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致敬开山岛上不灭的灯塔

人物|致敬开山岛上不灭的灯塔

00:00
23:15

致敬开山岛上不灭的灯塔


       听众朋友您好,欢迎收听书香江苏精品听书。



撰文:牟胜洁    朗读:慈航 



       今天为您推荐的是《海魂:两个人的哨所与一座小岛》,让我们一起致敬开山岛上不灭的灯塔。

   

       2018年8月7日,习近平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一夜之间,“王继才”这个名字传遍全国,他是谁?他何以担当如此殊荣?这些问题都能在《海魂:两个人的哨所与一座小岛》一书中找到答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魂:两个人的哨所与一座小岛》,走进王继才同志平凡又不平凡的守岛人生。


       全书是从王继才初上开山岛写起的。开山岛,在当地人中间有着“海上布达拉宫”的美称,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开山岛高高耸立于海上,呈馒头状,通体由黑褐色岩石构成。岛的顶端部分,是一幢幢拾级而上的用石头垒建的平顶房屋,鳞次栉比,远远看去,蔚为壮观。然而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开山岛属基岩岛屿,礁石嶙峋,险峻陡峭,面积仅有0.013平方公里,但因其位于我国黄海前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岛上只有一个钢筋水泥建造的码头,位于岛的西南角,一排简陋的营房和贮存雨水的蓄水池,除此之外,既无草木,更乏人烟,唯有风暴潮和强台风是这里的常客,每到台风季,毫无征兆的台风裹挟巨浪,冲击着小岛上的每一寸岩石,补给船只无法靠近,通讯也会被迫中断,可以说,风暴中的开山岛将变成一座彻底的海上孤岛。


       书中对这座小岛有这样的描述:

 

       “风暴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呼哧呼哧地剧烈奔跑着。风暴所经之处,乌云翻滚,天昏地暗。汹涌的波涛,歇斯底里,发出一声接一声惊天动地的吼叫;滔天的巨浪,失去了理智,疯狂地撞击着天空,恨不能把老天撞个粉碎!这时候,海燕们一律失踪。它们曾被诗歌一再歌颂的勇敢,在狂暴的大自然面前,显得十分虚假,不堪一击!    这时候,所有的鱼类纷纷潜入水下。它们深知风暴的强悍、骁勇。它们必须躲避。若是丧失警觉,或是麻痹大意,它们就会身不由己地被巨浪掳向空中,然后狠狠地砸向海面,粉身碎骨。”


       您也许会问,条件如此恶劣,王继才又是如何决定要上岛的呢?王继才夫妇又如何能在这座小小的海上孤岛一守就守了32年?这中间有多少艰辛的故事,本书将一一为你道来。


       这一切还要从20世纪80年代的大裁军开始讲起。1985年,时任国家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将裁减现役军人100万。这场百万大裁军,也震动到了当时身处偏远村庄、以种地为生的王继才。


       书里这样写道:


       “三月的一天,村里有人从燕尾港来,告诉王继才,说驻守开山岛的一个解放军连队,从岛上撤下来了。部队的登陆艇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光是运出岛的大炮就有好几门……王继才曾听村里的老人说,早在1962年,部队就进驻开山岛了。解放军上岛后,建营房,打坑道,站岗、放哨、巡逻……二十多年来,在驻岛部队的守护下,他们面前的大海,没有少一朵浪花;他们守护的朝霞,没有缺一点色彩;他们目光里的船帆,依旧洁白如云;他们朝夕相处的海鸥,歌声里一如既往地充满了欢乐。”


       也就是说,在1986年3月,国家出于军事战略调整,撤掉了开山岛的守备连。部队撤了,岛上无人驻守,那这一大片海域将交给谁来守卫呢?王继才想不明白。也就在这个时候,县武装部政委王长杰找到了王继才,代表县武装部,把驻守开山岛的任务郑重地交到了王继才的手上。此时,正值青春年华的王继才、满怀英雄梦想的王继才坚定地说:“请上级放心,人在,岛在!”


