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重要性】《时机管理》:一本书讲透高效工作和生活的秘密

【时间的重要性】《时机管理》:一本书讲透高效工作和生活的秘密

00:00
33:04

领读导言

 

下午:最差的决策时机?

 

在1915年5月1日,星期六,中午12点30分,一艘豪华邮轮从哈得孙河曼哈顿一侧离港,前往英格兰。这艘庞大的英国轮船上载着1959名乘客和船员,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前一年的夏天刚刚爆发,英德两国正在交战。有很多情报都在表明,德军要在近期攻击英国的船只。没想到,当天下午1点,这艘轮船被德国潜艇指挥官发现了,特纳船长和船员也感受到了危机,可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特纳船长做出了两个莫名其妙的决定。这两个决定直到今天仍让人感到费解。

第一,当时尽管能见度很高,海面平稳,而且他知道潜艇可能潜伏在附近,他却只把船速提高了一点点到18节,他完全可以以21节的速度全速前进,避免风险。而且他曾向乘客保证会快速前行,而后面事实证明,如果这艘客轮按最高时行,也就是21节行驶,完全可以轻松超过任何潜艇,化险为夷。

第二,在下午1点45分左右,特纳下令用所谓的“四点方位法”来确定位置,这个操作花去了40分钟的时间,但实际上后来大家研究,他完全可以只花5分钟时间采用更简单的操作。由于采用四点方位法,特纳不得不直线行船,而不是走S形,而走“S”字形正是躲避U-潜艇和避开鱼雷的最佳方式。

这两条任何船长都不可能忘记,但是他忘记了。

于是下午2点10分,一颗德国鱼雷击中轮船的右舷,撕开一个巨大的洞。海水喷涌而入,在被鱼雷击中的18分钟后,轮船侧翻并开始下沉,据说也死了很多人。

然而很奇怪,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这船长当时怎么了?为什么作出这么多糟糕的决定。

100多年的调查报道、历史分析和各方猜测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也许他只是不应该在下午做这些决定。下午是一个人做决定时最糟糕的时候,尤其是一点多钟。

生活中,我们永远在做一个关于“何时”的决定,也就是when的决定,比如何时跳槽,何时发布坏消息,何时上课,何时结束婚姻,何时跑步,或者何时开始认真对待一个项目或一个人。这其实就是时机管理。但是,我们大部分关于时机的决定都是靠直觉和猜测做出的,还有些人是靠心情和惯性做决定的。但不是,时机管理不同于普通的时间管理,它更像是是一门艺术。

所以这一讲,我们聊聊时机是多么重要。

 

关于作者

 

丹尼尔·平克,是一位从白宫走出来的商业思想家,在探索商业未来趋势上有独到的眼光。之前我们在第一季解读过他的《全新思维》。他的书不仅有很强的预测性,重要的是还有很多新观点可以直接用在生活里。

 

关于本书

 

这本书的主题讲“时机”。市面上有很多书研究做什么事(what)和如何做事(how),但是这本书会告诉你什么时候做事(when)。书里有很多颠覆性的观念和大量最新的科学研究,这些研究都非常有意思,它会促使我们重新去审视生活,重新选择时机去做决策。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时机管理是什么?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如何让我们更高效地做出决策?


                                            时机管理:事半功倍的最佳方法

 

 

原理:情绪的U型节律感

我们先从twitter开始说起。twitter相当于我们的微博。全世界有Twitter账号的人接近10亿,每秒发布的消息大约为6000条。科研团队开始对这些信息进行研究,发现我们的情绪在一天,是一个U形曲线,积极的情绪通常在清晨最为活跃,在下午直线下降,傍晚时又再次回升。这跟人种无关,跟是否信奉宗教无关,跟是什么肤色也没有什么关系。

书里说,每个工作日基本上都一样,周末会略有不同。在星期六和星期天,人的积极情绪水平总体较高,早上的高峰时间比平时晚两个小时左右开始,可能是因为睡懒觉,但整体形态保持不变。

每日通勤时间通常是人们最不开心的时候,而最快乐的时候是和爱侣亲热时。

所以研究人员把这种现象称为:每天的节律感。

书里写,研究者们发现了“一种持续而显著的双峰模式”:人在一天中有两个情绪高峰期。就是早上和晚上,早上是最好的,然后他们的好心情在整个下午迅速下降并保持低落,直到傍晚再次上升。


最佳时机在哪?

