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中医常识】中药剂量换算及煎煮法

022.【中医常识】中药剂量换算及煎煮法

00:00
16:11



大家好,在讲了桂枝汤、麻黄汤以后,我们无论如何就得说下《伤寒论》里方子的计量问题了。


关于《伤寒论》中的方子,一两是多少克的问题,有各种争议。经方剂量与现时中药剂量的转换,学术界和网上也说法不一,给大家带来许多困惑。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现在的中医呢,临床上就爱用李时珍的算法:一两按1钱,1钱等于3克,所以一两也就是3克。





关于这个问题,有文献考据,也有出土文物考据,其中出土文物考据似乎更靠谱些。

 

比如1981年中国出土了汉代的度量衡器“权”,这个“权”就相当于称砣一样,.这个时期...是汉代司农铜权时期,基本与张仲景同时代,用它去称中药,得出了以下结论:

 

1升=200毫升(1升等于十合),一合=20毫升,一斤=250克左右,一两=15.625克


如果按一两=15.625克算(约等于15克),《伤寒论》的方子,剂量确实有点大,比如小柴胡汤中的人参、生姜等三两,就是46.875克,也就是50克,按理说如果判断准确,就不会出问题。关键是,现在的人六经辨证并不精熟,药量一旦再用错了,麻烦就大了。其实《伤寒论》里也有好多误下后出现的问题补救法。

 

所以一句话:《伤寒论》入门容易,用起来难,最难的是辨别服药过程中出现的变化,以及处理手段。

 

最早的医生都是“走方医”,也就是游医,看完病转身就不见了,而张仲景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坐堂医生,他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对病与证的长期的、持续的观察,你只有天天长期在那儿待着,你才会知道病情怎么变化,以及,及时的处理手法,甚至,连中药的具体煎煮法都要一一告知。


比如说,张仲景时期的中药煎煮比较特殊,我们现在是一付药煮两回,早晚各一次。往往第二次煎煮出来的药汤与第一煎的药汤颜色都不一样,所以才有把两煎和起来的要求,还号称阴阳合和。那我问你,哪个是阴,哪个是阳?

 

还有人研究,药物的第一次煎煮,可以提取其有效成分50%,第二次煎煮,就只有40%有效成分了。甚至,现在很多人就几乎是用诊所的机器代煎,反正我们对病人的要求就是,你有空得病,你没空煮药吗?自己一定要好好煮药。煮药是一件很艺术的事情,回头我们再说。

 

先说一下我对煮药的认知:


第一,一定要自己煮;

第二,第一煎一定要晚上服用。可以靠一夜的睡眠休息来加大药力。你吃完药睡下以后,不干扰药性对身体里面的影响;第二煎一定要第二天早上服用,是靠白日的阳气来加持药力。




回过头来,我们看《伤寒论》里经方的煮法。里面讲的是,凡药,只煎煮一次,有的一次服下,有的,要分成三次服下,所以,这也是经方剂量大小变化的一个原因。幸好,张仲景慈悲,他在开篇桂枝汤里就明确了他煎煮中药法和服用中药法。这是咱们要细细去讲的。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风邪上行,会鼻子不舒服;胃气上逆则干呕),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原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pǐ)。


按李时珍的一两3克算,那么桂枝汤的剂量是:


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十二枚。现在网上基本都是按这个剂量走。

如果按汉代的一两=15克算呢,这个方子就吓人了,就是:桂枝45克,芍药45克,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十二枚。


大家一看,顿觉悬殊甚大,到底该怎么用呢?幸好,张仲景这位大医圣把桂枝汤的煎煮法也告诉我们了,我们或许能从中悟出点什么。


具体的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如下:


右五味(指桂枝汤共五味药)。咀(jǔ)三味(指切碎桂枝、白芍、炙甘草三味),另外生姜切片,大枣擗开。以水七升(即用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三升(即煮后得600毫升,又是微火,所以煎煮时间要久。同时说明一付药只煎煮一次)。