       1986年7月15日,王继才奔赴开山岛,成为第五任开山岛“岛主”。而他之前四任驻岛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13天,最短的3天。而此时,26岁的王继才对于自己将要面临的困难几乎一无所知,他不知道,在开山岛等着他的,除了大自然的暴虐、生活物资的匮乏,更有那种无人说话的漫长又无法排遣的孤独。王继才抱着一腔热血,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立志要为祖国的海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当王继才看到送自己上岛的渔船远去,他环顾四周,才真正意识到,此时的开山岛,真的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他低下头,看着灰突突的水泥码头,看着他经太阳照射后缩成一团的影子胡乱地蜷在自己脚下,他的心里一阵发慌。


       就在王继才上岛的第三天,强台风来了。力大无比的强台风,把用石头砌成的房屋当作战鼓一阵猛擂。王继才觉得屋子在摇晃,屋里的每一扇窗户都在咣咣当当地作响。他看了看四壁,突然替房屋担心起来。平时看上去坚固无比的石屋,此时在王继才的想象中,竟薄如蝉翼,极不可靠。他担心房顶会被强台风揭开,担心门会被风擂破,担心窗户会像一片树叶被风刮走,一直刮到黑黢黢的大海里去……    强台风刮了整整一夜,这天晚上,极度恐惧中的王继才,尽管很怕触及“海怪”这两个字,海怪却偏偏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任他驱赶也赶不走。有时候,他会出现幻觉,从门缝里挤进来的风,把煤油灯的灯芯推搡得不停晃动,造成一种忽明忽暗的诡谲氛围,他似乎看见海怪趁着狂风巨浪爬上岸来。有时候,他的耳朵里会不断生出海怪钻出水面的声音。那声音怪怪的,既像一千面破锣在使劲地敲,又像一万块锐利的石头在玻璃上乱划,王继才觉得他的耳膜都快要被这声响磨破,甚至磨穿,这让他难以忍受。有生以来,王继才第一次感受到时间竟过得如此缓慢。这一夜,在王继才的记忆里,是他经历过的最漫长的一夜。在后来的日子里,王继才渐渐习惯风暴,习惯恐惧与孤独,习惯和这岛上的一切一切共处。


       但在他习惯这些之前,他也经历过意志的动摇、信念的反复,经历过数次心理防线的崩溃。他也曾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错了,岛外还有自己年幼的孩子和上了年纪的母亲,有曾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妻子王仕花。他担心自己上岛久了,长时间不与人交流,会不会连话都不会说。他怀疑自自己当时上岛只是一时冲动,他也曾打起退堂鼓。而王继才真正的坚强之处在于,即使有过动摇有过退却,只要一想到曾经驻守开山岛的军人们,想到国家的海防事业,王继才与那个软弱退缩的自己进行了一场有一场战争,并坚持了下来。

 

       当时还是乡小民办教师的王继才的妻子王仕花后来才知道丈夫瞒着自己上开山岛守岛去了,一时难以接受。她的心里觉得委屈极了,一时忍不住在心里骂起了王继才。可是转而又心痛起了王继才。王仕花听说过开山岛,略知岛上的一些情况。她心想,就那么个巴掌大的小岛,王继才待得住吗?他本是个爱热闹的人,现在倒好,一个人在岛上,那还不给憋闷坏啦?想拉呱,没有人;想下个棋打个牌的,还是没有人。想看电视,那里没有;想吃点可口的饭菜,还要自己做。是的,驻守小岛是国防需要,作为民兵,王继才有责任担当这个重任。王仕花自打上学时候起,就崇拜英雄。当年她与王继才恋爱,看上的就是他身上的那股子男子汉特有的劲道。    在王继才独自守岛的第47天,王仕花上岛看望自己的丈夫。当她看到那个比之前消瘦的、胡子拉碴的王继才时,王仕花哇的一声哭了,心里对王继才的埋怨一下子就被心疼与不舍取代了。那天,王仕花离开开山岛的时候,在心里默默地做了一个决定。


       从开山岛回去之后,王仕花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向校领导提出辞职的请求。她精心准备了给她学生上的最后一课,那一课,她讲述的新课文是《我爱北京天安门》。


       “她讲到,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今后,无论我们身在哪里,只要看到国旗,就会想到北京,想到天安门。接着,她讲到了开山岛。她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开山岛吗?开山岛离我们不远。开山岛是祖国的东大门。在岛上,有一座一个人值守的哨所。每天早晨,那个哨兵都会迎着早起的太阳,升起国旗。为什么?因为国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    王仕花讲到这里,动情了,眸子里,泪光闪闪。上完课,王仕花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但她的人生,却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由此,王仕花与王继才,开始了夫妇二人共同守岛的漫长生涯。他们在贫瘠的开山岛开辟了菜园子,种下了小树苗,他们在小岛上养鸡、养狗,给开山岛增添了许多生机,也给夫妻俩在岛上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岛上的日子日复一日地单调,两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守卫孤岛整整32年,直到王继才因病去世。王继才用自己的一生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家就是岛,岛就是国,我会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艰苦卓绝的32年里,夫妻二人获得了“全国时代楷模”“全国情系国防好家庭” “全国十大海洋人物”等荣誉称号。


