就不适合了,因为天下已经平定,人们需要休养生息,过稳定舒适的生活。这一点,从当时人民对待秦朝和汉朝的态度就能看出来。
形势变了,秦朝的治国方略依然没有变,依然还是那么严格和无情。长子扶苏因为看不过父皇的政策,曾经多次向秦始皇进言,结果干脆被秦始皇发配到边疆,和蒙恬一起抵御匈奴。
这个时候,李斯如果站出来替扶苏说话,可能秦朝的命运就会改写。但李斯却选择了沉默,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大的角度讲,李斯推崇的是法家之道,而宽仁贤德的公子扶苏倾向于儒家之道。在这种巨大的政治分歧面前,李斯本能地选择维护法家。
从小的角度讲,他好不容易混到丞相的位置,犯不着为了这种“无关紧要”的事去和皇上较劲。要是因此弄得晚节不保,岂不是一辈子努力都付诸东流了?
后来,秦始皇在巡游途中,走到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境内)的时候,突发疾病。因为觉得自己可能熬不过去了,秦始皇就让人发一道诏书给扶苏,让他即刻回来参加自己的葬礼,同时继承皇帝的宝座。可诏书还没等发出去,秦始皇就病故了。这封诏书发与不发,就由身边的胡亥、李斯、赵高等人决定。
命运的拐点再一次出现在了李斯的面前。
在秦始皇刚驾崩的时候,李斯其实很想遵循秦始皇的意思,他觉得自己能从普通人做到丞相,离不开皇上的器重和照顾,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违背皇上的意思。可这时候,赵高却突然前来拜见李斯,他见到李斯后,直接开门见山的对李斯说:“李丞相,现在谁能当皇帝,就看你怎么选了。你要想清楚,蒙恬各方面都比你厉害,如果扶苏即位,那么丞相肯定是蒙恬的,你忙活半辈子的功夫就全没了。”
就在李斯正在为赵高的话而犹豫不决的时候,“恶魔”赵高再一次在李斯的耳边开始了低语:“难道你忘记你曾经看到过的老鼠了吗?”听到这里李斯猛然一拍桌子,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这一次,他选择跟赵高集团站在一起,篡改诏书,赐死公子扶苏和蒙恬,立胡亥为皇帝。
胡亥是个无能之辈,各方面都远不及哥哥扶苏。上台没几年,继续把秦始皇的暴政措施发扬光大,很快就让起义军遍布天下。与此同时,赵高的权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到了可以代替胡亥发号施令的地步。
李斯以为跟赵高、胡亥秘密策划了“沙丘之谋”,自己应该不会再有危险。但像赵高这种心狠手辣的人,必然不会把李斯留下来。几年后,李斯的大儿子李由在和刘邦军队的战斗中兵败被杀,赵高马上以此为借口,诬陷李斯父子谋反,逼着李斯认罪画押。在狱中,李斯像年轻时一样,写了一封十分精彩的《狱中上书》,希望胡亥能够网开一面。但此时此刻,再也没有人愿意看他写了什么。
李斯想要坚守忠诚,但似乎更难抵御权力的诱惑。这种对权力的贪恋,最终让他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判腰斩之刑,跟他的二儿子一同被押解到法场。临刑前,他回头对儿子叹息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说罢父子二人抱头痛哭。
李斯一家死后不久,秦朝也灭亡了。如果李斯当初为扶苏据理力争,或者在赵高密谋时坚决反对,或许一切都会走向不同的结局,但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李斯明白那么多的道理,却抛弃了正确的立场,所以才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总结
李斯的一生,充满了步步高升的辉煌,也留下了惨淡收场的遗憾。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妙笔生花之手走到了权力顶端,后面又因为贪恋功名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通过他的故事,我们明白了语言能力的可贵,也知道了坚持立场的重要性。无论纵横职场,还是创业攻关,既要在术的层面锤炼自己的语言能力,更要在道的层面坚守正确立场。如果选择抛弃原则,最终也会被人抛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