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五星红旗是谁设计的吗?

你知道五星红旗是谁设计的吗?

00:00
14:24

《新中国设计纪事》解读

 

浩瀚的星河是由个体的尘埃汇聚,历史的前进从来都是人在推动,在大时代、大历史的背景下,关注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就是把握住了历史及时代潮流的每一个脉搏跳动。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新中国设计纪事》,让我们在这些人的故事中,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回看新中国70年的设计发展之路。

 

由于本书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事件多,我仅选取几个点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帮读者朋友了解这本《新中国设计纪事》。

 

首先我们来纵览一下这本书,全书五十多万字,按照历史时代特征分为四个章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新中国成立前后,把一切献给党——公私合营时期,革命洪流滚滚向前——文革十年,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改革开放时期。这四个章节的名字读起来很有时代力量,但换个角度看,也很诗意,这不正是当时人们整体精神风貌的写照吗。作者在每个章节里都有大历史事件的记述,也各有十个虚构的普通人物的生活场景的描写,最后再辅以历史背景的全景展现,借用设计批评的方式客观分析这些历史事物的成因。把宏大的历史场景展现出来,藉以十个普通百姓的视角来感受参与这个变革,最后再用归纳总结的方式来客观审视这个时代的变迁。这就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也正是这种看似轻松的笔墨,将普通人物的时代图谱勾画在我们面前的手法,让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时代的温度、历史的温度,我们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一切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都有着一些必然的关系,这正是作者传达给我们的一个重要信息,传承、消化吸收,再到运用、创新、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这个看似无意间掉在头上的苹果,其实已经等待了许久。

 

就像是新中国国旗的诞生,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七十年的一个伟大国家的代表性标志,你能想象它出自一个普通的基层职员之手吗?不仅我们没有想到,就连这个普通的职员也没想到。他叫曾联松,供职于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从事企划和经济统筹工作。上海解放后,百废待兴,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各种势力伺机而动,囤积货物、哄抬物价,上海民生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忙于经济工作的曾联松于1949年7月某一天无意看到了7月13日《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一则征稿启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向海内外全体华人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方案。

 

这让素来喜好美术与设计的曾联松跃跃欲试,他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系,又有中央大学美术系旁听的经历,这为他日后完成国旗设计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曾联松的方案一气呵成,旗帜底色为红色,象征革命烈士的鲜血,一颗大星,里面嵌有镰刀斧头,周围四颗小星星围绕,五颗星星用黄色,代表中华民族肤色。政协会议一番讨论后,由周恩来牵头,毛泽东拍板,采纳了曾联松的方案,并在进一步优化调整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也就是今天的五星红旗。

 

曾联松设计国旗的事件是真实的,而接下来要提到的鸿兴楼人物就是虚构的了。鸿兴楼,这个名字让人很容易和美食联系起来,红遍大江南北的“清蒸蟹粉狮子头”就是他家的拿手菜。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绝对不会拒绝美食的诱惑,更不会辜负厨师的用心烹调。单就“清蒸蟹粉狮子头”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们双目放光、舌底生津了,更何况相传这个名字是乾隆爷御赐的,有了皇帝的加持更是平添了更多的传奇色彩。

这故事要从淮安说起。江南菜系的发源地就是淮安,由淮安而发展出了淮扬菜,进而上海本帮菜、浙菜绍兴大菜,清皇室的御膳房更是从顺治年间就清一色的淮安厨师主厨,甚至当年两江道的官员进京办大事,送礼的最高规格就是给送一位淮安籍的厨师,可见淮安厨师影响力之大。

回过头来咱们再说这诱人的狮子头,因为肉丸表面的肉屑一粒粒膨起,就像紫禁城宫殿外矗立的满头卷毛的石狮脑袋,因而得了这个雅号,这美誉锦上添花,让淮安菜更是声名远扬。今天来看“清蒸蟹粉狮子头”的成功之路固然有演义的成分,但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它的必然性。首先是其选材严苛,要上好的当地淮黑猪腿肉、当地秋肥河蟹的蟹黄蟹肉,食材的当地化保证了其品质的稳定。其次是加工工艺的细致,制作上要把猪肉用双刀人工剁成碎屑颗粒,按顺时针方向将混合好的猪肉蟹肉蟹黄搅拌七七四十九下,致其挂浆。再入蒸屉,文火慢煨,三小时后方才出锅。盛装的时候是用蒸盅一客一客地上桌,这样的狮子头肉丸好看、好吃。

故事讲的是淮安三大名厨之一的陈福海一家于大清乾隆年间首创“清蒸蟹粉狮子头”,家道中兴,至于近代又因后续者见利短视,将祖产消耗殆尽而盛极而衰,公私合营后鸿兴楼老店归了政府,虽然没了老店,但以退为进地保护了手艺的传承。改革开放后,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又恢复了百年老店的营生,老字号在新社会又一次大放异彩。