所以,假设你现在在创业,并且是个领导,你最好不要在下午开会。因为作者团队也研究了很多CEO,发现个更有意思的事情:

如果早上召开的电话会议,往往伴随着乐观和积极的氛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加会议的人的“语调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犹豫不决”。午餐时间,情绪稍微反弹,可能是因为饿了,后面会讲为什么,但在午后,消极情绪再次加重,只有在股市收盘后也就是下班了,才有所回调。

我们大家也是这样,你看我们平时的生活,是不是每天到了深夜感觉全世界都是自己的,到了早上,从被窝里飞起来背单词,每天都特别高兴。但中午,你想想,你中午在干嘛?是不是几乎都很颓。

 

所以书里做了两个总结:

◎第一,人的认知能力在一天中不会保持不变。在16个小时左右的清醒时间里,人的认知能力是在以一种规律的、可预见的方式发生改变。某些时段,人们会比其他时候要更聪明、更敏锐、更有创造力,或者更愚笨、更迟钝、更缺乏创意。

◎ 第二,这些日常波动比人们想象的要更极端。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家认为:“每天的高点和低点之间的表现差异,相当于你喝大了酒和没喝酒的差别。

成年人在早晨解决问题的思维表现最佳。当我们醒来时,体温会慢慢升高。温度的上升逐渐提高了我们的能量水平和警觉性,反过来又促进了我们的执行力、注意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就说,在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去做最重要的事情,比如背单词,完成工作,读书,提高自己。

说完大人,我们也聊聊孩子。

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对200万名丹麦学生4年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早上参加考试取得的成绩比下午要好。研究者发现,每过一个小时,考试成绩都比前一个小时下降一点点。考试时间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大吗,大到与其父母的收入和文化水平,或者一学年缺课两个星期对成绩的影响相当。

继续研究发现,很多学生跟我们一样都是上午四节课,比起后两节课上数学课,前两节课上数学课,学生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更高,在州级考试中的成绩也更高。所以书里说,“结果表明,学生在早晨的学习效率往往更高,尤其是在数学方面”

那问题来了,下午这些时间,包括状态不好的时间,我们应该干嘛呢?请注意:

有些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灵感悖论”(inspiration paradox),即“当人的脑力不在最优状态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反而是最鼎盛的。

把诸如艺术和创意写作这样的课程放在一天中的非最佳时间,将有助于学生们在这些学科上取得最好成绩。所以在下午的时间,你可以多做一些不用占据你大脑带宽的事情,做一些天马行空的事情,比如拼个图,搭个积木啥的。

把时间用好,事半功倍。


效率蜕变:找准时机定位

是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呢,下午的状态一塌糊涂?并不是!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类型”(chronotype),它把人分成两种,第一种是夜间型,比如爱迪生,这类人日出很久才会醒来,讨厌早晨,直到下午甚至傍晚才迎来高峰。爱迪生是一个夜猫子,得益于他的发明,因为有了电灯,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做点什么了,早年没有电灯,人们到了晚上就必须睡觉了,所以感谢爱迪生,世界上的夜猫子越来越多。

另一些人则是早间型:起床很轻松,白天感觉活力充沛,晚上却疲惫不堪。我爸爸就这样的人,我每次拉他晚上聊天,到了九点就一定要睡觉。所以书里说,我们中有一些人是猫头鹰,有一些人则是云雀。

那什么样的人是云雀什么样的人是猫头鹰呢,书里说特别可爱,决定时间类型的因素中,遗传因素占到了一半,这说明云雀和猫头鹰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养成的。一个人的出生时刻在其中发挥了令人吃惊的重要作用:秋冬出生的人更有可能是云雀,就是早上起来嗨,春夏出生的人更可能是猫头鹰,就是晚上睡不着。

除了遗传因素,对一个人的时间类型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年龄。做父母都知道,小孩子一般都是云雀:他们早早醒来,一整天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但到了傍晚就会安静下来。随着他长大,青春期前,这些云雀开始变成猫头鹰。尤其是开始找女朋友啊,找男朋友啊,有心事啊,人们就容易变成猫头鹰。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一句话:早睡早起能使一个人健康、富有、聪明。我们也经常听被人说早睡早起是能让人变聪明,其实,事实并非绝对。书里写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早睡早起的人能更聪明。事实上是那些猫头鹰实际上拥有更多的创造力、更强的工作记忆力,更可能在智力测验中拿高分。他们甚至拥有更多的幽默感。

问题在于,我们的企业、政府和教育体系都是为那些云雀也就是早起者设计的。猫头鹰这种人像左撇子一样生活在右撇子的世界里,被迫使用人们为右撇子设计的剪刀、书桌和棒球手套。

所以你是什么类型的人呢?要对自己有所了解。

时机不佳,如何高效完成工作?

