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 “礼”不仅仅只是礼貌《论语选解100条》

060. “礼”不仅仅只是礼貌《论语选解100条》

00:00
06:24

微信图片_20190302184352.jpg



大家好,我是许若湃,欢迎您收听我的《论语》选解100条,我将会从论语中选出100条好句子与您分享。

今天是第60讲,我们来学习《论语》颜渊篇第1章的句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一、解字释义

字词解释:

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归仁,称仁

敏,思想敏锐、反应快


句子翻译:

颜渊请教仁德。

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德。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的仁德。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需要靠别人吗?”

颜渊问:“请问行动的条目是什么?”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的教导。”

(以上释义,参考书籍《论语讲要》、《论语译注》,课程《论语通读》,《汉典》网)


二、“礼”不仅仅只是礼貌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进入了《论语》第十二篇的学习。开篇就是干货、重料,这一段的对话涉及到了儒家的核心概念“仁”。


1.“仁”是做出来的

颜渊向老师请教关于仁德方面的内容,孔子的回答并没有把仁讲得那么玄乎、那么不切实际,而是说“克己复礼为仁”。意思就是我们要懂得克制自己的习气、不合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合于礼,这就是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最为重视的是落实的功夫,而不是嘴上功夫,他提出来的仁,是真真实实需要做的。因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文化要提倡“知行合一”、“学以致用”,都是源于孔子的这一脉思想体系。

这句话当中还有另一个信息:礼以仁为根基,仁以礼为表象;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内在的品德必然与外在的礼仪同频,这才算是真正的仁、真正的礼。

今天我们讲仁德,难免有些变味,往往是说得多、作秀的多,或者是功利心太强、目的性太强,讲究形象、讲究包装,而没有把重心放在实际生活当中的修养上。

唯有踏踏实实的在生活中,把“外礼内仁”活成一种自然习惯,这才是真正有仁德之人。


2.“礼”不止于礼貌

现如今不少单位、学校也开始重视“礼仪文化”了,但难免仅仅只是把“礼”的教育理解为一种礼貌教育,我们应当知道中国文化的“礼”不仅仅只是礼貌这么简单。

礼貌是“礼”的最外层,就像我们今天看到一辆车的外在造型、颜色一样,这是最表层的东西。理解完整的“礼”就要像去了解一辆车一样,车的造型、颜色,它的内饰配置、乘坐体验、驾驶体验,甚至是车的动力系统,油耗等,都需要完整的去看待。

同样我们去看“礼”,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表象就是礼貌、合宜的言行举止之外;也要看到礼的内核是什么。真正的会落实“礼”人,是将礼变成一种思维模式、行为习惯,自然生发。

从前有个国家正在参与一场非常重要的外交活动,国王亲自接待来使,宴席即将开始,东道主先将洗手水端上来。来使一看,这精致的器皿装着晶莹剔透的水,以为是喝的饮料,于是就端起来喝完了。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国王不慌不忙的,也跟着拿起洗手水一饮而尽,大臣们相继效仿,巧妙的避免了来使的尴尬。后来这次外交非常成功,为这个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

所以请记住,礼并不只是礼貌而已,更是一种境界修养,是发自内心对人的理解与恭敬,在细微处为人着想。


互动环节:

您平时有刻意培养孩子“礼”的行为习惯吗?一般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礼仪呢?欢迎您在评论区评论或私信与我分享。


好,今天《论语》选解100条第60篇就到这里结束,我用不离不弃的心与你相伴,希望能够得到你的肯定与点赞,如果有收获,请记得转发分享哦,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华_po

    有,我主要还是强调孩子外在的礼仪,比方说平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出门遇见熟人要打招呼,到人家做客不能随意动人家的东西等等,对于在细微处发自内心为人着想的恭敬还没注意到,我想先学会克制自己的习气欲望,处处合乎礼仪,这样慢慢地对他人的恭敬心也就培养起来了。

    亦尊堂文化分享 回复 @小华_po: 看来您的孩子很优秀

  • HAutumn

    发自内心的真诚礼待,礼才能发挥更大的磁性🧲

  • 桑吉卓玛妙吉祥

    有啊!一般比较在意的是仪表的礼仪、用餐的礼仪、行走的礼伙、待人的礼仪⋯⋯ 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