       《海魂》一书是对王继才守岛生涯最完整的呈现,清晰地交代事情的背景,细化守岛过程,刻画了王继才从犹疑到坚定的精神历程。王继才虽然只是一位民兵,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坚守32年,在强军兴军的时代背景下,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海魂》作者刘晶林,先后获得过紫金山文学奖、江苏戏剧文学奖、《人民文学》征文奖等,为写作《海魂》一书,刘晶林多次搭乘渔船赴开山岛,对王继才、王仕花夫妇进行了深入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38年前,刘晶林曾在连云港东北方向距离大陆十海里远的一座名叫达山岛的小岛上,担任过一年半的连队指导员。因为同样有过守岛经历,同样是对大海怀着深厚的感情,刘晶林对王继才夫妇的经历,更加能够感同身受,也更加能够体会其中的艰辛与不易,也就更能通过文学的笔法, 描绘出王继才勇敢、坚韧、笃定的一生。用作者的话说,大海是有灵魂的。而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用32年的漫长光阴,向我们诠释了海魂最该有的样子!


       全书注重用文学思维写作非虚构作品,以文学之美赋予《海魂》更诗意的形式。《海魂》作为一部长篇叙事作品,在对王继才夫妻的英雄事迹展开叙述的同时,并不仅仅把他们当成英雄楷模,而把他们当成两个普通人来写。作者把他们还原到日常生活中,以平静细腻的笔调描摹他们日常的悲喜,描摹他们从犹疑到坚定的心路历程。守岛艰难,但夫妻相伴,也时时能有甜蜜的瞬间。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诗情画意,开山岛是孤岛,对他们来说,也是桃源。


       另一方面,刘晶林对事件的关注、对素材的选取,也充分体现出一个作者应有的敏感与把握。王继才夫妻的感人事迹在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后,媒体对他们也有了很多报道,也多是从他们两人本身的事迹出发。而本书作者则关注到了他们的身后。开山岛远离陆地,物资补给是个大问题,作者把笔触延伸至王继才的大女儿王苏。王苏小小年纪,就利用课余的时间把王继才夫妇从岛上捎来的鱼、蟹拿到燕尾港卖,把抽空赚来的钱买来岛上需要的物资,再托人运到岛上。王苏用她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后勤重任。他们不是两个人在守岛,而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在守岛。同时,作者也把关注点投向了王继才出生在开山岛的儿子王志国,海岛的生活经历,父母亲的坚毅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志国,从重点大学硕士毕业后,王志国选择成为一名军人,他说,我自己也听从我父亲,参军到部队来,我父亲守的是海岛,我守的是空港,守的是国门。我也希望自己在国门口岸,把国门守好,能对得起我父亲,对得起他生前对我的教诲。海魂的品格,不在一个人、两个人,不在一时,更可贵在它如不熄的火种,代代相传!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王继才们前赴后继。


       在《海魂》这部作品里,我们看到作者并没有因为描述对象所拥有的“楷模”光环而刻意将人物作不接地气的“拔高”状,或敷以单调乏味的“纯色”,而是力求写出其真实个性,写出活生生的“这一个”。作者根据自己多次采访王继才、王仕花夫妇所掌握的资料,精心选择了大量细节,在绝大部分的内容上遵循“非虚构”的原则。而对于那些难以形象化的内容,作者也丝毫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他在保证大框架真实的前提下,根据采访过程中对王继才夫妇的接触与了解,在写作过程中大胆加入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如王继才初上开山岛时与孤独抗争的心理,如王继才、王仕花面对走私、偷渡者时坚守原则的心理活动,如王继才初成名时内心颇有摇摆的过程……诸如此类的心理描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另一方面,则将读者更加真切地带入到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生活的第一现场,拉近读者与作品中人物的距离,使读者能够更加感同身受,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感染力。


       作为国内第一部反映全国“时代楷模”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先进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海魂》一书全景式地展现了王继才、王仕花夫妇舍小家为国家,三十二年坚守开山岛,为国戍边,直至王继才同志献出生命的英雄事迹。


       山有山魂,海有海魂,军有军魂,国有国魂。王继才夫妇身上体现出的,不仅是独立个体之魂,更是中华民族之魂。他们恰如开山岛上不灭的灯塔,充分诠释着什么是“中国的脊梁”,诠释着爱国奉献的要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