去滓(把药汤滤出来)。适寒温,服一升(即600毫升分成3碗,先服200毫升)。服已须臾指服用后一会儿),啜热稀粥一升余(200毫升),以助药力(指用热粥养胃,滑性的东西可以补液,可以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盖上被子躺一个时辰,也就是2小时左右),遍身漐漐(zhi,指汗出之微细连绵),什么意思呢?后面张仲景解释了,微似有汗者益佳(稍微有点汗),不可令如水流漓(千万不能哗哗出汗),病必不除(即不可大汗,全身微汗最好)。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病差,指病愈。即一碗药喝完后,病若好了,剩下的两碗就不要了,别喝了。可是现在呢,有些老人怕浪费,非要把剩下的两腕喝了,那就会大汗淋漓,就大虚了)。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是说吃完药也躺被窝休息了,但也没有出汗,就再喝第二碗,服用方法一切按照前面的方法,也就是吃完药喝热粥、捂汗等)。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如果还不出汗,隔个半天再服第三碗,喝掉最后一碗)。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如果病重的病人,一日一夜之中把三碗药喝完,好好观察)。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如果三碗喝完还不出汗,就再抓2付药)可见仲景开方先开一剂,顶多二、三剂。

 

好,读至此,我们发现张仲景的用药有一个特色,桂枝汤如果是按汉代的剂量走,是要煮出三碗的,这样一碗的剂量平均下来也就是桂枝15克,芍药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所以也不算大剂量。

 

他一般是先开一付,而且只煮一次,如果第一碗药喝下后,病就好了,剩下的药就不要了。这个从现在看确实有点浪费,但实际上,他的后两碗作为备用,对病家而言,也是有益处的。

 

所以,《伤寒论》中好多方子都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就是一付药煮出三碗,比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小柴胡等...都是一付药煎煮一次,分三次服。

 

但《伤寒论》里也不是次次都煮出三升,分为三碗的,比如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15克), 附子一枚(25克),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顿服,也就是一次喝完)。


最后,张仲景继续叮咛:服药期间,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这一句尤见仲景先师之慈悲心,因为桂枝汤主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也就是太阳发热,而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都属于难消化之物,且容易把病邪往里带,所以张仲景嘱咐,服用桂枝汤时候,一定要禁食这些东西。


好,关于中药剂量与煎煮问题,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葫芦dd

    曲老师,国内哪个医院能挂你的号呀,想亲自去找你看看

    曲黎敏 回复 @葫芦dd: 退休啦!开着元泰堂中医诊所呢!都是好大夫

  • fuwawa28

    曲老师您好,这节里面讲到干姜附子汤里面用附子一枚(25g ),是不是说凡经方里面用附子一枚,都是要加入25g 附子?

    曲黎敏 回复 @fuwawa28: 葯典是9g

  • 铁蛋与二狗的睡前故事

    曲老师请教您! 现在有些中医院推出把中药升华为颗粒,这种方法对于药效和服用者来说会有什么影响吗?感谢期待您得答疑。

    曲黎敏 回复 @铁蛋与二狗的睡前故事: 完全两回事

  • 听友268552249

    曲老师。您说的第一煎最好在晚上,如果晚上10点睡觉,是9点要服用药嘛,早上起来喝是8-9嘛,还是要空腹?

    曲黎敏 回复 @听友268552249: 10点睡,最好8点时服。早上要看具体病症,每个人不同的

  • 听友86182950

    老师,我购买了怎么听完免费试听的就听不了了呢

    曲黎敏 回复 @听友86182950: 这个得问客服啊

  • 飞扬_plg

    古人没有医保且钱两有限,医者仁心,用最少的药精准疗病,让病人少花钱能治病,慈病心肠,今人大多不古,哀哉。

    曲黎敏 回复 @飞扬_plg:

  • 侠骨柔情宋

    刚买曲老师的伤寒论

    曲黎敏 回复 @侠骨柔情宋:

  • 1398596baxb

    曲老师,问个问题,希望不要介意,就是您的文稿通过AI文稿转换的吗?,为什么那么准确呢

    曲黎敏 回复 @1398596baxb: 不懂什么是Al

  • 听友214441954

    我发现喜马拉雅里面有两大宝,一个是余老师讲中国文化,一个是曲老师讲内经伤寒。

    曲黎敏 回复 @听友214441954: 我的《诗经》也是宝呢

  • 宋阳_60

    如果用李时珍的换算方法,大枣不能用12枚了吧?也得相应减少到3枚吧?前天儿子发烧,10岁,微汗,上来就高烧39.6℃,不会诊脉,但看症状都很符合桂枝汤证,用了李时珍1两3克的换算剂量,喝了两剂并配热稀粥,真的很快好了。只是大枣用了12枚感觉好像多了吧?另外还想请教曲老师,退烧后,知道孩子是嗓子问题,该怎么调养?谢谢!

    曲黎敏 回复 @宋阳_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