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通过左下角分享按钮,分享给身边的人,一起读书、读人
本期原文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苏世民这个商业人物的第五讲,主要取材自《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这本书。上一讲讲了金融是怎么赚钱的,这一讲来讲,真正的金融创新是什么?
黑石能横空出世,成为全球最大的另类投资集团,本身就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历史上,金融曾经比较简单。但最近几十年,由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管制放松,再加上互联网的应用,冒出了大量的金融新事物和多种金融衍生品。这就是所谓的“金融大爆炸”,让创新的空间大大增加。
苏世民说1985年创办黑石时,有两大利好。一是在里根总统时代,美国经济复苏,贷款利率低,借贷很容易。大量资金在寻找投资机会。黑石的第一只基金就募集了8.1亿美元。第二,金融业正在调整架构,提供新型业务,以满足市场需求。
华尔街过去都是固定佣金制,做经纪业务不用竞争,稳赚,但固定佣金制在1975年终结了,这时服务就变得很重要。只要你能提供创新的服务,你就能获得机会。
在华尔街,黑石也遭遇过不少非议,有人认为它是依靠向卖家压价、再把公司包装好向买家抬价,主要是套利,不是真正的创新。一个被批评的案例是黑石2004年从德国私人资本中买下了塞拉尼斯化学公司(Celanese Corporation)。
这块资产到手后还没捂热,随即被推向美国股市上市,当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低迷,传统行业反而在股市受到青睐,不到半年,黑石一转手就拿到了30亿美元的现金收益,而且手上还留有不少股份。
所以有人猜测,苏世民之所以得手,很大原因是把塞拉尼斯化学公司的收购价格压得很低,这背后又是因为高盛出具了一份资产评估报告,认为黑石的收购价格“公道”,直接促使了交易快速达成。
苏世民回应说:“我们有一整套完整的评估系统,对收购资产的真实价值做出判断。既然对方同意卖给我们了,就说明他们认可了我们出具的价格。这里谈不上道义上的指责,这纯粹只是一个商业行为。”
在我看来,苏世民和黑石并不只是低买高卖那么简单,否则没有多少人愿意把资产卖给一个二道贩子。愿意卖给他,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能创造价值。尽管一些交易一开始被质疑,但只要能创造价值,最终还是会被认可。
比如1998年,黑石在欧洲开展首笔大型交易,收购了英国的萨伏伊集团(Savoy)。萨伏伊集团持有伦敦四大历史悠久的高级酒店,包括英国的国宝级酒店克拉里奇(Claridge's hotel)。当时英国媒体把黑石称为野蛮人,是一群要毁掉这些国宝的无知的美国人。
苏世民意识到,克拉里奇酒店重新装修的效果将决定英国对黑石的评价。他亲自承担酒店修复和重新装修的监督任务,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在一位住在纽约的法国装饰师的帮助下完成了这个任务。
此后不久,住在伦敦的流亡的希腊国王给苏世民写了一封信称,他在黑石收购了克拉里奇酒店后,给英国报纸写信,说粗鲁的美国人会摧毁他最喜欢的酒店。现在,他看了黑石和法国装饰师的成果,表示自己之前的判断是错误的。
这个事例也彰显了苏世民的商业理念:以客为尊,超越客户预期,才能建立口碑。好生意来自好口碑。而二道贩子那样的短期操作,不是真正的创新,也不可能获得长期的生意。
在我看来,苏世民和黑石至少做了以下几种创新:
1、【方式创新】
1978年,苏世民主持了大型铁路公司CSX(CSX Corporation)旗下一家报纸公司的出售。标准的出售模式是拍卖行的投标人依次举牌,直到次高的投标人退出,多一块钱就胜出。但问题是无法确定赢家愿意支付的费用。比如,有人以5000万美元购买梵高的画,如果有竞争者,可能最终竞价就要高达7500万美元。
CSX拍卖中,苏世民安排了两轮密封拍卖。每一轮,投标人把报价放在一个密封的信封中提交,投标人之间不知道各自的报价。第一轮会淘汰出价太低的买家。而认真竞标的买家就会去查看公司财报,再提交一轮报价。
如果买家很迫切想要拿下标的物,就不会只多出1美元,而是会提出自己能承受的最高价格,以确保获胜。苏世民是第一个采取这种操作手法的人,可谓是一种竞拍方式上的创新。
2、【产品创新】
1988年,第一波士顿的明星银行家拉里·芬克(Larry Fink)离职,他们设计了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式,把抵押贷款打包成证券,进行类似股票和债券的交易。具体来说,银行持有很多购房者的住房抵押贷款,购房者每个月还款,现金流稳定,但周期很长,流动性较差,银行就把这些住房抵押贷款汇聚重组,让证券机构以现金方式购入。