 

书里有很多建议:假设你是一个猫头鹰,还被迫参加早会,被迫早起干活儿,你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比如,在前一天晚上列出自己在会上需要做的需要讲的所有事项;列清单,记得我们讲过的清单革命吗?在进入会议室之前,用不超过10分钟的时间到外面散一会儿步,或者喝杯咖啡和茶,这些都会帮你提振精神。

休息也能改变你的状态。

我们回到刚才的丹麦学生,他们做了个实验,让丹麦学生还是在下午考试,但是在考试前休息二三十分钟用来“吃喝闲聊”之后,他们发现,他们的分数并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

换句话说,“休息带来的改善要超过每小时脑力的下降。”也就是说,中午之后参加考试分数会下降,但休息过后,你花二十分钟吃喝闲聊,成绩提升的幅度会更大。

所以作者五个总结:

如果你一定要在状态不好的时候,做重要工作:

 

原则一,休息比不休息有效。干一会儿休息一会儿。

原则二,动起来比坐着有效。我现在写作都是一边写,一边站着。

原则三,社交比独处有效。找人聊聊天。最好是陌生人。

原则四,户外散步比待在室内有效。出去转一圈,然后再回来工作。

原则五,彻底放空比思绪万千有效。去思考一些跟这件事完全无关的事情。

 

说完这五个,还有一个更重要提高下午状态的方式:吃午餐。

我们从小都被要求吃早饭,其实午饭更重要。不仅吃午饭重要,而且别在办公室吃午饭,那些不在办公室吃午餐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不仅在一天的剩余时间里,而且一整年都精力充沛,很少疲惫。


改变睡觉时机,也能提升效率?

 

除了午饭,书里还说了睡个午觉。书里说的不是午睡,而是小睡一会儿,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休息。午睡是我们大脑的冰面修复机。它修复一天下来留在我们大脑皮层上的印痕、磨损和划伤。午睡甚至增加了心流体验,提高个人创造力。那怎么样午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睡十分钟到二十分钟

如果你只睡5分钟,没用。一定要睡够10到20分钟,书里说,十几分钟的小睡就够了,因为能产生持续近3个小时的积极效果。稍微长一点儿的小睡也是有效的,但是一旦持续20分钟左右,或者超过二十分钟,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就开始不舒服了,我们都有过在下午睡个三小时,起来迷迷糊糊的感觉。还有些头疼。这些都不利于工作。

二、喝一杯咖啡

书里有个挺有意思的方法,就是喝杯咖啡在睡觉,因为咖啡进入血液差不多就是十几到二十几分钟。所以你刚好睡着的时候,咖啡进入血液把你唤醒。这样效果挺好。

 

影响时机管理的三个点

 

 

新起点效应新年愿望要如何实现

 

我们人是一个很有趣的物种,特别喜欢在一个时间许下自己的愿望。这个时间,一般是1月1号。根据研究表明,“节食”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总是在1月1日这天飙升,比平常日子多出80%左右。这也许没什么奇怪的。然而,另一个细节也很有意思,在每个月和每周的第一天,对该词的搜索也呈激增状态。在每个法定假日后的第一天,“节食”的搜索量甚至也攀升了10%

在新的一周、一月和一年的开始,健身房的人数都比平时有所增加。是不是这些时间有什么魔力呢?不是。这些是时间跟其他时间比,没有任何不一样。只不过,人们有了新的起点。

书里说这个叫:“新起点效应”(fresh start effect)。

也就是当一个事情有了新的期待,这件事情便会给人赋予更多能量。

但问题来了,我们总是很难完成我们的新年愿望,比如你2020年的新年愿望到今天好像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吧。研究表明,到了每年的2月,只有64%的新年决心仍在继续。越往后越惨,所以作者说,你要构建属于你自己的新起点。来,我们看看:

◎ 每月第一天(12天)

◎ 星期一(52天)

◎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开始的第一天(4天)

◎ 国庆日(1天)

◎ 重要宗教节日(1天)

◎ 你的生日(1天)

◎ 某位亲人的生日(1天)

◎ 开学第一天(2天)

◎ 新工作的第一天(1天)

◎ 毕业后第一天(1天)

◎ 休假归来第一天(1天)

◎ 结婚纪念日、第一次约会纪念日或离婚纪念日(3天)

◎ 开始参加工作纪念日,成年礼纪念日,领养宠物纪念日,大学毕业纪念日(4天)

◎ 你完成一本书的那天(1天)

怎么样,就算一些事情没有做好,也可以找到其他理由去继续重新开始了吧。

 

 

半途效应:中年并没有危机

 

人们总是害怕中年危机,但问题是,真的有中年危机吗?中年危机在科学上存在吗?