文章看似写家族兴衰,实则写在时代的背景下,手工艺或者手艺人的生存现状,这包含了手艺的传承来源、创新的土壤以及后续的发展。影响手艺传承的因素很多,既有外围的也有内在的,既有大时代的历史因素,也有继承者个人的经营能力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地恢复秩序,社会要稳定、经济要发展、民生要改善、基础设施要改造等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一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按照优先级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就定都北京之后的建设来说,既要满足庞大的国家机关的办公需要而建设大型建筑,比如以人民大会堂为代表的“首都十大建筑”;又要改造老旧的城市管网系统、疏浚河道、清运垃圾,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这期间还要兼顾民生,以工代赈,比如以清理龙须沟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改造。这些建设改造不仅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这个崭新的国家和政权树立了崭新的面貌。作者在记述这些事件的时候,并没有平铺直叙地讲历史故事、歌功颂德,而是通过详实的资料还原了事件的台前幕后,让我们一窥历史的瞬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文化艺术的发展来说,邮票、连环画、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动画片、地域特色浓郁的土特产的出口贸易等领域的发展都很少受到西方的影响,当然这也和我们当时的开放程度低,西方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有关。正如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所言: 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一切问题都能解决了。

以国产动画片为例,《神笔》《骄傲的将军》《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渔童》《大闹天宫》《红军桥》等等,无论从编剧故事还是画面人物来说至今都是一流的顶尖水平。今日的国产动画根本无法与之比较。本书作者在对今日国产动画的制作上多持批判态度,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也可见一位设计教育工作者的良苦用心。

连环画又叫小人书,今天的孩子们基本都是读绘本了,可能不太能见到连环画的这种书籍了,但在当时连环画可是老少皆宜的妙品。据说在改革开放前后,连环画一张原稿的价格在三百元左右,这在当时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一个数字,吸引着一大批有着扎实功底的画家参与其中。今天来看供求关系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分配,尊重市场规律,就能达到平衡。巨大的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利润,进而吸引了优质的资源来创作生产。当摄影及电脑技术发展之后,电视和电影得以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产生了改变,小人书不再流行,这些优质的资源又流向了其他领域。

 

就鲜明地域特色而言,20世纪70年代中国还有一种农民画,以陕西户县和上海金山为代表。这些农民没有受过现代美术教育,作品原始、粗犷,用色明亮鲜艳,造型上无拘无束,富有极强的想象力,这些农民画家的显著特征就是几乎没有离开本地,少受城市绘画的影响,和当时的中国之于世界的现状类似。作者在描述这类群体的时候塑造了一个虚拟的人物张喜旺,用他的遭遇来表达对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缺失的批判。张喜旺是个户县的农民,跟着父亲学了木匠的手艺,加上年青,眼力活泛,还能在枯燥单调的家具、房屋上画些装饰,很快就在当地打开了局面。后来他的这一才能被镇文化站的李老师发现。张喜旺的原生态的绘画在李老师的帮助下一路从县到省,再到全国,各地展览,这让年轻的张喜旺受宠若惊,名气大了,画也有人出高价买了。然而好景不长,喜旺有颗上进的心,但却没有发现自己作品究竟好在哪里,最终被城市绘画带歪了路,丧失了个性,终于泯然众人,披着脱了毛的翻毛羊皮袄蹲在地上放着他的羊。

这和今天中国动画、连环画等行业的境遇如出一辙,丧失了文化的自信,再想在别人的领域有所超越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了。这在信息沟通极其发达的今天尤为难得,守住文化自信,走自己的特色之路,这才是康庄大道,动画不必非要向迪斯尼看齐,漫画不一定非要盯着日本,做好自己的,眼睛盯着自己手里的活,就比什么都好了。

 

说了这么多,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本书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王琥是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研究传统艺术设计史论。这本书既是其对《设计与百年民生》的补充拾遗,同时也引领我们更客观全面地看待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和当代中国设计历史。

写史的方式有很多种,作者选择了一条有意思的蹊径,既没有用流水账式的编年体、也没有用如数家珍的分类陈列式,而是像个艺术家那样,将真实的事件和虚构的人物进行了穿插,厚重的历史就成了家常式的闲谈。整书的基本调式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呈现部”,用真实的设计案例,按照纪实性、类似新闻报道性质的描写手法,从正面具体而详实地描述新中国近70年每一个重大的设计个案。这里有褒有贬,既有很多历史事件的背后故事,也有很多作者对这些设计案例的直抒胸臆。第二部分是“展开部”,这个部分的处理尤其值得称道,他创造性地使用了虚拟的短篇小说的形式,而且每个主角都是极普通的人,藉以从侧面说明新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设计事物,对社会各阶层百姓大众日常所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再现部”,这个部分写的是前面的各种设计事物赖以独立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成因,算是对现象之所以成为现象的土壤分析。

《新中国设计纪事》,建议读者把前言和后记先读完,再去读正文,这样更有利于理解作者在结构编排上的巧妙构思,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故事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良苦用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