再经过担保或信用增强,以证券形式出售给投资者,转换成可以在市场上流动的证券。这样的好处是银行可以得到变现资金,用以发放新的住房抵押贷款,扩大资金来源,增强资产扩张能力。90年代,美国每年住房抵押贷款的60%以上,是通过发行这种资产抵押证券来提供的。
但是在第一波士顿工作时,有一次芬克下注利率上扬,结果利率出现了下降,直接导致交易亏了1亿美元。芬克只好离职。苏世民慧眼识人才,他看到了资产抵押证券的前景,和彼得森各出250万美元成立了单独基金,为芬克希望创立的新公司注资,成立了黑石金融管理公司。他们拥有一半股权,拉里和团队拥有另一半。由此,黑石进入了抵押贷款证券市场。
3、【商业模式创新】
2012年,黑石对于新业务线有一个想法,跨越所有资产类别,稳定提供12%左右的年收益率,这低于黑石通常的收益率。
以此为基础,黑石给新泽西养老基金提出了一个方案。养老基金的经理们表示,金融危机带来监管规则的变化,银行被迫抛售旗下资产,希望黑石考虑进行相关投资。苏世民说:“金融其实很简单——如果有人要求你提供新产品,你这个人是地球上对这个产品唯一感兴趣的人的概率为零。
如果有人提出这个要求,背后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如果这些要求有合理性,你又设计了正确的产品去满足,就可以大规模推广。”黑石的每个交易板块都提出了交易创意,从集装箱到信号塔下面的土地,从矿山到贷款产品。
现在黑石基本上拥有所有领域、所有种类的产品和投资工具,苏世民认为,“对有意投资另类资产的LP来说,黑石正在成为一站式的产品提供者,拥有不同回报特征、不同领域的一系列基金。对融资方来说,黑石也是一站式的资本服务提供者,可以提供控制权投资、少数股权投资、优先股投资、夹层投资,或者贷款。”
4、【资本结构创新】
私募的LP的钱都是有期限的。彭博社( News)的创始人布隆伯格(Michael )曾经要黑石投资1亿美元,但答应的条件是不转让股权,双方必须是长期合作伙伴,可是黑石作为私募基金,在固定周期内必须要把资金加上收益一起还给投资人。
黑石没有投资,错过了一个大机会,当时1亿美金投资后来应该增值到80亿美金。苏世民意识到,需要建立“战略性投资机会基金”,这些钱是永续资本,不设清算期,在正常业务过程中不需要通过赎回将资本返还给投资者。它们是更长的钱。通过这种新资本的设立,黑石的永续资本规模目前已经达到1037亿美元。在黑石收取管理费的资产中,永续资本已经占到了1/4。
黑石过去的商业模式像种植一年生植物,周期性地募资、投资。而永续资本就像是种植多年生植物,将会让黑石的资产、收入基础稳定的多。比如,黑石投资了拉斯维加斯的米高梅大酒店(MGM Grand Hotel)的BREIT基金,在2019年扩大募资,总规模达到了130亿美元,这个基金属于就黑石建立的永续资本。
黑石在资本结构上最重大的创新是2007年上市,把旗下所有基金以及所有咨询、信贷和其他投资服务业务的管理公司都打包纳入其中。这也是黑石的一次重大转型,即成为一家公众公司。成功的上市可以募集永续资本,用于投资公司,并扩大黑石的业务范围。
但上市后必须公开公司的情况,接受公众的审查。此前,黑石一直享有私营公司的灵活性和自由裁量权,只对自己和有限合伙人负责。
上市后,无论黑石的长期表现如何,如果在某个季度未能达成盈利目标,或公司股价因为任何原因下跌,都会受到审查、质疑甚至受到攻击。但如果能成功上市,就可以把竞争对手甩在身后。苏世民最终选择上市,不仅获得了永续资本,还将黑石变为一个全球品牌。
最后,总结一下,这一节讲的是金融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创新无边界,苏世民让人钦佩的是,他一直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一直都保持着创业者心态。
我觉得,所有行业的创新都可以参考苏世民的这几点做法:
1、方式创新;
2、产品创新;
3、商业模式创新;
4、资本结构创新。
这一讲照例给你留一个问题,你所理解的创新是怎样的,请介绍一个你所在行业或者你个人所做的创新实例。欢迎你把答案写在评论区和我交流。你也可以把这一期的内容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邀请他和你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黑石没有投资,错过了一个大机会,当时1亿美金投资后来应该增值到80亿美金。苏世民意识到,需要建立“战略性投资机会基金”,这些钱是永续资本,不设清算期,在正常业务过程中不需要通过赎回将资本返还给投资者。它们是更长的钱。通过这种新资本的设立,黑石的永续资本规模目前已经达到1037亿美元。在黑石收取管理费的资产中,永续资本已经占到了1/4。
如果,能有个文稿就好多了。 有时候听着,感觉反应不够快。 如果有文稿可以看着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