1965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加拿大心理学家埃利奥特·贾克斯(Elliott Jaques)在一份同样不起眼的刊物《国际精神分析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贾克斯一直在研究莫扎特、拉斐尔、但丁和高更这些著名艺术家的传记,他注意到,有不少艺术家在37岁左右去世。基于这个简单的事实,加上一点弗洛伊德理论和几个似是而非的临床逸事作支撑,他创立了一套全新的理论。

“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贾克斯写道,“存在一些关键的阶段,其中最不为人知而又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发生在35岁左右,我把它称为‘中年危机’。”所以,中年危机在科学上是不存在的。中年危机的出处其实不过是因为很多艺术家,在37岁的时候去世了。

当然,很多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幸福感从童年开始快速上升,直到三四十岁开始下降,50岁左右陷入低谷。比如,布兰奇福劳和奥斯瓦德发现,“美国男性大约在52.9岁左右时最不快乐”。但是,人们在此后会从幸福感的衰退中快速恢复过来,晚年的幸福感常常超过青少年时期。

所以我们今天得到一个观点:无论是你是不是中年,你依旧可以重新开始,中年没有危机,中年只不过是中年而已。

 

 

峰终效应为什么最后一颗巧克力才最好吃

 

最后我们也说说另一个关于时间的原理,就是当时间逐渐逼近某个终点时人的变化:

美国每年会举办1100多场马拉松比赛,在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每年也会举办大大小小3000多场马拉松赛事。这些赛事会吸引超过100万人参加。其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据估计,一场普通的马拉松比赛中,大约有一半的人都是第一次参加。结果他们发现一个事儿,人们在9这个年纪上,参与的人会非常多。比如29岁,39岁,49岁。

很多人都选择在自己29岁、39岁、49岁、59岁时做了一些在28岁、38岁、48岁、58岁时没做过甚至没想过的事情。但其实你理性看,很奇怪,因为年纪以10年来划分,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对于生物学家或医生来说,29岁时的李尚龙和30岁时的李尚龙那是没有任何区别在生理上差异并不大,当然,我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我永远十八岁。那为什么?你知道吗,首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中,“9龄族”的比例高达48%。

所以在人的一生当中,最有可能参加第一次马拉松的年龄是29岁。29岁的人跑马拉松的可能性比28岁或30岁的人要高出两倍。

人们想,我已经奔三了!啊——我必须在29岁时真正做成点儿什么。

所以我们听完这本书,最大的改变应该是无论你现在多大,你最应该做的,就是永远不要拖延自己的梦想。不要等到9这个时间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们顺着这个分享,为什么一个人特别在乎生命的结束。

因为这是另一个心理现象。

我们看过很多电影,电影里分成这么两个人。第一个人叫龙哥,这个人一生都在做恶,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在自己人生终点,用生命保卫了这座城市。

第二个人叫石妈,他每天都心地善良惩恶扬善,在人生的最后,企图杀死一个小姑娘来维持自己的一生英明。

我想问你个问题,如果给两个人评分,是龙哥分高,还是石妈的分高。

特别不巧的是,真有人做过这个实验。结果是,龙哥这个人的分数和石妈差不多。如果我们理性一点,会发现,龙哥只是做了一件好事,就是在死前。石妈也只做了一件坏事,在死前。那怎么回事?

这就是著名的峰终定律

一件事情结束后,人们所能记住的只是高峰与终点时的体验,而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或时间长短,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

终点非常重要,也影响着一些更重要的选择。例如,当美国人投票选举总统时,他们会告诉民意测验专家,自己将根据本届总统4年来的表现来决定下届选谁。但研究表明,选举人的依据主要是选举当年的经济形势,也即本届总统任期即将结束时,而不是其整体表现。

你肯定也用过这个,比如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什么?

大约4/5的人“倾向于用坏消息开头,好消息结尾,而不是相反。”

大部分人也都会表示最后一颗巧克力远比他们之前吃的任何一颗都好吃。

所以终点很重要,如果你做的是服务,要记住,除了中间的高峰之外,还有终点。我之前去斯里兰卡,在一家酒店里面住,那家酒店问题不少,但我非常喜欢,因为我退房的时候,那酒店的服务员特别可爱,不仅给我叫了辆车,还出来送给我鞠躬,还给我送了盒斯里兰卡的红茶。你知道这个感觉你一下记住了,峰中原理。

包括如果你从事艺术创作,比如写作拍电影,结尾也极其重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